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 《旁观者》有感外二篇(随笔)
◎张廷珍:这就是文字的自由,无相,野生,活泼
—— 读张廷珍的《世无相》
《旁观者》有感
落日西斜,蝉声渐息……
余辉,洒在案头,也洒落在女作家张廷珍寄来的两本集子上,它如联璧在目,大有 “玉碗盛来琥珀光” 之感。
先说《世无间》,通篇金句,绝对纯,99%以上的纯。她把她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观察、觉察与省察,浓缩和提练出妙语连珠般的箴言警句,既穷究事理,又贤句辩见,具有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把鲜活灵动充满了真性情的文字,用根根金丝线缀起,在白昼和暗夜中熠煜发光……
这光,用光亮、光辉都不足以形容,只有用光芒才最为恰当。因为,只有用刀剑的锋芒的那个 “芒” 字,才能把针砭时物,刺戳心灵的意思表达完整。
再道《旁观者》,写了王维、王明华、俞珊、蓝妮、于风至、萧后、范仲淹、李煜、李清照、苏东坡、孟郊、刘禹锡、张岱、纳兰容若、李商隐…… 古今名流几十人之多。
从他们的一书一词一诗一画说起,勾连到人物的一笑一颦一哭一愁,继而移步到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水,先引入,后带出,穿越今古,收放自如。
姑且先不论这样的写法如何,只是说,要得读多少史书传记来垫底,才有这成竹在胸,生花妙笔。
“古人有眼泪,历史才润泽,这就是英雄的断章,好听的故事都是英雄美人,始于爱,终于情,殁于土,这是美人的断肠词。” 她对她的文字如是说。
真可叹,英雄的伤心泪,美人的断肠词,其言也真,其意也深,其情也殷。
此前,她要我对她的集子多批评几句,当然,这是自谦。
但我觉得这个较难,如同面对一桌珍馐美馔,正想从何下箸享用,赞尤不及,指摘何来?
不过,世上万物,如以瓶盛,至颈口,会难以再增,如何破颈向上,确有些难。
写作,抑或应是同理,风格至手法,题材到体裁,常破常立,常立常新,天地会豁然开阔恢弘高远 。
以上是拙见,也是个见。
“ 一个人喜欢你的作品是偶然,十个人喜欢是缘分,一百人喜欢是个性,一千人喜欢是热爱,十万人喜欢是文化,一百万人喜欢是数字,全世界都喜欢是刮风了。” 她又如是说。
刮风就刮风吧,风刮的越大,这个世界和人心就越干净。
码字至此,窗外已是暮野四合,唯有光,在心底闪灼……
农历辛丑.五月三十.
◎六月季
六月季夏,花事渐次安静,日子又是寻常起来。
这世界,时而乏善,得凭自己去寻些希微 ……
梅先生的故居,午后已是树影婆娑,环顾周遭,细品遗存,静伫良久 ……
不由心生感慨:这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和标志,这才是熠熠生辉的真正业界大师。
人曰:“集前贤之大成,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同时化身为传统,以启来者。是成为“大师”的两个必备要素,两者缺一不可。
我更觉,若无前者,怎能言其 “大”;若缺后者,不能尊为“师”。
时下,假当道,真缺少,诸物又都在贬值之列,连“孔方兄” 也不能幸免。
“大师” 更是遍地,且成色不一,山寨版、注水版的比比皆是。
还有那些满嘴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之辈,你我并不陌生。
听他们的 “舌灿莲花,” 既穿不上裤子,也填不饱肚子。
暮霭中,远处隐约传来三、两句荒腔野板。举头西望不远处,护国寺小吃,舒乙题店名的那家,首选素丸子,入手半斤打包,踽踽提行回家,置筷备盏,小酌牛二,微醺正好……
于京西
◎打卡清华艺术博物馆。
女儿把我送到门口,丢下句 “你老人家慢慢转吧,我上班去啦。” 一脚油门,绝尘而去。
转,肯定是要慢慢的,好看的东西,岂能走马观花?如同好吃的东西不能一口鲸吞,而要细嚼慢品一样。
展厅里珍藏的这些明式家具,无论数量和质量,据说在世界范围内的馆藏也是名列前茅。
器物本无言,识者当知之。那些几百年前的条、桌、案、椅、凳、柜,它们的线条榫卯意蕴浓郁,不因年代久远而陈腐黯然,形貌中含蓄着高尚脱俗的中国风格。
明朝画家文震亨所言 “随方制象,各有所宜。” 放在此处恰好……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