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春联那些事儿(散文)

精品 【流年】春联那些事儿(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12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040发表时间:2023-02-06 13:46:18

【流年】春联那些事儿(散文)
   “一闪念都得斗,人还不得累死啊!”
   说这话的,是我四爷。他说这话时,一只手指点着门上的春联。春联是刚贴上的。春联的内容是:“恨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
   我四爷说这话时,应该是1965年的春节。当时,他贴春联,我在一边帮忙,给他递春联,帮他拉住底端,抻平。
   他瘦高个子,脸色苍白。苍白的脸色,也许跟他刚出狱不久有关。他本来在县运输公司当会计,被人陷害,进了监狱,判了七年,罚劳改。回家以后,一直郁郁寡欢,几乎没有露过笑脸。贴春联的那一天,他说那句话的同时,却露出了笑容。不过,笑得非常淡薄,而且,像疾风吹云彩,一眨眼,飘得无影无踪。
   他的笑,虽然眨眼就消失了。却和他那句话一起,深深镌刻在我脑海里。
   他家的房屋本来是两间东屋。他罚劳改期间,发生两件不幸的事:一是他的大儿子——我的春智叔淹死在我家东面的环城河里,二是他家北边一间屋子塌了。他回到家里,发现大儿子死了房子塌了,曾经大声哭泣,我亲耳听见过一次。
   北边一间房子前面,有一棵枣树。也不知道长了多少年了,树冠亭亭如盖。亭亭如盖的那棵枣树,春天里,郁郁葱葱,秋天里,结满红枣。那一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深夜,我四爷把自己悬吊在那棵枣树杈上,仅仅四十岁,就辞别人间。
   我爹,比我四爷小三岁,他八十岁左右的时候告诉我,“你四爷太老实,没心眼,人家挖坑,他稀里糊涂往里跳。”
   我却不这样认为。
   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一个人的思想是最活跃的,很可能在大脑中不停闪动。不停闪动的杂念,有很多是出于个人欲望和情感的,大概得有好些与当时“大公无私”的伦理不搭界。凡是不符合“大公”范畴的一闪念都要斗争,一个人,即使累不死,也得把自己斗得像个迫害狂,非精神抑郁不可。要是再逼着人说出来,进而群起而攻之,网络罪名,更是灭绝人性。
   显然,“狠斗私字一闪念”,荒诞不经,经不起逻辑推敲。
   但是,一九六五年春节,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社会上,“斗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正为一九六七年开始的一场十年浩劫做铺垫。
   那个时候,特别是后来大动乱年代,“恨斗私字一闪念”,却带着正确的光环,很多人对此坚信不疑或者有疑而不敢质疑。
   我四爷,一个出狱不久的人,却对“恨斗私字一闪念”表示质疑,而且,能对我说出来,足见,他是肯动脑,有独立见解的人。他的个人悲剧,也许与他的这一个性有关。
   转换一下话题。
   贴春联,本来是辟邪祛灾的,起源于“桃符”。宋代王安石有诗句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他们的图像,悬挂、张贴或者嵌缀于门上,为的就是祈福灭祸。古时的人都相信,桃木有镇邪驱鬼的作用。后来,两个神灵的名字,又逐渐改作吉祥文字,也就是春联。文献记载中收录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唐人刘丘子,撰写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后来,出现更多字的春联,主要是七字联,也更讲究平仄、对仗、语言的优美和寓意的吉祥喜庆。
   按说,春联属于旧传统文化,应该被彻底“移风易俗”,也许是它的大红颜色跟“红旗”的颜色一致,才使它得以幸存。幸存的是颜色,内容却被“革命”化。
   一九六五年春节,我和四爷一起贴的那幅春联,就是明证。
   二
   “来!三儿!我教你写毛笔字。”
   说这话的,是我堂姑父曹克强。他本来在我县当宣传部副部长,又调到其他县,调走没多久,政治大动乱开始了,他被冲击,躲到我们三弯巷。春节时候,他就为我们大家族的每家每户写春联。
   他毛笔字写得非常好。20世纪90年代,获过很多次全国或者省级大奖,是国家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年春季,他逝世前一年,市牡丹书画院还举办过他的个人书法展览,轰动一时。
   他身材魁梧,戴着眼镜,沉静儒雅,挥笔写字时,心气平和,缓缓行笔,沉着有力。
   邻居申青峰爷爷,民国时期上过学,看见他的字,赞叹道:“克强这字好,颜体骨架,魏碑笔力。”
   过去,我们一个大家族的春联,都是我三爷写。他来了,自然当仁不让。
   姑父写春联,让我帮忙——割纸,抻纸,将写好的春联移动到空闲地方晾干。那一天,正写着,他就提出了要教我写毛笔字。我看他写字,心里蠢蠢欲动,想,我要是能像他一样写春联就好了。每逢春节,我家门口贴上我写的对联,那得多有面子啊。
   他提出要教我写毛笔字,正合我意,自然一口答应。
   他一边写,一边给我讲如何执笔,怎样运笔。又给我写了一个大大的“永”字,给我讲“永字八法”,让我摹写。还给我一支毛笔,一些墨汁,让我练习。
   我就找些旧报纸,一笔一划,练习写字。有几次,拿给姑父曹克强看,他非常认真地评点。
   “这一捺,顿笔和提笔都很好,写出了劲道。”
   “这个字,撇太长,左右不协调。”
   还不忘了给我打气,“行!你对字体的间架结构把握不错,进步很大。只要下功夫,一定能写出一笔好字。”
   那之前,我上小学五年级,虽然也偶尔上过毛笔字课,却只是接触皮毛,真正了解毛笔的基本规律,并开始正儿八经写毛笔字,完全是从姑父曹克强教我开始的。他是我毛笔字的启蒙老师。
   姑父写的春联,选取内容,大多是当时“领袖”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几乎不写政治口号,也不写传统意味浓厚的春联。
   也不知,他是不是有意规避?
   也许是吧?
   政治口号,太缺乏艺术性。传统意味浓厚的春联,很可能有“旧文化”嫌疑。“领袖”的话,当时被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选“领袖”的诗句写春联,绝对没有政治风险,也能体现书写者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时代政治潮流,总要多多少少影响时人方方面面的取舍。写春联,也如是。作为一个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的人,他也无法彻底摆脱政治时风的影响,却又不愿太违背常理,因而,写春联,主要写“领袖”诗句,应该是他明智的抉择。
   三
   姑父曹克强教我写毛笔字,很快就派了用场。
   学校造反派的老师找到我,说我是“小白塔”(当时,我们学校大门口两旁的柱子上,分别有一个小白塔。造反派的老师们,就用小白塔指代过去的学校教育)培养的“小绵羊”的典型,让我以身说法,反戈一击,写批判稿,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我参照报纸和别人的大字报,套用当时流行的口号式语言,东拼西凑,写了一千多字。一位老师看了,又略加改动,让我在批斗校长的大会上念。
   念完了,又把我叫到老师办公室,问,“你会写毛笔字吗?”
   我答道:“写不好。”
   那老师就递给我一支毛笔,让我写。
   我写了几个字。
   那老师说,“你可以啊!”接着说,“这样吧,给你几张白纸,你就在这里把你的批判稿抄一遍。”
   我就懵懵懂懂抄起来。
   后来,看到我抄写的大字报和造反派老师的贴在一起,心里暗喜,还偷偷告诉一位知心同学。他听说是我写的,瞪大眼睛,问我:“真的,真是你写的!”
   “当然了!”我豪气十足地回答。
   忘记了是谁引荐,让我去一个叫“红色造反者联络站”的组织,在那里,整天抄写大字报,在蜡纸上刻写批判稿。无形中,又练了字。
   下一年的春节,我真拿起毛笔写起了春联。写好的春联,贴到我家和我爷爷家门口,邻居申青峰看见了,啧啧赞叹:“三儿!你这毛笔字,是跟你姑父曹克强学的吧?”
   我嘴上说:“是!跟我姑父相比,差远了!”心里还是挺得意的。
   其实,那时候,我的毛笔字,也只是模仿姑父曹克强的皮毛而已。后来,三天打鱼,两日晒网,始终没有下真功夫练习,所以,一直没有长进。
   不过,春节之前写春联,却坚持下来了。
  
