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父亲的大衣(随笔)
一
六盘水的冬天还是很冷的,虽然不及北方零下几十度,零下的时候一年也会有好几天,我们这边没有炕,家家户户都有烤火炉,最早的时候是柴火,煤炉子,现在是电烤火炉,天然气等。条件好些的人家装有空调,全屋地暖或集中供暖。但那也仅限于条件好的人家,一般人家也就只有烤火炉。
我所在的小山村是产煤的,我们家以前是烧煤取暖,一到冬天,把活干完,烧一锅热水把脚泡暖和了才睡觉。
晚上,父亲会将他的大衣加盖在被子上压实,不让冷空气钻进被窝。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最早的那件大衣是蓝涤卡的,有一匹棕褐色的毛领,很宽大。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普通人家人人都有棉衣算不错了,父亲有一件羊皮大衣,也算富裕了。那时土地刚分到农民手里,妹妹还走不太稳。冬天,父亲的大衣里会变出温热的米糕,那是他用苞米换的,偶尔也用钱换,镇上离家较远,他就把米发糕放在怀里保温,当我和妹妹出门迎接他的时,他便从怀里变戏法似地掏出那时为数不多的小零食。
空闲的时候他会将妹妹连手带脚全裹在衣服里去窜寨,只在领口露出一颗圆圆的脑袋,妹妹调皮,有时会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寒冷的空气里乱晃,这时,父亲一定会将她的小手塞进怀里。就这样,一年一年的,妹妹长大了。
妈妈说,我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抱着我去串门的。这样说来,父亲的怀抱一定很暖和了,他用不多的空余时间来陪伴他的孩子长大。
父亲的大衣,白天穿在身上,夜晚搭在被子上,他们叫“压脚”。是啊!冬天冷,被子又薄,父亲在晚上就会把大衣加盖在被子上。
二
那一年冬天,小女儿八个月,刚断奶,父亲就带着我去去亲戚,亲戚家比较远,要乘坐汽车再转火车。怕孩子路上饿(渴)我们在家冲了奶粉,我没有带保温瓶,父亲就把女儿的奶瓶放在怀里,等上车安顿好,他把女儿抱在怀里,从怀里掏出孩子的奶瓶。
十多年前的条件已经大有改善,女儿有小包被,披风,毯子。可是父亲还是会将小女儿裹在衣服里,抱离我的视线让我安心吃饭。
他的大衣也不只一件了,他依旧喜欢穿棉袄,他一直认为棉袄是很暖和的。
妹妹给他买过羽绒服,他说:“那个轻飘飘的,怎么会有热乎气,还是棉大衣好。”他现在有了皮衣,子孙都也长大。他还是会把一些小零食捂在怀里,给他的孩子们吃。
有一次家里蒸红薯吃,侄子跑出去玩了。父亲把一颗红薯用塑料袋装了放在怀里去找他的宝贝孙子。当看到他的宝贝孙子时,就着急地招呼:“浩儿,快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那时候,他的眼里是没有别人的,心里也没有。
三
以前每家每户没有多余的被子,冬天晚上冷,会把白天穿在身上的棉袄大衣盖在被子上。现在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很多被子,用旧了的都扔了,可父亲是个念旧的人,旧衣服被子都舍不得扔,小小的房间堆满了各类杂物。我妈和我会趁他不注意,把那些很久不穿的旧衣服拿去扔掉,被子棉絮是万万不敢丢的,他有数。
那一晚,我去给二老做家务,拆洗被套,晚饭后又帮他们收拾屋子,整理衣柜。
母亲说,晚了就不要回家了,晚是不算晚的,市内的公交10点才收班,那会儿才八点多。在父母心里,女儿晚上走夜路是不安全的,虽然我也年过半百。
我的住所离父母的家不过半小时车程,我上晚班时也经常十点多回家。可是他们要么催促我快走,要么留下我过夜,因为我没有车,出行不方便。
那一晚,我没有回家,在父亲卧室的隔壁房间住了下来,临睡前他便担心我冷,在他的柜子里翻出一条旧棉絮加在原来的被子上。两床被子已经够了,我睡不着是因为习惯了我家里的床铺。父亲看着我房间里的灯亮着,就问是不是冷,我说不是,他没听见,一会就把他的大衣抱来盖在我的脚头:“这回就热乎了,你好好地睡觉,明天还要去上班呢!”
我的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佝腰驼背的,他会糊涂到听信别人的话,把家里的东西贱卖了(遇上了骗子)也会买些无用的东西回来。唯独记住,怕他的儿女冷着,饿着。
我的父亲有一件蓝涤卡的大衣,穿了很多年,现在还在,不穿,也舍不得扔。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