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奇】远去的故乡(散文)

精品 【东篱·奇】远去的故乡(散文)


作者:鸿雁南飞 秀才,117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34发表时间:2023-02-01 21:21:17

我的故乡,是座大山,很沉重。老去的房屋、村庄,渐行渐远了,它走在时光里,消亡在地平线上。
  
   一
   母亲又提起,老房子屋顶全部换成琉璃瓦片,说上次我上去翻盖的地方还漏,一个梅季的雨,就有塌的可能。土坯房的墙垛,房前地基开裂,屋后塌方,到处存在隐患。一再提醒着我,风雨飘摇中的屋舍,会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归于尘土。
   只是母亲想到陪伴了数十载的老屋,总是不甘,她无法理解,老屋的墙体上,或深或浅的坑,如同她身上的皱纹和白发,历经岁月的洗礼,正在优雅地老去。
   最早记忆的老屋,在山脚下村庄里,白墙黛瓦,掩映在河水边,每天听水流潺潺,注视着鱼翔浅底的画面,风光宛如一曲天籁,经久不息。爷爷一大家子人,枕河入梦,日月星辰陪伴,春夏秋冬轮换。只是曾饥荒困扰着人们,难言其好,但这与老屋似无关系。一个深度原始农业文明的国度,只能仰天长叹。生活艰辛,无力改变,目光总是投向那片高山、森林,希望奇迹出现。
   我时常想,人类的文明进程,是从原始森林走来,树叶遮身,一根木棍,一堆篝火,围猎为生,后来,懂得了开荒播种,向土地要粮食,走向农业文明。吾祖乃中原旺族,一千四百年前迁徙至安徽江村。四百年前,由牌头的地方,再迁至大山,于是高耸之岭,山下一溪,称之为竦坑。一个家族,安居于此,世代繁衍。山脚下,建起大片的砖瓦房,后来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人脉不断。数百年来,子孙们做着同样一件事,不断向周围蔓延扩展。于是,各个山坡上,亮起了流萤灯火,袅袅炊烟。向高山进发,走向更加原始,离现代文明更远。在文明和原始之间,我的祖宗为何这样选择?我弄不懂了。徽州大多的村落发展,以家族群居向四周扩散。也许大山才给他们以安全感,给他们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源,还有信念。
  
   二
   而另一些名门望族,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把目光投向新安江,去走一条互通有无的经商之路。更多的商人,在挖掘第一桶金以后,开始兴办祠堂,书院,私塾。培养儒贾,亦贾亦儒,以贾入士,以士护儒。于是马头墙、天井、砖雕门庭、雕梁画栋,牌坊林立,文昌阁盛行,书声朗朗,成了徽州村落的符号。农耕文明陡然向现代文明进发,依山而居的部落式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
   明、清时期,当整个世界都进入了高度繁华的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在西方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徽州鼎盛于明清时代的商贸,在大背景下有了新动作,屯溪作为茶市,第一次打开了世界的窗口,徽州茶漂洋过海卖到英国,成了英国王室的下午茶,成了风靡全球的风景。全世界把那个产茶、瓷器的地方叫china时,徽州的吴楚贸易也在沿江两岸铺开,一座座小镇,别具风格,贸易成就了崭新的故乡。
   正如胡适之先生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地方只是一个村落。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这是对“无徽不成镇”最经典的诠释。而“汉镇列肆万家,而新安人居其半”的诗句,则是最好的佐证。
   无疑,新生活方式,以城聚居,改变了原始的宗族居住方式,故乡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那些新一代徽商则不断改变故乡的概念,原来的故乡远去了,新的故乡在诞生。这种不断告别的过程,恰恰反映了进步,告别和重建,是故乡的特点,总有一个故乡承载着徽州人的生活。
  
