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天下长河忆旧游(散文)

精品 【流年】天下长河忆旧游(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秀才,160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8754发表时间:2023-01-29 16:21:02

1939年4月13日,由光未然和冼星海作词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隆重首演了。第一段那肃然庄重的男声朗诵,一直都使人激情澎湃,引发着人们对黄河的神往和崇敬。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萦绕着这一振聋发聩的激情朗诵,和那句“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驰名俗语,那以后,渴望亲眼目睹中华第二大河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今天的黄河,已更加壮丽恢宏,但能知道半个世纪之前,这条天下长河模样的人,却并不很多。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作为幸运儿,先后去了黄河的兰州上游、平阴下游,和东营入海口,大开了眼界。
  
   (一)平阴的下游之旅,领略了黄水之“黄”
   1970年夏,我从文革的“逍遥”中被借去搞清理阶级队伍。南下山东阳谷县农村,为一个疑似有历史问题的街企职工搞外调。
   地图上看,阳谷县在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东边紧临着大运河。可这些地理上的知识,远不及武大郎卖炊饼,武二郎当都头,西门大官人丧身于狮子楼,那些水浒故事更具有诱惑力。
   外调必须是两人一组。那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领导”我的,是一个来街道领导干革命的国营大工厂的老工人师傅。真得感谢他文化不高,见识不广,尤其是历史典故,更是知之甚少,这可给了我卖弄的机会。一听阳谷县和景阳冈的打虎武松,还有梁山好汉有那么多渊源,他的胃口也给吊起来了,一大早就猴急猴急地拉着我去看县城的十字街。我已经打听好了,武松怒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就在阳谷县城人气颇旺的十字街首。
   俗话说得没错,看景不如听景。真的身临其境到了狮子楼面前,倒觉得和水浒小说里描写的,袁阔成评书里形容的,小人书里画的差太多了!尽管眼前的小楼,也是那种很常见的飞檐斗拱,红柱廊,花窗格,只有两层的古香古色,而且还好像刚刚被修缮油漆过,在当时灰突突的小街背巷,青砖灰瓦小平房比比皆是的阳谷县城,已经是卓然而矗,鹤立鸡群,可就是咋看咋觉得它不够高大,和头脑里构画的形象相距甚远。
   不过,有一点倒是引起了我的思索。那时候还处于文革当中,就是文革起始那最疯狂的几年里,很多古建筑都被“破四旧”的红卫兵毁于一旦,狮子楼却何能安然无恙,独善其身,而且还能门庭光鲜?
   噢——想明白了,狮子楼源于水浒而名,武二郎荣于水浒而誉。文革中一直广泛宣传,毛主席抗战时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观看了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的平剧《逼上梁山》,当夜便致信给彭真,“今晚的戏很好看“,还写信表扬了杨绍萱、齐燕铭两位编导。这一段史实当能说明,狮子楼能幸免于难,很大程度上一定是沾了《逼上梁山》这出戏的光。与被视为农民战争英雄的梁山好汉有这样的前因后缘,文革当中受到保护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儿办完了,我说服了“领导”往省城济南赶。那个地方可不能错过,描绘水准一流,被公认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的《老残游记》,把济南老城区的景致写得清新明丽。家家泉水,户户杨柳,趵突泉如沸喷涌,大明湖波光潋滟,千佛山晨钟暮鼓……太勾人魂魄了。再说,如此北去归途的路线,也不绕道,无可指责。
   从阳谷去济南,那个年代必须先到平阴渡口坐轮渡过黄河。一看地图上标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蓝线黄河,我心跳的就按捺不住了!想着终于能一睹这天下长河的真容,那一宿都兴奋得没能睡好。
   从渡口码头上了那艘烧柴油发动,“砰砰砰”山响的渡船,我们开始向黄河对岸驶去。
   这就是黄河吗?我似乎有点儿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敢想自己已经身临其境了。宽阔的河面上,波平浪缓,就像是一个巨人在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阔步徜徉。河风习习,扑面而来,爽人心肺,畅人襟怀。我见“领导”此时正扶栏远眺,就自作主张,上了船后,也不顾“乘客止步”的小牌牌,跨过铁索链直接奔向船尾,往下一看,一种强烈的震撼感不禁油然而生。  
   “哇——太黄了!”直到这一刻,我才注意到黄河水的黄,连船尾随机器发动的马达而翻涌起来的一片片浪花,还有漾在水面上的一圈一圈不断扩大的涟漪,都是黄的!
