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夫妻树(散文)
1987年秋天,我和刘路结婚的时候,他是租了一辆夏利车接我过去的。他家就五间草房,两个老人都六十多岁了。除了几亩土地,什么也没有。母亲说,只要刘路肯干,能吃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我想想也有道理。
刘路是大工匠,头几年跟着他姐夫天南海北各大城市做瓦匠活儿,手里攒了点钱。考虑到彩礼要多了,对他是一种负担,我和父母一致意见,要了四千元彩礼。当时,村里嫁姑娘,时兴几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刘路说,我们买台彩电吧,其它的等以后慢慢买,我有些不乐意,又没办法。
刘路这个人挺会哄人,趁着家里没人,他剥花生给我吃,说跟了他,不让我遭罪,就上了他的贼船。婚后,刘路不想出门打工,我们俩一合计,准备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栽果树,建一座大型果园,山区的优势,坡地山岗多。同公婆商量妥了,我俩去镇农业站咨询一下,了解水果市场行情,按照土质的酸碱度,适合栽植什么品种的果树等等,又到邻乡实地考察果户的发展情况。
那阵儿,小国光、红富士、黄元帅等苹果品种比较热门,为了引进优质果苗,刘路三下县城农科所,联系有关专家,从东港那边购入大量果苗。我本想陪刘路一起采购,他心疼我没让去。果树苗雇村里王哲的四轮车拉回来的,大伙风言风语,说什么的都有。我和刘路全当耳旁风,继续做自己的事。
好几千棵树苗,先挖了二米深的壕沟,栽下,拉上电线,将水泵伸到河里,抽水浇灌好。接下来,起五更爬半夜掏沟,把果树的行距、间距、深度、高度,都整理明白,进行大面积挖掘和松土。早晨,启明星未落,刘路就起来了,披着衣裳,揣两只凉馒头,或者是黄面饼子、一捧咸萝卜条子、几棵大葱,扛着镢头或铁锨就去掏果趟子了。
我顾不得洗漱,做好早饭,喂了鸡鸭猪狗,匆匆扒拉几口,也上山了。掏地沟,碰到石头堆特棘手,必须用铁镐一镐一镐砸出来,沙质土还可以,黄泥板结厉害,不好疏通。一天下来,手掌心几个血泡,破了,钻心疼。山里环境好,从石头缝里流下来的水,冰凉冰凉的,有一丝丝甜味。渴了,我们来地头趴在溪水边,咕咚咕咚喝一肚子,饿了,嚼一嚼馒头和咸菜。中午,婆婆拎着瓦罐来送饭。盛在瓦罐内的鸡蛋韭菜,绿油油黄澄澄,格外诱人,一罐子红豆米饭,外加两个咸鸭蛋。我们席地而坐,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吃完了,婆婆将瓦罐带回去。晚上,月亮升起来了,猫头鹰清脆的叫声,划破了山谷的寂静。我和刘路把农具藏在草丛里,踩着如水的月色回家。我们累得像条狗,吃了晚饭,挨着枕套就酣睡。一连干了两个多月,山里飘第一场雪花时,我们终于挖好了容纳上千棵果树的树趟子,望着一个个像地道战似的壕沟,我和刘路都笑了。
第二年三月,我俩一棵一棵,亲手栽下了千棵果树苗,浇水、培土、施肥。沿着果园的外围栽满了山丁子树,科学记录,山丁子花粉,一旦与苹果花粉结合,增产增收。
小树苗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这期间,刘路请镇农业站的郭技术员,经常来果园看看,对如何管理果树,提供了不少意见,有时候,赶上午饭,就在我家吃顿便饭,田园小菜、粘黄米、豆腐小白菜。郭成我家的御用技术员了,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果树第三年就挂果了,刘路没出远门,在附近找瓦匠活儿做做,该给果树喷药,就请假和我一块做。一开始是手推的喷雾器,一块生铁,焊在喷雾器下边,一根铁把手插在喷雾器上,人一推,才有雾,不推没有雾。一千棵果树,喷完药,最快二小时,如果中途机器出故障,几个小时也结束不了。汗水湿透了衣衫,浑身上下造得像泥猴子,这么大的工作量,完工后。我和刘路相视一笑,脱吧脱吧,钻进果园前面的溪水潭里,洗个澡。天是那么蓝,野花的香气,沾满衣襟。刘路说,果树见果了,收成好了,我领你去县城买件皮装,给儿子买变形金刚。我说,行了,先给咱妈买一套好衣服吧。刘路咯吱我一下,嘿嘿,还是老婆孝顺。