   三
   数百年来,人们执着地依恋故乡的土地,从来不缺梦想。父亲,当年被招工进了大城市,外面精彩的世界,代表着新中国的繁华与现代。六十年代初,老天在拷问着大地,出现了饿殍遍野,饥不果腹的残酷现实,生存成了第一需要。“干部干部,不如一担萝卜”的民谣,成了最生动的写照。父亲回到乡村,重新拿起了锄头,固执地把家安在更偏远的深山。房子塌了又建,几经波折,有点劳命伤财。他的人生,从此在土地上刨食,历尽艰辛。为了吃饭,为了安稳的日子,父亲没有选择城市,而是依靠着大山,这是故乡情结使然,无可指责父亲的保守,他的安稳观念总是和大山有关。
   深山处,山连着山,绵延不绝,天连着天,漫漫无际。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登高望远,山下,河流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柏油马路上,远远行走着汽车。而山脚下那个上海迁来的三线厂,每到夜晚,灯火通明,点亮了一方天空,璀璨晶莹,把黑无边际的暮色,涂上了希望之光。山上的原始农耕,山下的工业文明,不同的世界共生。同样是孩子,他们的幼稚园,是童话般的世界;我们的学校,一间土坯房,几张桌椅,一块黑板。衣襟褴褛,放养的孩子,成长中,更多融入了大自然底色,是听鸟语,闻花香,捉野兔,挖兰花,割猪草,采茶叶。每次下山,看到他们的幼稚园,看到游乐玩具时,瞳孔睁得大大的。天地之别,总会震撼着幼小的心灵,我们如苔花米粒小,向往牡丹开。故乡啊,故乡的人,都受到了挑战,好的生活,历来是人追求的动能。
   母亲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她显然也读懂了山外的天空,那是一片美丽锦霞,五彩缤纷,而她更多的憧憬,是想让孩子们也能摘取几片云朵,织一匹美丽的绸缎。
   父亲建设的房子,在更偏僻的山沟里。放学回家的路,更遥远,更荆棘,也更远离现代文明。一路上,夏天蛇兽出没,冬日冰雪路滑,山坡陡峭,一路蹒跚。大妈妈举着火把,在无边、寂静的夜幕里,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声音幽长而低徊,回荡在山谷。那是一个母亲的哀愁,猛兽出没、道路崎岖、黑暗中莫名害怕的孩子,不断为难着母亲们。孤独行走中,有无限的担忧,时常潸然泪下。母亲决不肯去那更偏远的地方,在我看来,是很有远见的,“三代不读书,等于一窝猪”。母亲已经意识到了,让孩子们去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现在的老屋,是我高中毕业那年建的,我对老屋,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那年与妹妹挖地基,把山挖成平地,千担万担地挑着泥巴。一个招干的机会放弃了艰苦劳动,我要去读一个月补习班。建房正赶着工期,我是主力。放弃建房,就意味着无房可住,凭我父亲的体力,房子梦想,会成泡影。而放弃招干机会,就等于放弃了离开大山的机遇。那时的我,再次犯了父亲一样的错,选择了大山。
   大山绵绵不绝蜿蜒着,一座又一座,没有尽头。山外,夜幕下的闪耀灯火,在孩子心中,点燃了一个个梦,梦也在无奈中成为泡影。一代代愚公,挥洒着锄头,寻找着希望。道路的选择,决定了梦能否实现,但故乡的人,总是认着一个死理,守住大山才是希望。
  