   这不禁又让我突发奇想,这黄褐色的水像什么呢?如果现在拿一个柳条编的土篮子,里面装上黄土,然后再从上面往下浇水,漏出来的会是什么,对!黄河水就是这么一种黄泥汤子的颜色。
   多大的泥沙承载量啊!这个巨人一路从黄土高原走来,荷载着这么沉重的黄土,一如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负重前行,承受着无以名状的痛苦,蹒跚着艰难步履,和着悲愤屈辱的眼泪,才告别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才走到了有能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今天。
   平阴真是一个好地方。电影《柳堡的故事》里不是有苏北的大水车吗?这里有鲁西南的小风帆。从来都没有想过,在这里居然看到了另一道靓丽的风景,—路上那一片片的“车帆”。拉货的毛驴车、手推车上,都竖起来一个个鼓满长风的小白帆,真是聪明绝顶。鲁西南人利用了当地一马平川的地理优势,发掘利用了平原地区所向披靡而又不请自来廉价的风力资源,极大减轻了人力和畜力负担。
   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玫瑰花田。从没见过如此广袤的花海,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那种玫瑰特有的甜甜的,含蓄温婉,沁人肺腑的馨香。尤其是当你贴近田头地尾时,那种浓郁的芬芳,用不着举瓶邀杯,也都要醉了!
   这里种植的都是可食用玫瑰,与那种大花重瓣,类似于月季般娇媚,以观赏为主的玫瑰完全不同。仅以当时自己这方面知之不多的见地,就知道采下来的这种新鲜的玫瑰花,可以提炼有液体黄金之称的玫瑰精油。还是做各种高级食品、化妆品、药品不可或缺的配料和原料。后来我才知道,平阴原来早就以中国著名的玫瑰之乡,而闻名遐迩了!黄河下游之旅,我也算眼界大开了。
  
   (二)兰州的上游之旅,见识了黄河之“清”
   1979年秋,我随厂领导去兰州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平生第一次坐了飞机。从北京起飞,一路向西。那种前苏联伊尔——18的小飞机,随着空中时有出现的不稳定气流,上下颠簸,晃得人晕头涨脑。飞行了近三个小时,才降落到兰州机场。
   我中学时很喜欢地理课,那时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无论想去什么地方,必先翻书看图做足功课。早闻听兰州是西北重镇,有“金城”之称,心想即使不是金光闪闪,也肯定差不哪去,可直到近距离亲近了兰州的城貌,那第一瞥,却是不敢恭维,甚至失望至极。
   这是一个狭长的城市,古城是利用黄河两岸的带状河谷地建起来的。就像她的“上司”甘肃省的地形那样,就是西北东南向,中间贯穿“河西走廊”的一长条,跟一个斜放着的细长脖子的葫芦差不多。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山穿岭,形成了峡谷与盆地相间,如同一串珍珠形的河谷。
   我这次跟班儿的领导,和我的兴趣爱好大相径庭。除了上下午的会议,中午饭碗一撂,就回宿舍凑局摸起了扑克,斗起了“地主”。哦,那时候麻将牌还没复出重现江湖呢。午休有两个半点儿,可把我乐坏了,他打扑克,我蹽竿子,各行其道,各得其乐。
   想着她的名号金城,可我当时咋也寻思不到她能与金字搭边儿。不去比北上广,只比哈尔滨,就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黄河横卧绵延城区,去亲近黄河也就非常容易了。虽然刚吃午饭才一会儿,可那时候,我还没出“过过门槛儿,多吃一碗儿”的年龄。正想去西关什字逛逛,听服务员说离那儿不远,还有一个南关什字,都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我就大步流星地顺着人行道朝前面走去。
   咦~怎么闻到了羊肉的香味?扭头一看,临街的一个门脸儿,门框上挂着块竖匾“回民食堂”。真是一个地方一个习俗,这个地方有不少饭店都叫食堂。门口的摊床上,摆了好几样熟肉制品,肉香诱人。我垂涎欲滴,就买了一包羊杂碎,才花了五毛钱,这比当时的哈尔滨可便宜多了。正边走边打着牙祭,视野左前方,忽然间看到了水,出现了一条江,我急急奔着目标而去。
   “同志,前边那是什么江啊?”我朝路边又一家摊主手一指问着。
   “黄河呀!”
