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心路历程(随笔) ——兼论生与死
考上大学之前,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书。一月一订的《故事会》,偶尔从人家枕头底下搜出的《山海经》,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上了大学以后,慢慢接触到了各类文学的节选,课堂上听教授介绍“闲适散文”之类的渊源,可是总感觉是学术上的阅读,于自身经验相当遥远。
那时候巴金主编的《收获》尚在巅峰期。寝室里开始传看一篇题为《活着》的小说。正是这篇成就余华甚至葛优(他籍此成了国际影帝)的小说,第一次让二十岁出头的我读出了眼泪。只是至今我也没搞懂,他那个首尾完整的故事,为什么硬生生要安上一个“我”去采风的篇首。但是主人公“福贵”祸兮福兮的经历,以及最后归于孑然一身的结局,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可以说,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小说的震撼力。
毕业以后,陆续读了《挪威的森林》、《百年孤独》之类的小说,甚至还特意拜读了先锋作家极为推崇的卡夫卡的小说。但是,心中的疑惑不减反增。是的,小说家们看到了人生的阴暗,提出了问题,可是然后呢?青年读者,可能因此就满足了。可是对于那些经历了疾病、衰老的人,答案在哪里呢?
不满足于此,促使我重新寻找。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红楼梦》(我认为它是小说界的最高成就);反复读《杜甫诗》,又读《二十四史》。最后甚至借鉴鲁迅弃医从文之前抄写碑文的经验,虔诚地抄、注《诗经》、《易经》和《论语》。可是,最终我还是没能找到答案。
一直到我读到了《老子》,然后《庄子》!我像一条被射向错误方向的光线,终于撞上了折射角正确的镜子,开始转向,向更加光明的地方进发了。
记得那年我三十来岁,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如果说以前是顺风顺水、少年得志的话,那么那年我已经处于“瓶颈期”,进退失据,四顾茫然。《庄子》的“庖丁解牛”,自是名篇,大学语文课本上列为背诵篇目。其中“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字铿锵,如中音律,但其寓言何谓,当时几乎不知。现在我却领会到了:小到我开车上高速公路之前,大到接到母亲即将做大手术的电话的时候,我感受到自己真正“怵然为戒”,甚至屏息而立。待到安全到家,母亲亦平安地度过了危险期,则担忧“如土委地”,自己“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瞬间感觉生活竟是如此的安静美好。
我的少年时光,一直在平静的乡下度过。有时候房子里空无一人,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自己会满足得像个帝王。《庄子》描述这样的场景,叫“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到我读高中离开乡下之后,见识渐广,诱惑增多,欲望也无限放大。相同的屋子,同样的阳光,心中却无法宁静。《庄子》称之为“坐驰”。
我很喜欢外篇中那个“槔”的寓言:一丈人抱瓮灌圃,用力多而见功寡。子贡劝他用机械,其名为槔(水车)。“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是矣!机心一出,则纯真丧失,欲望乘虚而入,想不“坐驰”也难。《老子》所说的“赤子之心”,佛经中说的“直心是道场”,意思相同。
记得当年,我终于下定决心,从纷争世故的职场中退出来,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淡泊明志”的生活。《庄子》的“无用”说,给了我最大的支撑。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要求我们上进,凡事要“比”——比别人成绩更好,比别人更成功,更优秀。可是好与不好,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的概念。有人得第一,就必定有人殿后。学生只以考分论英雄,成年人只以金钱地位论成败,理智上觉得荒谬,行动上却人人都这样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庄子》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因为没有人真正懂得“无用”的用,所以不肯放弃。
我就读的那所大学,据说有个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余深信之。
我坐在阳光里,读各种“无用”之书(因为这些书既无助于发表论文,也不能有助于赚钱),我的心若止水,四肢条畅。回想起在乡下时的与世无争,对比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因为我的自甘无用,变得更加好坏分明了。
不仅如此,我的饮食变清淡了。《黄帝内经》开篇所说“上古天真”,瞬间悟到了。
身边的人,我不仅没有与之为敌,甚至还充满了感激。《庄子》说:“子不闻夫越之流人(注:越国被流放到外地的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不用微信、抖音,远离朋友圈,独处久了,“见似人者而喜”。这种感觉,真的神奇。
看透了人事,之后是“生死”。
多少人对这话题作了研究,却毫无建树!子不语“力、神、怪”,这个题目,儒家没有答案。
然而,《庄子》之寓言,几乎如手术刀般解剖了“生死”。
《庄子》说:“丽之姬(注:丽国的少女),艾封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注:最早被晋国君王掠去的时候),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注:王之床美,王之食丰,因此不再哭泣了。)”
人死,众人皆哭。可是有没有想过,生才是苦,死却是解脱呢?《庄子》断言说:“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注:我怎么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贪恋生呢?)”死者已无苦痛,不用再为他们哭泣了。生者好好活着,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庄子》还有更加精当的寓言:
“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注:用马鞭敲骷髅),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夫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鋮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春秋故及此乎?(注:庄子想问这具骷髅,生前是因为什么原因死的。)’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注:骷髅托梦来了):‘向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注:活着的时候有亡国、冻饿之类的苦累,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注:即使君王,伟大如亚历山大,也不免生老病死,死者则无)’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注:求阎王爷让骷髅死而复生,骷髅愿意吗?)’骷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为人间之劳乎!’(注:明明已经跳离了苦海,过得比帝王还快乐,谁愿意再活过来呢?)”
寓言嬉笑怒骂,却把“生劳死乐”的道理说得透彻至极。
《庄子》又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注:顺其自然,又有什么害怕的呢?)”
最后,《庄子》凭借一则精彩的寓言,阐明了无比豁达的人生观:
“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注:死生一体,有生就有死。明白此理者可成莫逆之交。)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子祀曰:‘女恶之乎?(注:你讨厌死吗?)’曰:‘亡,予何恶?(注:不,我哪里讨厌死亡了?)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注:无论上天如何将我变化,我都会绝对遵从接受。)’……俄而子来有病,喘喘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物!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注:上天让我做什么,我就是什么。所谓“天命不可违”。)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注:上天让我死,我又怎么能够违抗呢?)……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必且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注:当死之时而必欲生,此为不祥之人!)”
多么奇特的生死观啊!
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得不如此。”
——活着是这样,生活是这样,人世间的一切,原来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