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榨油坊的故事(散文)
我村有两座水碓坊,村口一座,村头一座。水碓很有名气,方便了四邻八乡的村民挑粮食来加工,挑茶籽来粉碎,榨油。大概六十年代之前,粮食用水碓加工,七十年代就用碾米机了。但用水碓粉碎茶籽和用传统方式榨油,一直延续。村头水碓坊离我家近,时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皆在此玩耍,水碓坊(榨油坊)成了我童年的乐园。
一
石坝引小山溪的水,沿一条水渠涌向水碓坊。进口有一个闸门,像一名指挥员,能使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或停止,能使它快转或慢转。我和小伙伴常来里玩闸门的开与关,挺有意思的。大概水轮机的直径四五米长,周边宽一二米。当中一格格藏水槽,沿一周均匀分布,流水一次次藏进去,又一次次倒掉,如此循环,水轮机就这样反复旋转着。响着哗,哗和轰隆,轰隆的声音。我常常伫立跟前,看得入神,仿佛像看一册激烈澎湃内容的小人书,也像打陀螺那样过瘾。前方有两个石臼,以前用于舂米,自从有了碾米机后就成了摆设。现在有些公园等地也有这样的水轮机,但比它简单得多,是用于观赏的。
离这里三四米处就是碾磨了。约十米周长的碾槽外表被一层厚铁皮包着。碾架是由木条连接支撑的八个高一米、底部嵌入铁饼轮子的木墩组成,由水轮机的一根粗树木中轴带动。
碾磨和水轮机,除铁饼轮子和包铁之外,其它部位,包括齿轮、榫卯、榫销、楔子等全部用木头制作。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辈手工技艺的精湛和智慧!
刚把茶籽倒入碾槽,在碾架旋转粉碎时,会响起唦啦唦啦声;空转时会响起哐当哐当声。那时,常常我和童年伙伴会抓住旋转的碾架木墩,躬着小屁股,一圈一圈跟着跑。有时攀爬上去,坐在碾架中或木墩上旋转,感觉像骑马,像坐车,像骑牛背。因此,衣服揩了不少油污,理发师可以用我们的衣服磨理发刀了。榨油师傅,也就是轮流榨油的村民,见我们坐在飞快旋转的木墩上面时,就会过来,凶巴巴地,责骂驱赶我们,甚至动用扫帚。可是我们的皮也真厚!等他们离开时,像一群苍蝇又飞到那上面去,就这样反反复复。现在想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天真幼稚,坐在飞快旋转的碾架上,若不慎跌进里面去,那肯定会有伤亡。想想当时他们的“凶巴巴”都是为了我们好,而这些前辈,大部分已经离世了,顿时,我心生敬畏之情。
二
碾好茶籽粉末后,接下去是蒸、包、装、打的四个榨油步骤。
蒸:要把茶籽粉末蒸熟,跟用饭甑蒸饭一样,只不过这饭甑大,有人把高。
包:把蒸熟的粉末盛在小木桶里,然后将它倒扣在地上指定位置的蔑圈稻草托里。专门有一个人做草托。在热气腾腾中迅速用草托上的稻草把茶籽粉末包裹好,用脚踩平,踩实,活像一个大饼子,茶籽饼就这样一个个被包好,叠方在一边。
装:将这些茶籽饼装入油箍里面去。它是由两爿粗大树木上下合成,中间镂空的。把包好的一车茶籽饼,从左到右紧贴着置于镂空的位置里,再插进木楔、垫木、头部包铁的撞木。这些要随着不断挤压榨油,再不断添加。
打:把上百斤重的石锤用粗绳凌空吊挂在横梁上,它由四根木柱架子支撑着。石锤上有两根短木手柄,后面绑着两根拉绳。打时需要三个人和谐配合,一人掌控石锤,两人拉绳。随着喊开始,两人齐心用力拉绳,掌控人往后退几步,把石锤往后举过头顶,又向前猛冲过去,把石锤不偏不斜地撞击在撞木上。同时响着嘿——嗨——的号子声和叽呴——嘭哒的撞击声。此时,这边油箍出口,已经汩汩地流淌出清香而明亮的茶油,流到接油的木桶里。
打油(榨油),常常吸引着我靠在木柱上观看,仿佛像看一场露天电影。并且,与伙伴们跃跃欲试,常常模仿大人,去掌控石锤,拉绳,撞击。
老家的山山岭岭遍长油茶树,被誉为浙南油库。冬季里,再加上四邻八乡的村民挑来加工,所以榨油的工作量特别大,榨油坊便昼夜不停地加工。那叽呴——嘭哒,叽呴——嘭哒的打击声,生更半夜还在响。我很小的时候,夜里,睡在家里的床上也能听到这声音,听惯了,仿佛是一声声摇篮曲。
三
餐饭由榨油师傅自己动手,在榨油坊烹饪。在熟蒸茶籽粉末的锅灶旁,用几块石头搭建一个小炉灶,焖饭,烧菜。在焖白米饭快焖好时,从接油桶里,舀了半竹筒山茶油,浇到米饭里去。烧猪肉萝卜时,已经有很多油味了,但也舀半竹筒或一竹筒茶油放锅里一起烧。那时只要不把山茶油带回家去,在榨油坊里随便你怎样吃,没有人管。
这样大量用油,幸好当时人们肚子里油水不多,也幸好食用的是含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的天然山茶油,才对人体损害较少。本来老家是一个油茶之乡,不该有这样好像极度缺乏茶油吃的现象。这因为大部分茶油要交统购任务,农户分到的山茶油又要卖掉一部分添补家用等,剩下的就要节省着食用了。有一个家庭在毛芋收获的时节,为了节省,就多吃毛芋,因为毛芋溜滑烧毛芋时就无须放一点油也能吃。
记得一天公社粮站(粮管所)站长来到我村,他戴着一副眼镜,腋下夹着算盘,到各个油茶果晒场等场所仔细转了一圈。之后,跟我父亲说:“朱书记,你们大队今年油茶大丰收,统购任务起码要交这个数。”伸着手指。父亲却笑着爽朗地说:“所长,你整天算盘不离手的,谁还算得过你?你说了算吧。”
那时,我时常看到队仓库里放着盛装交公油的油桶,铁皮制作的,像“品”字形,下方大,上方少,竹篾罩上有提纽、担绳,一担油桶能盛五六十公斤。也看到过,村民们挑着一担担公油(公粮),气昂昂地向通往公社粮站的道路走去。据一位村民说:“当时我国空军都是食用茶油的。”茶油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含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以及有多种利于健康的元素和天然绿色的高级食用油。
大概是九十年代,使用了机械电动粉碎和榨油。但传统榨油工具没有保存下来,成了柴火。Ade,我童年耳熟能详的叽呴——嘭哒声!Ade,我童年熟悉的水轮机!Ade,我坐在上面旋转的碾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