    “是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没想到天下第二大河,居然近在咫尺,就在眼皮底下。
   这就是黄河吗?一近跟前,我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了。这与在山东平阴见过的黄河,反差也太大了。河水湍急汹涌,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顺着河床的落差,急急忙忙向前流去。河滩上,全都是不知多少年才形成的,那些比拳头还大的鹅卵石,还一直绵延到马路坡下。若与哈尔滨建城之初,俄国人建的松花江畔的沿江带状公园相比,这里也就是荒凉落寞,素面朝天的农村级河谷荒滩了。
   这里的黄河水面虽然没有想象中如平阴下游那么宽阔,可却气势磅礴,豪壮逼人,让你浑身上下都不由为之一震,我脑子里一下子就升腾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虽然这是咏长江赤壁之词,但若腾挪来斯,用于吟咏此处的黄河,亦应是传神之笔,恰如其分!
   “千堆雪“,这个“雪”字真不是词面儿上的牵强附会,因为最叫人不敢相信的是,这里的黄河水居然是清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清。水流撞击着鹅卵石溅起来的浪花,虽然没砌银堆雪,但却纯净洁白,比我最熟悉的松花江那一泓清流,还要清上“N”次方!
   为什么黄河不黄?一瞬间,我没发思古之幽情,也没想什么神灵之怪异,却凝神于地理课的回忆。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源头,以清冽无瑕的冰山雪水数处支流,汇聚而成,而后冲下高原,奔向甘肃。跌宕起伏地经过巨大的地形落差,才进入了兰州境内,使兰州遂成全国惟一的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于是又被这座称为金城的城市,冠上了一个“黄河母亲”的桂冠。
   此时的黄河还未东流到黄土高原,还没有亲近黄土高坡,还没有与黄土相识相交,于是便成了我眼前看到的“清河“。想来人们把这上游如此长的河段也称为黄河,未免对母亲河有些显失公平了。
   兰州作为西北军事重镇,自然也是金戈铁马,烽烟不绝的粗犷豪放之地。黄河南岸的皋兰山麓就有一个充满雄壮和霸气的传说,相传西汉名将霍去病率大军征西,士兵于此地干渴难耐。霍去病扬起马鞭一连击地五下,鞭落泉涌,五眼清泉咕咕而出,连土地老儿也自愧不如。兰州遂由此又有了一个五泉山名胜之所。
   也合该我没负兰州一行,上面这段故事,是一个在招待所看门的老师傅说给我的,太让人着迷了。第二天午饭后,我又出去“跑马观花”了。恰好下榻之处离五泉山不远,没用多一会儿就进了五泉山的山门。
   一如兰州城的破败一样,五泉山的古建筑也尽显凋敝之态。似垂垂老者,打不起精神,又如误入淡云灰蒙蒙的夕阳,没有生气,也好像很有些年头没修葺过了。其中的几座,一看屋顶结构,虽也不乏飞檐翘角,但看得出与晚明和清代的特色有些不太一样,似透溢着宋元明初的建筑特点。而不可否认的是,五泉山的古建,总体上虽显落败,但那种昔日的王侯之气,却依然存在。这倒使我怀古之幽思戛然而止,心想,应该知足常乐啦!刚刚才没过几年的“破四旧”,没把这些老祖宗打造的建筑精品,当封建主义的糟粕给拆了,毁了,就已经何其幸运乃尔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我回来后去图书馆一查才发现,那几座古建筑还真不是晚明和清代的作品,竟然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建造的,比他儿子明成祖朱棣永乐年始建的北京故宫岁数还大!600多年的木结构建筑,还能基本完好地保留到现在,真是天照应,这可算得上兰州的瑰宝,不可多得呀!