   四
   “俊明,你得跟我学写字!”这是王岳汉老师对我说的。
   他对我说这话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都是高中语文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我上高中之前,就见过他的字,行草结合,行云流水,已经是我县很有名气的书法家。
   现在,耄耋之年的他,诸体兼通,超凡脱俗,清雅古朴,自成一体,随意写来,气韵流淌。早就在国内书法界声名大振。我经常把他的字晒到“美篇”和“微信”朋友圈里,与朋友和书法爱好者共享。
   那时,他说这话的时候,正在认认真真地练楷书,临魏碑。当时,他要申请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必须楷行草皆通,为了提升楷书水平,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剩下的时间,他几乎都用来练字。
   我看他每天练字,心里很佩服。当着他的面,又不敢班门弄斧。他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提出要教我练字。
   我含糊其辞,应承几句。依然不敢在办公室写毛笔字,还是怕在行家面前丢丑。买了几本字帖,有空儿的时候,在家里偷偷练几笔。只是,缺乏耐心,没照着一种字体集中打基础,东一榔头西一斧,今天,练柳体;明天,练欧体;第三天,又练颜体。练来练去,哪种字体都没写好,过去跟姑父曹克强学来的皮毛也丢了。
   后来,几乎就是随意乱写,看着顺眼就行。而且,用于练字的时间,更少。
   然而,春联,还是要写的。
   一般屋门的对联,小字,写顺溜了,瞅着还凑合。大门的春联,需要写大字,大字,平常练得少,总是捉襟见肘,写来写去,总有败笔。瞅着败笔,心里十分不自在。好在,没有当面揭丑的,不至于太难堪。
   改革开放之前,我书写的春联内容,也跟我姑父曹克强没有多大差别。那之后,就大多靠近传统了。为此,我买了好几本春联书,每到春节时,就从中选择我认为适合的,写在大红纸上。
   邻居,只要提出来,也不怕丢丑,总是要给人家写的。我在东关育英巷三十六号院住的时候,最近的四家邻居,都是我们的本家长辈。他们家大门小门的春联,连同“满院春光”“出门见喜”,轧水井上的“清泉常流”,老灶爷画像两边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都得一一写来。
   偶尔,还会给单位同事写。
   给邻居写,也要看对象选内容,尽量让春联内容与他们的家境相贴切。给同事写,当然要选与职业相称的,如“东风吹奏园丁曲,大地迎来桃李歌”。
   家里的,自然非我莫属。
   我爹娘的房间门口,经常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或者“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之类的吉祥语。我二哥,平时,和我二嫂子相安无事,喝醉了,可能会拌嘴,我就写“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或者“老少平安千秋乐,家庭和睦万事兴”,吉庆之中,暗含劝勉。
   有时候,还自撰。
   我在清心苑居住的岁月里,大门口的春联,好几年都是“胸藏翰墨人独立,腹有诗书气自华”,上联,是我自撰的,下联,取自苏轼诗句。堂屋门前,有一片翠竹;后院里,还经常听见黄莺鸣唱,我曾自撰一副对联:“门前翠竹摇风骨,院里黄莺唱欢声。”
  
