
【齐鲁·情】风雨人生路(随笔)
数九寒天,冬天的信息愈来愈浓厚。归巢的乌鸦不断鸣叫着,掠过小区上空,不知道落于何处栖息。路灯次第亮起,室内也倏然明亮起来。
上完最后一节网课,我准备给自己弄点儿吃的,犒劳一下半天的疲惫。我还没来得及关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微信忽地跳动着响起来。这是王艳家长,她腿有残疾,走路困难,大多是骑着电动三轮,接送孩子,或者下大棚干活。认识她,始于王艳的一次扶贫报名。
那年春天,我接了五年级四班,当扶贫报名开始的时候,家长们纷纷诉说自家的贫穷,有的还以请客吃饭为诱饵。个别领导也为自己身边的熟人打招呼,某某必须报名贫困生。我认为,上级扶贫款必须用到刀刃上,真正帮扶到贫困的家庭和孩子,而不是一味弄虚作假,侮辱爱心款项。我多次走访打听,最后通过实地家访,确定了人员。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也为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去掉的人员中,有个孩子是教委主任的叔伯孙子。孩子爷爷打电话告到教育局,说我徇私舞弊,照顾自己人。他的孙子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是扶贫对象,上学期还是,下学期就不是了,他无法接受,而且将愤怒指向我。他约上其余孩子的家长,找到学校质问我。俗话说,脚正不怕影子歪。我在办公室里和他们叫板,叫上领导和各位家长,我们一起去走访那些贫困户,若有一家比他们好混,我立即辞职走人,并且拿出自己的工资补偿扶贫款。那些家长都自知理亏,没有人敢答应。教委主任素有笑面虎之称,定下潜规则,永久免去我的班主任。当时,校长也很恼火,但是碍于他不知情,没有就此事做出任何表态。后来,或许是校长良心发现,在扶贫会议上不由自主地感慨:有的老师真是不负责任啊,你看看你报名的扶贫学生,家里楼房、汽车都有,哪里像是贫困户啊!有的领导也不该光想着照顾自己人,应该对得起上级的嘱托。五四班那个王艳家里那么穷,全村属她家最穷,到现在了还没有院墙。三个孩子上学,父母都是残疾人,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一直不是扶贫对象?我们失职啊。老师们都看向我,看来校长是暗中调查了。他说的话都是实际情况。王艳妈妈因为自己身体残疾,不想再给孩子扣上贫困的帽子,所以一直没有报名。
也是这次事件后,王艳学习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成绩也慢慢提上去了,后来考上了商河二中,现在备战高考中。无论有什么困惑,她都会给我打电话,分科啦,辅导班啦,我也总是仔细询问明白,认真帮助王艳分析情况,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时间长了,王艳一家对我有了特殊的情感。王艳的俩个妹妹虽然不在我班里,但是老远见了我就会跑过来,搂住我抱一会儿,才蹦跳着离开。她们的伙伴也总是投来羡慕的眼神。王艳不在家,她妈妈也会隔三差五和我聊几句。
这次,我以为她又是闲聊,便随手接听了。没等我反应过来,王艳妈妈已忍俊不禁,哽咽着诉说:“老师您好!我在济南医院里了。”这话着实吓我一跳,这个弱不禁风的家庭真得经不起任何风雨了。“母亲住院了,我心里就是憋屈得慌。我自从结婚后,俩个残疾人在一起混日子有多难,您可能不知道。我父母认为,拉扯我长大成人了,把我嫁出去就不管了。我这三个闺女,从小我也不会照顾,孩子经常生病,老小也在济南住过院。我们两口子积攒一点儿钱,都送给医院了。我父母只顾自己享受生活,即使出一分钱、搭一把手的事儿也不帮。近几年,我家建了蔬菜大棚,刚刚积攒了几万块钱。孩子上假期辅导班花个千数块钱,我都心疼得要死,可是,这次母亲住院,一下子就花光了我们家所有的积蓄。我一方面是心疼钱,一方面是对于父母平时的做法感到寒心。我父母平时有一帮羊,按理说多少也该有个钱。母亲这一生病,却说一分钱也没有,还说就我一个闺女,砸锅卖铁或者贷款也必须给她看病。我自己的话无所谓,三个孩子这么小,跟着受穷遭罪啊,啥时候是个头啊!”说罢,她又呜呜哭了起来,无论我如何安慰,她还是泣不成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她。
我还在茫然的思绪中,她又开始诉说:“我的命苦啊,自小就残疾,又找了个残疾对象,还又穷得爪干毛净。但是我自身这情况也不好挑剔,心思找到个婆家就好了。最幸运的是,他不嫌弃我是个瘸子,对我挺好,去哪里都带着我。否则,我真是没有啥指望了。我觉得孩子是希望,带着我走向美好的憧憬。可是生活刚开始好转,老人又生病,而且她自己一点儿积蓄也没有。平时,她们只顾自己享受,好吃好喝,有病了全都得靠我,我觉得父母一生病就是无底洞,生活又没有希望了,我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任的父母呢。”哭声隔着屏幕传过来,那张眉清目秀的脸庞挂满了泪珠。
