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银杏树,千年金色的绝响(散文)
一
若说最美的树,银杏树可以称得上是最美的树;若说最长寿的树,银杏树也可以数得上呢。一棵银杏树,它的寿命可以达到数千年。因此,在众多树木里,我尤其喜欢银杏树。别处的银杏树,暂且不说,单单在我们潍坊境内,就有两棵树龄两千五百多年的银杏树。忽有一天,我的兴致来了,便驱车而去,想亲眼见见那两棵银杏树。
银杏树,是树木里的伟丈夫,它伟岸,挺拔,给人积极向上的气势。银杏树的叶子,好似一只只精巧的小扇子,它春夏一片片翠绿,在风里呼啦啦沉醉,而到了秋天,小小叶子逐渐变成金黄色,远远看去,一棵棵银杏树披一身金黄,璀璨,在秋阳里闪烁着纯金色的光芒,惹眼,醉人。
很小时候,就听姥姥多次讲过那两棵千年银杏树。姥姥还说,就是因为那两棵银杏树,咱们普通人家也喜欢栽种银杏树。当然,姥姥总是叫银杏树为白果树,称银杏的果子叫白果。姥姥曾故意引发我的好奇,说:“玉儿,想知道那两棵白果树是谁带来的又是谁栽种的吗?”“是呀,那是谁带了的呢?那么厉害,竟然活了两千五百多岁了。”我急切地问着姥姥,“到底谁栽的,快快告诉我呗。”姥姥却故意卖关子,说:“现在告诉你,怕你印象不深呐,先自己想想。”
我撅起小嘴说:“姥姥哟,我根本就不知道,再怎样想也想不出来呀。”
姥姥又故意惊奇地说:“啊,原来是学而知之呢?”
学而知之?我知道姥爷读书多,姥姥固然也跟着知道的多。姥姥还解释说:“学而知之呢,就是通过学习才知道的知识就是学而知之,不通过学习就知道的那叫做生而知之。”
“谁说的呀,这么厉害。”我更加惊讶地看着姥姥。姥姥依然微笑着,自言自语地说着:“咱们山东的孔圣人,你知道不?”然后,姥姥抿嘴一笑说,“那两棵白果树,就是孔圣人带到咱们潍坊的。”
“哦,难怪呢!”我好像明白为什么这两棵树这么长寿,也明白了为什么姥姥村庄里的人为什么都重视教育。
那时在姥姥家,姥爷喜欢教我读书,天天早起读的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什么的,也有一些简单的诗词。邻里乡亲的孩子们都喜欢读书,大人们一般教的就是这些。
老家这地气候好,一年四季四季分明。我很喜欢,老家最美的是秋天,各种树木黄了叶子,也有红红的枫叶,但最美的树,依旧是银杏树——叶子金黄金黄的,耀眼,璀璨。到了秋天,姥姥领着我去村后银杏林子里拾捡落下来的银杏。我拾捡着银杏,看着遍地碎金般的银杏落叶,跟姥姥玩笑说:“姥姥,应该叫金果才对呀,你看一树树的都是金黄色呢。”
拾捡回来的银杏,一般留着到冬天时,在炉火上烤着吃。听姥姥说,白果可是一味药材呢,不仅好吃,还可以入药敛肺定喘。为此,姥姥还回家找出《中国药典》来大段读到:“将其归纳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甘、苦、涩,平,有毒。归肺、肾经。具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用于痰多咳喘……”
二
还记得,每拾捡起一枚银杏果子,就细细端详着——小小的果子,很匀称,白白的,两头尖尖,类似椭圆形,被果肉包在里面,从高高的银杏树上落下来,落在一层层金色的银杏叶子上,又被叶子覆盖着。小小的我,提着竹编的篮子,穿着一身红红的衣裤,扎着两只小喇叭花一样的羊角辫儿,在一排排银杏树下欢快地跑来奔去。拾捡着银杏果,每捡到一个,我就会大声呼喊一句:“哇,真大呀!真好哟。”我还兴奋地跑到姥姥身边,问着姥姥:“姥姥,看我厉害不?”姥姥乐得合不拢嘴儿,“嗯,厉害呢,我的玉儿。”
欢笑声会从树下飘起来,在金色的秋景里,与一片片金色的银杏叶子一同荡漾着。我突然问姥姥,当年为什么要栽下这两棵银杏树呢?姥姥提起篮子,顺手抓起一把金黄的叶子抛向空里,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子瞬间飘洒着,好似远去的蝴蝶,翩翩飞了回来。姥姥大声说:“玉儿,那树就是他老人家送给他女婿的。”
想起姥姥说的那两棵银杏树,又想起姥姥说老家有个习惯,新婚夫妇,要在家的庭院外栽两棵银杏树,姥姥姥爷栽过,我的母亲和父亲也栽过呢。还说银杏树是“同心树”,寓意着夫妻同心,百年好合,多子多孙,幸福无边。难怪姥姥家和我家老屋的院墙外,都有两棵银杏树呢。
听村里的老人说,银杏树从来都不喜欢孤独——它总是成双成对的,就算是你栽下一棵银杏树,用不了几年,在这棵树的不远处,也会再生长出一棵银杏树来的。真假,我倒是没有去细究,果然如此,那银杏树也真是一棵夫妻树呢!人间夫妻,若如银杏树一样,相亲相爱一辈子,那便是树中佳话了。