   四
   总有一些刻骨铭心的痛,从希望,渴望,遥望,到最后是无望。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狂风夹杂着暴雨,一个难产的女人,徘徊在生死边缘,山上仅住着一个女“山医”,无论如何也不敢出门。第二天清晨,雨停了,人们赶紧用担架,沿崎岖山路抬着去马路边找车,半道上,女人失血过多,永远长眠了。一朵鲜花凋谢了,青春芳菲的年华,真的被一场暴雨的摧残,留下一地污浊。年仅二十岁,生命在大自然中是如此脆弱。交通的落后,自然环境的恶劣,彻底惊醒了所有的人们。
   满怀期望的土地,连生存都如此艰难。失去生命的痛,那么刻骨铭心。女方的娘家,更是悲痛欲绝。整个村子的人,围上了大山,悲愤一如那乌云,密布天空,老天泪雨滂沱,伴随雷鸣,七天七夜,凄惨绝望的氛围,弥漫在大山上空,久久不肯散去,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痛楚依然挥之不去。大山,你如此沉厚,却承载不了一代人最简单的梦想。
   渴望改变交通状况的所有努力,都那么遥远。诗和远方,是那么美好,却隔着千山万水,注定是脚步蹒跚,甚至血肉模糊。惊醒过来的人们,泪眼捧读着历史,汲取力量。徽州的土地上,数百年来,不乏破釜沉舟,前赴后继投身商海的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矣。”这是经商的信条,也是百折不挠的意志。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搏取一份商海前程,无怨无悔,至死方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先祖顽强坚韧,总能给绝望中人们无穷的力量,只要心灯不灭,希望就在,我们毅然在被迫无奈之下走出了大山,尽管泪眼婆娑。出走,不是浪漫曲,而是要面对太多的坎坷,徽州人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走出大山,一晃三十年,老屋还在,村庄还在,已是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人去楼空。曾经建房的土堆上,早已被葳蕤绿荫占领,荒凉凄凄。正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感。
  
   五
   我是真正意义上离开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每次回去祭祖,看着樱花盛开,蝶舞蜂飞,想去寻找曾经的熟悉,可斯人已去,化作了青山,花开在春光里,生命在大自然中轮回了。心中有无限忧伤。耳畔仿佛一曲马头琴声《远古的梦》在回荡,听着曲儿,眼前一片苍茫,地球存在46亿年,人类只是一瞬间,如过眼烟云,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哀婉的感情经不起再折腾,我生怕眼前的这些突然消失,这不是不可能,现代建设的脚步无处不在。多看几眼,挤进记忆,存留着故乡的旧影,我再不能做什么了。
   回望故乡,一条小溪千百年来孜孜不倦地流淌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大山人对土地依恋,老屋的老去,故事的酸楚与不堪,都被溪水涤荡了,大浪淘沙,记忆沉淀在沙砾里,溪水长年累月地润泽,最终成了温润的成色,流淌在时光里,云母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故乡回不去了,老屋终会不存在,而我们,成了那片故土的过客,终将消亡在尘埃里,谁也不记得我们来过,我们的后代,也远离了这片土地,融于茫茫人海中。偶尔会想起故土的乡音侬语,还有离开时模湖了湿眼的回眸,回忆着老屋的沧桑,他们,已然没有了乡愁。
   大山走远了,故乡远去了。一如徽州的地名渐行渐远。然,留下并承载的那些质朴、坚韧、浑厚的品格,百折不挠的顽强,一直在血液里流淌着。心灵深处的故乡,从未真正离开过;对这片土地滋养的求索,从未停止过。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而温暖的心灵家园,那就是徽州!
  
  

