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个曾经驰骋波峰浪谷的海军作家(散文)
刘新智也是大连军旅作家队伍中的一员,是一位著名的海军作家,也是我为军旅作家作传中的传主之一。我与刘新智老师相识,也是在大连文学界举行一些活动中。
那是1997年8月,在之前我写完郝中术、张正隆、马晓丽等大连的军旅作家纪实文学之后便想到了刘新智老师,他也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我写出来之后,以《欲识潮头高几许——记海军作家刘新智》为题,刊登在大连传记文学学会主办的大连《人物风采》1998年第一期即创刊号上。之后,又被我以《且看云帆万里天——记海军作家刘新智》为题收入我2000年4月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荞麦花开》中。
刘新智,山东威海人,中文系本科毕业。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旅大文教用品总厂工会干事,海军旅顺基地某艇航海兵、文化学校教员、海军旅顺基地直政处宣传干事、宣传处新闻干事、海军快艇六支队宣传科副科长、海军政治学院学术处处长、宣传处处长、电教中心主任,副师职教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枪响刘公岛》、《朗卓红传——三个水兵画家之恋》、《拥抱旅顺口》,诗集《海笛》、《海音》,电影文学剧本《风云岛》(合作,已拍摄发行)、新著长篇小说《虎滩梦蓝》、电视剧本《青春浪阵》等。长篇诗作《为老共产党员歌唱》荣获“辽宁省军休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
我与刘新智老师工作上没有交集,只是因为文学爱好而熟悉。通过采访,我知道他原籍山东威海凤林镇的一个小渔村,祖上以打鱼为生。我虽然来自吉林省农安县乡村,我的祖籍是山东烟台海阳县(现为海阳市),即电影《地雷战》发生的地方。说起祖籍同是山东人,便觉亲近几分。刘新智让我非常佩服的是,他能够抓住良好的机遇。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旅顺海军部队舰艇当干部时,因为参加地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认识了时任大连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方冰。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会遇见什么人,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会遇见什么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做成什么事情,但是要想使自己尽快成长成才,很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我写过的几个军旅作家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能力,刘新智也不例外。因为他喜欢诗歌,就虚心向方冰请教,并拜方冰为师。在方冰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的诗歌越写越好,很快就有诗歌作品在辽宁的《鸭绿江》上发表。此后,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刘新智还是一个非常刻苦非常勤奋的人。有了文学爱好这个兴趣,是否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夙愿也很重要。刘新智为了体验大海认识大海感悟大海,在随潜艇出海进行水下战备训练时,不顾晕船呕吐,胃都出血了,仍坚持同水兵一起完成训练任务;他身着出海服,登上快艇甲板,迎风斗浪,驰骋波峰浪谷,和水兵一起让鱼雷飞出发射管;他住进军港营房里,头枕波涛,耳听舰笛,长年呼吸着海的气息;他与海水和水兵朝夕相处,探求海的真谛;他登上海岛,走访守岛战士,领略海岛风光,熟稔岛岸情韵。他在一首关于《读海》的诗中写道:“父母经历艰辛/读了一辈子海/认识一个穷字/我豪迈地读着海/偌大的蓝皮书/富饶美丽神圣/我终于读懂了海的主题。”
刘新智还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力。如果说吃一点苦人们还是能够承受得了的,那么更大的意外打击就令常人难以承受了。那是1980年的一天,44岁的刘新智在码头执行卸车任务时,意外的事故使他的腿股骨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住了100多天医院,出院后还拄了半年双拐。对这突如其来的灾祸,他以顽强的毅力挺过来了。更让人点赞的是,这样巨大的打击,并没有打碎刘新智的文学梦,躺在病床上的那漫长的时间里,他也没有停止文学创作的思考,能写字的时候就躺在床上写。这一年,《海燕》安排召开他的诗歌作品讨论会,因他腿伤不能参加而未能如期举行。
那是2002年7月,我们大连棒棰岛宾馆会议厅参加大连市第四次作家协会代表大会,正在开会时,我忽然在手机上收到了文友发来的一条关于方冰去世的消息。因为我知道方冰是刘新智的恩师,便立即转告给坐在我旁边的刘新智老师。刘新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的震惊,后来给方冰的亲人发去唁电,以表达自己的悲痛心理和悼念之情。此事,让我们看到了刘新智对方冰老师的知恩图报的善良之心。
刘新智多年前就已经退休,可他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仍然不停地从事文学创作。刘新智是从部队退下来的,收入应该是不菲的,生活上应该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颐养天年了,但是,他仍然在文学的园地里勤奋地耕耘。大约是2017年吧,刘新智老师又创作了一部文学作品,他打电话邀请我给他的新作品写一篇评论。我非常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可因为我的视力不容许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去阅读长篇巨制了,所以没有让他如愿,对此,刘新智老师表示理解。刘新智是我尊敬的兄长,也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