一路向着那两棵银杏古树驾车而去,沿途风景秀美,秋风习习,各种树木沐浴在秋风里,各种庄稼都已成熟,人们沉静在一片丰收景象中。一路上,想象着那两棵古老而俊伟的银杏树,笔直苍劲,古朴苍天,脑海里不禁会涌现出,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老人行走在这一段山路上……是的,那时候,这里一定还是山路弯弯,杂草丛生,山岭陡峭,路途也是崎岖蜿蜒,山石峻岭,不算好走。想想吧,当年孔老夫子率领诸位子弟周游列国时,路过潍坊,发现安丘城顶山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清净,很适合在此修身研学,遂将爱徒公冶长留在城顶山,又多方筹资建立学堂,名曰“公冶长书院”。
说起这公冶长,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深得孔老夫子喜欢,位列七十二贤第二十。然而,公冶长却因懂鸟语而获罪,一时间身陷囹圄。为此,孔子深为弟子痛惜,“公冶长虽在缧绁中,非其罪也”,在孔子看来,这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他不顾世俗的眼光怎么去看待公治长,依然坚持把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嫁给他。
想到这些,我仿佛看到蜿蜒的山路,一位老人不顾道路逶迤难行走,带着两棵银杏树苗儿,步履匆匆走在山道上。他就是孔老夫子,他是要去看望佳婿公治长和他的女儿,老人家给女婿女儿带去了最珍贵的树苗。据资料显示,孔子帮助公冶长夫妇选中植树地点后,在众学子的帮助下挖好树坑,依照人间“男左女右”的传统习俗,按左雄右雌顺序栽植银杏树,并举行简单植树礼仪,栽下这一对银杏树。想不到当年的这对小树苗,早已婆娑成为了一方独有风景。
三
车子就要到达目的地了,远远地看见早有人头攒动,许多人慕名而来,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么好的秋天风景,更不愿意与这两株披满金色的古树错过。
进入村庄,也就看见了那饱经风霜的两千多年的两棵银杏树——树冠如盖,一树树金黄,如披金甲,粲然耀眼。村庄叫做孟家旺村,位于安丘石埠子镇,小村也是古朴清幽,竟然想不到这里藏有一处传统古文化旅游名胜——城顶山公冶长书院。
城顶山海拔446米。下车步行,拾阶而上,进入书院,鸟声清脆,空气异常清新。听到一位老者在感叹:“想不到呀,想不到这是两千年前孔子来过的地方,好呀,真好呀。”又一位学生模样的孩子在说:“孔圣人,了不起,是他老人家带来的树苗,才会生长的这般好吧!”另一个说:“那当然,圣人带来的树苗,当然有灵气。人杰地灵,千真万确。”
我没有说话,只是在默默感受着,圣人来到此处的那日,是否也如今天一样呢?也是清风习习,也是阳光灿烂,也是鸟声悠扬?想想,心里异常激动。再想想孔老夫子的弟子公治长在此开学堂教授学业,立刻一汩汩文化底蕴氤氲期间,仿佛树木花草都沾染上了墨香书香,清雅,淡然。受此熏染,或许当地人们已把孔子的仁爱之思想牢记在心,对于孔子的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字字记在心间。当地民风淳朴,善良,孝道。正是孔圣人的那句“以己不欲,勿施于人”。
我走过书院正殿,瞻仰了公冶长塑像,又参观了院内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而后来到两棵古老的银杏树下,抬头仰望,古树苍天,虬枝苍劲,散发出勃勃生机,枝枝叶叶尽情舒展,努力拥抱着阳光,又遮挡着风风雨雨、冰雪严寒,庇护着一方生灵。显然,周围已经栽满了各种树木,果树、刺槐、山楸到处都是,这就愈加显得两株银杏树鹤立鸡群,插入云天,挺拔,伟岸。
再次抬头望着千年银杏树,倍感震撼与膜拜,不由得心生无限敬意。那金色的叶子,在风里哗啦啦清脆声响,如一缕缕翻书声、读书声萦绕于心。仿佛间,我看到看到孔老夫子依旧步履匆匆行走在山路上,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有蝉鸣、蛙鸣、鸟鸣,还有风吹树叶、花草和潺潺流水声……
于万籁声吟里,忽然听到震耳的朗朗读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婆娑的千年银杏树周边,声音朗朗,清脆,明亮,回荡着金色的千年绝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