我很理解她的感受,俗话说,未经他人哭,莫劝他人善。有的父母真就是那么自私,完全不顾子女的死活,动不动以“孝”对儿女进行道德绑架,做儿女的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我只能说,无论如何,照顾父母都是儿女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王艳妈妈慢慢停止了哭诉,逐渐恢复了平静。“感谢老师的理解。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和您聊这么多,我就是觉得满腹委屈无处倾诉,又憋闷得发疯。耽误您这么长时间,真是不好意思,我也轻松多了,心口不那么堵得慌了。”
两个残疾人,三个未成年的女儿:一个高二,一个五年级,一个三年级。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繁重的劳动,再加上不能割舍的亲情。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农村,没有儿子的家庭,本就会遭受很多闲言碎语和不明的欺侮。即使两个健康人,也难以承受,何况她们一家呢。令人欣慰的是,三个闺女都长得双眼皮大眼睛,一笑就会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个个性格开朗活泼,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在我不遗余力地安慰下,王艳妈妈才咯咯笑起来,还打算要抽时间请我吃饭,和我结交成朋友。我也答应她,等空闲了去她家吃炖白菜。她立即说,“那可不行,我得请您下饭馆。”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对于她来说,论模样,本是俊美之人,可是腿部的残疾让她明确了自己不可能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只能委身同样情况的穷家小子。可她又是幸运的,穷小子虽然穷得叮当响,却总能奏出优美的曲子。带着她赶集,遇到熟人,总会回头看着三轮车上的她,骄傲地说:“这是俺媳妇,俊吧。”也正因为如此,两个人互相有了灵魂的的慰藉,得以拥有超人的力量战胜生活给予的一道道沟沟坎坎。
生活的不如意,总是会不期而至,让人防不胜防,可是如果一味沉迷痛苦,又能怎样呢?还不如找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放飞自己,走出自己,超越自己。生活毕竟还是要过下去,只有主动走出困境,才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场交互表白心扉的聊天还在继续着。厨房的灯亮起来了,油烟机响起来了,饭菜的味道飘满了屋子,我才开始感觉饥肠辘辘了。但是,挂断聊天微信,我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意思是老人的一些独特的经历和感悟,会给儿女带来许多的人生启示,在一定人生阅历上给予儿女帮助,少走或者不走弯路。这样的老人在家庭里具有重要作用,的确是家庭的无价之宝,儿女自然懂得孝敬老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孝顺老人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可是,还有一句话,“老人有德旺三代,老人无德毁三代。”“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指前者,而不是指所有老人。年龄不是值得后人孝敬和尊重的理由,一味愚孝只能害人害己害父母。即使儒学大圣人孔子也坚决反对愚孝。孔子有一个弟子,因挖死菜苗被父亲用扁担打晕过去,醒了还装作活蹦乱跳。孔子听后怒曰:“小杖受,大杖走。”他说,孝不是为了让父母在犯错的路上越走越远,而是为了彼此尊重。
王艳外公和外婆这种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舒服的老人,已经不是宝了,对于王艳一家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家庭的拖累。这样的老人谁都不爱,只爱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就像王艳妈妈一样,只能找个地方哭诉,释怀,所有的一切还要承担起来。或许这就是命运吧。
人都会有老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己所能帮助儿女,做一个值得尊敬的老人。那种倚老卖老,逼迫儿女,只能为世人所不齿。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在微信聊天里,给王艳妈妈发去了这样一段话:人生的路,总会有风雨,但是无论何种状况,都要勇敢面对。风雨总会过去,生活总会继续。与其痛苦不堪,不如挥剑起舞,活出自己,活出精彩,为女儿,也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