   与五泉山遥遥相对的还有一座位于黄河北岸的白塔山公园,我当然不会放过亲睹观瞻的机会。白塔始建于何年,由于那个年代没有旅游意识,园内景空幽蔽,人气寂寥,自然也就缺少了应该有的景点指南介绍了。塔的外层刷了白浆,山上也有拾级而上的古建筑群。飞檐红柱虽也已斑驳陆离,但亭榭回廊,蜿蜒盘曲,底蕴仍具,壮观犹存。等后来看了网络,才知道白塔始建于元代,后又经明景泰年间和距今也已有300多年的清初康熙年末期,重建补建增建,才幸运地成为今日的景观。
     
   (三)东营的入海口之旅,体味到了黄河的温柔
   1995年秋,我又一次亲近了黄河。这一次的黄河之旅,到的是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
   忘不了当年教我们的张老师,给我们上地理课的那一幕。上课铃响走进教室,只右手一扬,和同学们打过招呼,就一言不发将中国地图一气呵成画在了黑板上。然后,跟说书人似的,开始演讲起本节课的内容。50个学生,100只眼睛,一眨都不眨,没人不喜欢这样的老师。

共 696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喷薄涌出,流经峡谷,走过平川,最终归入大海。一路五千多公里,时而奔腾咆哮,时而微波荡漾;从清澈到混浊,从狭窄到宽阔,风景旖旎,美不胜收。作者非常幸运,曾经三次与黄河亲近,见识过平阴一带黄河之黄,领略过兰州上游黄河之清,感受过东营入海口黄河之温柔。每到一处,作者皆实地考察,深入探访,从地理到人文,从现实到历史,全方位地描绘出彼时彼地黄河的风光以及当地淳朴的民风,还有当地的工业农业商业特色,如平阴的玫瑰,兰州的城市面貌,东营的石油资源。文章脉络清晰,经纬分明,三个小标题,既点明时间,又点明地点,叙事亦有条不紊,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文章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了人们对母亲河的无限向往,是一篇内容翔实,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游记。倾情推荐阅读欣赏!【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20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3-01-29 16:31:59
  感谢先生赐稿流年!祝兔年吉祥!我是南方人,唯一的一次与黄河亲近,便是欣赏壶口瀑布的壮观,其余则只是路过而已。读了先生的文章,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参加一次深度的黄河之旅。从它的发源地出发,到入海口结束。既欣赏它的自然景色,也拜谒两岸的名胜古迹,将地理与历史、诗文结合起来。期待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3-01-29 20:48:42
  感谢燕剪春光老师,将此拙文编出。身在他乡异国,看了《天下长河》电视剧的热播,不由想起了从五十多年前起始,三次与黄河近距离相交相识的那一段往事。虽是旧游,似乎与当下的景观有些格格不入,但想到历史的发展不能割断,有比较才能鉴别的真理,相比于如今“千城一面”的高楼大厦,似曾相识的沿河公园景观,适当地回忆,了解当年的素雅,质朴,恬然的天下长河,或许也能引发人们去探寻思索,更加热爱黄河和祖国的大好河山。编辑老师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把此文的脉络,和内容精准点评出来,予以肯定,倾情推介了此文,深深感谢。也诚望诸位老师文友能对拙文多提意见。
3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1-31 16:47:43
  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尽了黄河的黄。心中常有疑惑,黄河没有清的地方吗?据说是有,但却无缘一见。这次,终于在作者的文中真切地体验了一把黄河的清。
   游黄河入海口那一部分,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真实感人。
   希望自己有机会也能一睹黄河风采。
   佳作,拜读。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3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3-01-31 21:25:13
  谢谢素心如玉老师!四十多年前的黄河上游兰州岸边,真的是原汁原味素面朝天,估计现在早已经修建了沿河公园。但黄河水却是无法“修建”的,那种从青海高原呼啸而来的气势是改变不了的。后来虽然又去过国内好多随河流大江相伴的城市,但兰州黄河的清流与气势,却鲜能再见。半个世纪后再写这篇陈年游记,许多情节扑面而来的感觉,仍不陌生,就是当年黄河的气势在记忆中太深刻了。谢谢老师和文友,诚望能从这篇拙文中,能揣摩出天下长河的莽莽浩气之一二。谢谢阅评!
