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永远的情人(散文)
清晨,睁开惺松的睡眼,一抹阳光透过玻璃窗直射进来,这晨曦,也照亮了我的心房,温暖而绚烂。又到了与情人相会的日子,随着这一天的临近,心情也日渐明朗而欢快。难道不是吗?有什么比约会更值得期待,比相恋更魂牵梦萦的?庆幸的是,这种感动,这种炽热的情感一直伴随着我,走过每一天,因为在我生命中有一个相恋已久的情人。有时候,我会忘了今天是几号,却从没有忘记过今天是星期几,因为每个星期我都有与情人的一次相会,这种充满期盼与沉醉的感觉,几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爱情,之所以成为永恒的主题,是因为它从不重复单调乏味的节奏与模式,总在用千变万化的形式演译着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演译着我内心的惆怅。我在一个偏僻的小镇工作,爱人亦然,两地相隔数百里,我们的选择顺应了当今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的浪潮。我们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一直到现在,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真正属于我们共同的时光,就是周末的两天。所以,我总在期待,期待周末的到来,期待着与亲人的团聚,这种期待的感觉,不正像是与情人约会么?其实,这个“情人”就是我的爱人。
辗转奔波于两地的我们,犹如分飞的劳燕,尽管现代高度发达的通讯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却依然带来种种的不便与无奈。我们不能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生活要求我们更加自立自强,更加独立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一个人的日子里,没有柴米油盐的束缚,没有锅碗瓢盆的碰撞,也没有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用于工作,用于学习,用于完善自己。当思念涌动时,我常常把它付诸笔端,凝聚成文字,默默地回味,或者静静地听着江美琪的歌曲《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可是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我们有多少时间能够浪费,电话再甜美,传真再安慰,也不足以应付不能拥抱你的遥远……”淡淡的感伤在空气中弥散,情绪在音乐舒缓的旋律中得到释放。
“距离产生美”这句亘古不变的格言,让我们受益匪浅,长久“鹊桥相会”般的日子,延缓了审美疲劳的产生,正处于“三年之痛,七年之痒”中的婚姻,似乎没有受到这种无形杀手的影响,依然历久弥新。每当周五下班的铃声敲响,在我听来比任何美妙的音乐都悦耳,我雀跃着踏上了回家的车程,那一路的风景,我欣赏过无数遍,却似乎百看不厌、美不胜收。回家的路途太远,漫长的车程,我只把它当作是一趟旅游,旅游不也是坐车看风景么?
周末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尽可能推掉一切应酬,全身心地融入家庭。我们在每星期入住一次犹如临时宾馆的家里,做着简单的饭菜。我们尽量做到不挑剔、不指责,用平和的沟通方式来解决矛盾,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争吵;做到要求少,付出多,因为深知只有这两天才能够为对方为家庭有所付出,我们没有理由去浪费。离别固然伤感,但我总是把每次的离别当作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在期盼中度过的每一天,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对严峻现实无畏挑战、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的勇气,日子,就不再孤独,孤独,也不再惧怕。
我想,所有选择扎根基层,选择在农村广阔天地放飞梦想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处境与感慨,在选择把青春留在偏远山区的同时,也选择了不能与亲人的长相厮守,这群人,都有着两个家,工作日食宿在单位的大家庭里,只有到了节假日才回到自己的小家,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两栖”人群,爱人也成了只能短暂相聚的“情人”。
有人说,最美满的婚姻莫过于爱人就是情人。如果是这样,我们那贫穷得连厮守在一起都成为一种奢侈的婚姻,却又是无比富有的。生活在给予我磨砺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一份额外的恩赐,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永远的情人,让我们的感情,在历经时空的洗涤与净化后,拂去了铅华,却不失生机与活力,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坚韧的心,包容与感恩的心。让人生在历练与奉献中吐露芬芳,让青春在蜕变的过程中焕发异彩,让爱情在一种更高、更广阔、更完美的境界中达到平衡与升华。
也许,我们只是一对合法的永远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