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情】一根扁担日月长(散文)

精品 【齐鲁.情】一根扁担日月长(散文)


作者:成敏 进士,8033.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44发表时间:2023-01-28 21:34:50

一根挑过岁月的扁担,穿过时光,伴随父亲一辈子。在吱扭吱扭的声音中,从父亲的肩上,又传到了我的肩上。父亲用这根扁担挑水挑菜挑粮,我用这根扁担继承父亲的意愿,挑起全家人的希望。
   那根扁担现在就放在偏房里,虽然落满尘土,却依然坚实,它身体修长,柔韧,仿佛和沉重无关。但在它的一生,却担负太多的沉重。在它一生担负的重量,足可以有一座小山,一条小河。历经如此磨难,它至今依然坚韧如故。
   古老的村庄地处退海地,盐碱滩包围着村庄,三条大湾分布在村子东南西面。每条湾沿上都有一口古井,村民就在这三口井里挑水吃。因为在别处打出的水井,水是咸的,人畜无法饮用,洗的衣服都是一层碱白。不知什么时候,村庄的古人便在大湾边沿上打井,终于喝上了不算太咸的井水。为了吃水,所有的村民,每户都有一根扁担。早晨,人们都肩挑扁担,两只铁通挂在两头,吱扭吱扭地走向老井。
   这根扁担,是爷爷的杰作。爷爷是个木匠,说是木匠,是他自封的,因为他没有拜过师,平时自己喜欢摆弄斧子锯。他做的桌子结实笨重,就是用整块厚木板,锯出四段檩条,按在下边。椅子也是如法炮制,四根粗重的木棍,两长两短,中间放上厚木板,用卯榫固定。虽然爷爷做的家具不美观,却异常的牢固,他们用了好多年。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不光没有吃的,就连柴禾都缺。爷爷奶奶相继饿死,父亲为了活命,狠心把那些笨重的家具劈成了烧柴。
   我从小就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很多爷爷奶奶的事,都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说爷爷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也可以说是木讷,但却心地善良。他少言寡语,默默无闻,睁开眼就知道干活。谁家修房子盖屋,不用叫,他每次都是第一个到达,也不用主家指点,直接上手,知道该用什么物件。夯地基、筑墙、上梁、铺檩条、盖芦苇抹泥,一气呵成,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的帮工的村民各尽其责,一座崭新的房子便诞生在村里。父亲说,爷爷一辈子,都记不清帮助村里盖起了多少座房子,也许是每户每家。
   爷爷做的家具笨重,做的农具却非常精巧,铁锨、铁耙、锄头、三齿的木把,都是粗细合适,光滑顺手。尤其是扁担,他选三年左右的鲜槐树,一棵一扎粗的槐树,去头掐尾,留出三四米,用锯子把槐树锯开。爷爷让父亲拿着墨斗,爷爷扯出墨线,按住一头,另只手把铅笔夹在耳朵上,然后提起那个黑色的线,突然撒手,那根墨线便“嘭”地一声,弹在了木头上。槐木上留下一道笔直的墨线。
   爷爷把槐木绑在凳子上,他一只脚登在凳子上,两手抓紧锯子的一端。父亲坐在地上,双手握紧锯子,父子俩一拉一松,锯子上下快速拉动,锯末飞扬。一根四棱的木条,又被固定在长凳子上,拿起刨子看了看,吹了吹,用钉锤敲了敲,深浅合适。爷爷弓着身子,双腿岔开,拉好架势,用力一推,唰、唰、唰,刨下来的木花有的卷成了卷儿,有的像洁白的绸缎,散落在地上。不到一个时辰,一根光滑整洁的扁担就完成了主干。
   扁担钩子是肖铁匠打制的,链接钩子的是七八个钢筋弯制的铁环。爷爷拿一根铁条,放在炉子上烧红,然后用力钻扁担的一头。黄白色的浓烟立刻冒出来,扁担滋滋作响。不一会儿,扁担两头都被钻上一个洞,他就把扁担钩子的一端插进窟窿里,拿起锤子叮叮当当一阵敲打,扁担钩子就固定好了。一根漂亮结实的扁担,就这样完成。
   父亲和村里所有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学会挑水担柴。每天早晨,他就扛起扁担,挑着水桶去老井上挑水。我家历代贫困,没有大牲畜,所以地里的活都是肩扛人背。父亲用这根扁担,往地里挑粪,从地里把庄稼再挑回来。有时候,地里种的菜吃不了,他也会把菜挑到集上卖。这根扁担,承载一个家庭。
   六七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全国大修水利。一条条大河,都被治理。一段段水渠,在人民巨大的威力下,被平地挖掘而出。在千万的治水大军中,有人用独轮推车,有人用扁担箩筐挑。父亲就是用这根扁担,挑出一担一担的泥土,挑出一道道湾,一条条河。长年累月的肩挑背驮,父亲的背压弯了,他的背驼了,肩膀上永久地落下了扁担磨压的疤痕。
   村南二里地,有一条小河,在河边上有一片菜地,这是万家访的菜园地。河边上,有一口井,是万家坊大队组织挖掘的,为了队里的菜园浇地,保障水的资源持续性。大队上还在井口按上水车,用来浇灌农田。小河的水是季节性的,有时候有水有时候干枯,那口水井就成了那方土地的唯一水源。
   湾沿上的老井都已经废弃,寻找新的水源,就成了活下来的人们的难题。看菜园的王老六家,是村里为数不多家庭健全的人家。他没有相信村支书的最高指示:共同进社,吃社会主义大食堂。那年,地里丰产,但在上边号召下,都积极搞社会主义运动,丰产不丰收,大部分庄稼都烂在地里。他守着菜园,很多因为品相不好,被大队丢弃的蔬菜,还有有点腐烂的地瓜,都被王老六收集起来,放进了地窖。等到所有粮食吃完,全村都陷入饥饿的时候,王老六一家却平安度过了饥荒。
   王老六在菜园的那口井里提水,挑回家。村民们看到,立刻都拿起扁担,提着水桶,去二里地外的菜园去挑水。万家访成了商河县吃水最困难的村子。挑一担水,来回四里多地,年轻体壮的小伙子,可以一气到家,而年老体衰的,和妇女们,就只能半路歇息几次。有的还在半路绊倒,水桶撒光,只好重新返回。
   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他挑水就是一气到家,从不半路歇脚。他还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挑水。他这样挑过一年又一年,水缸里总是满满的。他也从年轻挑到了老年,虽然县里的扶贫办,在八十年代给村里打了一眼机井,可用了不到一年就坏了,所有的村民,还是照样去菜园挑水,艰苦是日子照旧。
   哥哥是在十四岁就接过那根扁担,接替了父亲去挑水。哥哥上班后,我又挑起扁担。后来,有了自行车,我们几个小伙子,可以骑着自行车挑水,那场面,就像一群玩杂技的。我们经过多次失败,终于练得收放自如,踏着自行车,穿梭在去往菜园的路上,还比赛各自的技巧,可以骑着自行车,把扁担左右换肩。这技术,传遍四外八乡,更是上了商河县的新闻广播。县领导非常重视,在九十年代中期,终于给我们村修通了机井,并把水管安进每家每户。万家坊从此摘掉吃水困难的帽子,成了商河县第一个安装自来水的村庄。那些害怕来村里吃苦的女孩,改变了看法,纷纷嫁村里。我们村不光摘掉吃水困难的帽子,也摘掉光棍村的帽子。
   很多年过去了,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了扁担,因为那个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可父亲还是留着那根扁担,头几年的时候,他还会去地里割草,喂喂鸡鸭鹅,别人用电动三轮车运,可是父亲还是喜欢用那根扁担挑。
   时光流逝,记忆犹存,一根扁担,承载着过去的负担,却也让人回忆那些不平凡的艰苦岁月。它一生负重,却从不抱怨,它用坚韧的躯干,担起了一个家庭的日月,它一头挑着辛酸,一头挑着希望,走向岁月深处。
  