那年晚秋,我家的千棵果树,摘了几千斤苹果,价钱也好,淘得了第一桶金。晚上,一轮明月悬在窗前,刘路说,和你说个事儿,你看能不能再买些果苗,现在,板栗、大枣、桃子、山楂在县城都有发展潜力,这钱留着扩大再生产……刘路的话,引起了我的沉思。他是大工匠,在基建队一天也赚四五百元呢,一个月就是一万多,而且旱涝保丰收,不像打理果园,风调雨顺有望五谷丰登,一旦遇到冰雹年景,颗粒无收的现象不是没有。儿子是婆婆带的,过两年该读书了,用钱的地方多了。我说出了顾虑,刘路说,爹娘身子骨也硬朗,帮衬下问题不大,你想,等这些树都长成了,往后就好管理了,有的水果四五月间就熟了,收获后就得一笔钱,贴补家用正好。在果趟间种经济作物,一举两得。既收获了苹果,又收获其它作物。双赢的事儿,不做白不做。
枕着刘路的臂弯,进入梦乡。不久,刘路一批一批,引进树苗,梨、桃子、白壳核桃,垦了生地,栽下。又一座小型果园诞生,刘路在原来的大果园,果趟内撒种狗宝、枸杞子、党参、灯笼果、小柿子,以及各种时令蔬菜。
果园里呈现出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刘路买了一辆幸福大摩托车,焊了两只铁篓,什么果子下来,就托到六十里外的县城早市去卖。家里又买了一台柴油机,给果树喷药。手推机太费力,柴油机喷药方便快捷。儿子四岁时,翻修了瓦房子,村里人看我们发展果园经济,有了成效。也不说东道西了,纷纷上门向刘路讨经验。刘路是个实诚人,有什么说什么?大伙也想栽果树,不想出门打工,谁不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果园打理得好,财源滚滚来。村长菊波出面,请刘路做乡亲们的引路人。刘路脸一红,俺也是摸索来的,仗着农业站的郭技术员,大家不嫌弃,就一起干,一起走下去。
1990年,南湾村已经有二百多户,建了自己的果园,年人均收入三千多元,刘路买了一辆翻耕机,一辆四轮车,翻耕机春天用来在周围村落耕地,四轮车秋天一趟一趟往外运水果。转眼,儿子上学了,我们家的三座果园,果树都进入产果高峰期。刘路从县城带来水果贩子,把村里果户的苹果销往全国各地。在村里换届选举时,菊村长极力推荐刘路做下一届村长,村民们也举手赞成刘路做村长。刘路推辞不过,走马上任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刘路第一把火,就是发动村民将新品种果树嫁接在老木本上,节省占地空间不说,完成新老品种的更新换代。老树发新芽,嫁接过来的寒富红星等品种,高产,味道甘醇,城里人很喜欢。刘路去了几次东港,发现那里的果农把苹果早早套在袋子里,秋后,打开袋子,果色耐看,更有手巧之人,在苹果上画出喜庆的图案和字体。在超市柜台出售,价格比普通苹果翻了两翻。回来后,刘路号召乡亲们也给苹果套袋,和专门收购水果的商家签合同。
这些年,南湾村从最初全县倒数第二的贫困村,脱胎换骨一跃而上,成为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我和刘路是亲身见证了南湾村的发展变化的。
大家都感恩,一棵棵果树,它们是整个南湾人的发财树。
五一节那天,儿子从单位开车回来过黄金周,见我们在果园里给果树除草,叹了口气说,爸妈,你们有福不会享受,跟我住楼里多好?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冬天有地热。想吃啥,一个电话,下单,就送来了。这可倒好,泥里水里,就没有干净时候。脸晒得黢黑不说,不到五十岁,一脑门褶子。
他爸刘路说,呦呵,你小子忘了小时候上树摘苹果,帮你妈推双轮车卖苹果了?我和你妈在乡下守着果园,守着土地,你不是还有故乡吗?都进城了,这果园,这土地,这村子不就撂荒了?!说着话,刘路兜里的电话响了,村书记叫他去开会。儿子不满地说,爸,你都不做村长好几年了,开哪门子会?
刘路把铁锨往儿子怀里一扔,我不干村长咋的,你爸我还是党员呢!上边有事,我绝不含糊大步流星朝村委会奔去。
我望望枝繁叶茂,花团簇拥的发财树,再深情凝视着,像一棵白杨树,清秀挺拔的儿子,会心地笑了。
作品语言朴实无华,主题充满正能量,情感真挚感人。
佳作欣赏学习,向作者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