共 39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鸿雁老师的此篇散文,流淌着对故乡炽烈的深情,飘荡着缕缕乡愁。远去的故乡,一方面指自己离故乡已远,另一方面指故乡老了旧了,终有一天会消逝于茫茫尘埃。作者回忆起那座风雨飘摇的老屋,几经修缮依然经不住电闪雷鸣,心中不免伤感。当年作者为了建造此屋,放弃了招干的机会,选择了留在大山。大山的闭塞,交通的落后,曾让山村难产的花季女子在半路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成了生者永远的痛!如此厚重的大山,却承载不了乡亲开枝散叶和简简单单的生活梦想。从此,乡亲们痛定思痛,破釜沉舟,毅然决然闯入茫茫商海,警醒了的人们奋力续写着徽州史上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构建着传奇人生。徽商曾将徽州茶卖到英国,成了英国王室的下午茶,成了异域一道沁人心脾的风景,进而风靡全球。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离开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作者亦加入了离乡背井的洪流。时光匆匆三十载,每每回乡祭祖,耳畔总回旋着那支《远古的梦》,作者百感交集,怀念先人,情难自抑,泪水已成滂沱。那片土地,润泽了青春飞扬的时光,怎能忘?乡音未改,对故土的情怀不变,作者回望曾经的岁月,割舍不下对大山绵绵不绝的滚烫的爱,因为他是大山的儿子。该文笔风沉厚峻拔,作者以简约唯美的文字娓娓道来,或怀念或展望或沉重或喜悦,心情五味杂陈,对大山的深情日月可鉴,对乡民曾经的苦难悲怆的历史满怀悲悯,对徽商的创业之路和斐然的成就漫溢自豪与赞美。情真意切的佳作,字字珠玑,句句肺腑,似灵魂深处的回响,绕梁不散,感人至深,启人共鸣!精彩力作,盛赞才情,倾力荐读,问候鸿雁老师创作辛苦了,遥握,恭祝春节快乐,兔年大吉!【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0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伊宛秋        2023-02-02 14:45:26
  文笔厚重又不失轻盈,深沉又不失飘逸。文字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情感饱满真挚,一颗徽州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能感觉字里行间,那些不加遮挡的措词里,弥漫着生命虔诚的阵痛,让人灼烧的记忆里,领悟一脉不言放弃的情怀。文按俱佳,问候两位,新春安怡!
回复11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2 22:14:15
  再次感谢宛秋妹妹温情的鼓励和溢美的赞誉,如一股暖流入心入肺。故乡是沉重的 ,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酸楚和痛。我常常说诗和远方太过奢望。远方如你,亦如诗!生命里虔诚的痛 ,灼烧的记忆……都被你融化了 。
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02 16:49:32
  读鸿雁老师的文章,我曾想,如果把他迁徙到胶东半岛居住,也得百年才可以适应,如果把我拉到黄山脚下依山而居,我得怀念半个世纪,才可将心安顿下来。是环境适应人,还是人接纳了环境?情感的安顿,不是一个物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安顿一方人啊。所以,故乡的概念很沉重,远去,更是一把刀。
怀才抱器
回复12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2 21:07:12
  怀才老师对胶东的情怀,在字里行间,在血脉里。文字一定来源可生活,怀才老师对故乡情天地可鉴。我虽已走出大山,后代们正在远离这片土地。而他们心中的故乡,徽州留给子孙的精神,却永存了。老屋、村落的消亡,只是地理上。故乡也在轮回,但都有一个魂叫徽州。
13 楼        文友:简柔        2023-02-02 17:05:17
  老师以雄浑有力的笔触描摹了一张徽州特色的画卷,我看到了徽商的智慧和情怀,商业的繁盛,故乡人的生存状态,父辈和我对故乡深厚的情感。视野辽阔,思考深远,纵横驰骋,撞击心扉。故乡永恒,在记忆里,在灵魂里。鸿雁老师功力非凡。
回复1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2 21:09:49
  感谢简柔老师的到访,每个人对土地的情怀一定是直入骨髓,故乡有灵魂的安放,也有现实的无奈,那种酸楚悲凉。不断走出去,回望他正在老去。其实真正的意义上的心理故乡,从来没有离开过。问候老师!
1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2-02 18:46:49
  老师的乡愁深刻沉重,拜读学习
回复14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2 21:10:17
  感谢老师的到访!
15 楼        文友:白玄        2023-02-02 20:42:41
  故乡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一是自己离开故乡去闯荡世界定居外面,二是故乡发展快老房子老了迟早会倒塌消失,盖起新房子,熟悉的风景日益消失,只留下家乡话还是没变,故乡只能永藏心中。感情复杂,乡愁永在!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2 21:24:15
  感谢白璇老师的到访和精美的点赞!故乡渐行渐远,有的人接受不了,试图拉近他的距离。其实故乡的离去是迟早的。后代的人已经没有了乡愁。村庄、老屋的老去。那洗啊大伤留给新一代人那种坚韧质朴浑厚。会永存!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温暖的家园。那就是徽州!
1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2-03 06:16:06
  此文写得汪洋恣肆,上下几千年,无有闲笔!一撇一捺,一字一句饱含深情。令人读罢感动不已!好文!大赞才情,遥握问候,谨祝新年好!
回复1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3-02-03 11:05:12
  湘莉社长,回复见迟。老师美誉盛评全当鼓励。走出大山之人,情怀复杂。但内心故乡永不消失。因为,这片土地滋养了灵魂家园。问候老师,春节快乐!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