回复3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3-02-01 00:19:30
  素心如玉老师,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评。当年到了兰州,有幸目睹了黄河上游的一部分河段,也是惊诧不已。比松嫩平原的松花江还清,就不由思索起这条天下长河的前世今生了。那个年代,人们将能填饱肚子,旅游还是一个奢侈品,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旅游经济意识。所以当时所见沿河景观,还都是老祖宗留下来,文革漏网原汁原味的真品。想想虽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但细思起来犹历历在目。或许比较过去,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变化,天下长河,终于能流入今天的绿水青山已成金山银山,造福于华夏的新时代了。太盼望能再看看这条大河今天的新面貌了!再谢素心如玉老师评点。
4 楼        文友:施云南        2023-02-01 14:25:36
  看到第一段,想起儿时班级一起听这首歌的场景。那里头问一句,底下就回答一句:“没有。”
   哄堂大笑,没有人爱听这首歌。
   现在想想,应该是: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热爱。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5 楼        文友:泽子        2023-02-02 07:35:08
  读文赏黄河,与其说是一次追随文字的观光,不如说是一次黄河引领下的精神洗礼。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黄河水是浊的,而黄河的魂是清的,见证民族的兴衰成败,引领着一次次民族尊严的觉醒。点赞作品!
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2-06 11:18:40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作者此文写了黄河中游的兰州段,下游的济南段和东营的入海口,写得大气磅礴,激情豪迈。前些年,我去了山西运城,登上鹳雀楼,领略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观,戍边时也见过黄河在蒙古高原上的壮观。兰州、济南、东营,我都去过,在临汾还见识了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惊险。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从青藏高原一路向下,时而豪迈,时而温柔,时而清新如镜,时而泥沙俱下,她的多姿多彩,她的变化无穷,永远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江凤鸣
7 楼        文友:桑子        2023-02-15 14:58:29
  黄河虽然带了个“黄”,却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作者便领略了黄河的三种面貌:平阴地段的黄,兰州地段的清河,以及东营入海口处的寂静。作者笔下的黄河也并非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通过黄河的三种不同面貌,详实展现了三座城市的人文地理。
  
   其实在青海三江源,我曾见到发源地时的黄河。在那里,黄河就是一条细小到不能再细小的涓涓细流,可就是这样一条涓涓细流,最终成长为了纵观中华大地的母亲河。
宝剑、纸笔、乌鸦
8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09 18:05:45
  其实,在黄河源头,水还是清澈的。到了黄河中游,它要穿越黄土高原。这黄土高原呀,土质又松又厚,厚达数十米,每到下雨时,雨水冲刷黄土层,夹着泥沙入黄河。在下游,由于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浪淘沙·黄泥塝,大量泥沙在河床上沉积下来,越堆积越厚,使河床不断抬高,人们必须年年加高河堤,防止河水泛滥,致使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河”。老师文笔豪迈大气将将这些美景都尽收眼底带入梦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