共 27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根扁担,很多人写过,成敏社长的扁担,与众不同。其一,这根扁担,三代人用过 挑水,挑菜,挑米挑石头,挑沙土,也挑坎坎坷坷的人生。扁担是新鲜刺槐树做的,它一诞生,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与责任。不单给一口缸每天挑满水,给一块菜地浇灌青青蔬菜,给圈里的猪,厩里的牛马羊喂饱水。扁担在春夏秋冬,挑着一家人,一个村庄的命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就像此刻,扁担从成敏社长家的偏屋里,走出来。晒晒太阳,补补钙。将成敏祖父与扁担的生死相依写得淋漓尽致,十分透彻的表达出,那个远去的年代,扁担对祖父,对整个家族的重要性。其次,就是父亲,父亲呢?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大修水利时,父亲挑着扁担,挑着石头,沙土,挑着希望和激情,修建水利工程。文中对祖父的笔墨,多一些。祖父是木匠,扁担是出自祖父这个木匠之手。所以,扁担在祖父的世界,故事也就厚重了。祖父做得扁担,质量杠杠的,祖父的扁担,陪着祖父,经历过万家坊,无数的凄风冷雨,荣辱沉浮。家庭的岌岌可危以及苦尽甘来的美好。 哥哥十四岁接过父亲的扁担,这是一个传统美德的承载,传递。这一情节,笔墨舒缓中带着隐忍的疼痛。一根扁担,凝聚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生命历程。苦涩,忧伤,黯然神伤,悲欢离合等等。就想,扁担也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它是一个村庄,一个时代的符号。成敏社长让扁担,在岁月的无限长河中,代替他,祖父、 父亲说话。人性的站立在大地之上,一根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扁担,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此篇,没有华丽的词藻,甚至有一股泥土的芬芳,万家坊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面前伫立着一根扁担,它来自万家坊,来自成敏社长家的老房子里,来自万家坊那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一根扁担,有着祖父,父亲,“我”的体温,行走于白山黑水,黄河长江,行走于朗朗乾坤;行走于苍茫的大海上,行走于野花遍布的阡陌。现在,扁担已经光荣的退出,历史舞台。扁担曾经陪我们走过的坎坷之路,谁敢遗忘?哪个敢忘?正如,我年迈的父亲,即便有三轮车,翻耕机,仍喜欢用扁担,挑水,挑谷物,挑日月星辰,也挑他逐渐老去的余生。成敏社长的佳作,值得一读。【编辑:满山红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13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老树听风        2023-01-30 10:34:13
  那古老的扁担挑起了三代人的生活,那条通往老井的小路上,留下了多少次巡回的脚印,谁也数不清。拜读社长精彩美文,学习赏读。问候春节快乐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