   五
   2008年,搬到园丁小区,一开始,贴了一两年自己书写的春联。后来,孩子单位发的,或者别人送来的,都是印刷品,很精致,都比我写得好看,就贴印刷品。
   再后来,出现了制作精美的挂件。福字挂件,灯笼挂件,鞭炮挂件,都有。大年三十,挂出来,元宵节以后,摘掉,放好,下一年,还可以继续使用。放好了,可以使用三四年。既好看,又环保,何乐而不为?我家,就不再贴春联,改做悬挂挂件。左右前后邻居,看着我家悬挂的挂件挺漂亮,也有仿效的。
   当然,亲笔书写春联的习惯,戛然而止。
   2020年,又搬一个新家,还是悬挂挂件。
   今年大年三十,我家悬挂的,就是去年挂过的。放了一年,依然完好。
   庭院大铁门中间,悬挂扇面挂件。金黄和中国红搭配,花卉和锦鲤图案,簇拥着大大的红“福”字,另一面,扇面里,云纹烘托着“家和万事兴”五个字。红色丝绸带中国结,镶嵌扇面周围。下面,有两条红黄搭配的锦鲤,锦鲤下面,是红色吊穗。大门两旁,分别悬挂红黄搭配的灯笼串和鞭炮串,每一个灯笼和鞭炮里,都有“福”字。

共 4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联是一根主线,把与春联有关的往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篇散文条理清楚,叙事简洁明了,以时间发展为序,记录了自己的成长,情感变化,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对春联最早的记忆是源于四爷的一句话,四爷的一生可悲可叹。作者对于四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抱怨,只是客观阐述事实,让读者更加清晰真实地了解社会发展的变化。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让作者萌生了最初的愿望,加上姑父潜移默化地影响,作者开始提笔练字,并小有所成。不是单纯地记录春联,通过姑父写春联的内容,可窥探到时代的局势与生存的智慧。所有往事能够在心中生根,那是因为触动了内心,已悄悄镌刻与灵魂深处。作者对春联的喜爱没有过分痴迷,但一直都是不离不弃,略带遗憾的回想中,仍然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满足与幸福。春联是节日气氛的点缀,也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的陪伴!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21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2-10 22:06:19
  读轻舟大哥这篇文章,咋说呢,心情很复杂。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嘀咕的就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这是极具“文革”喜感的话。1965年,正是乡下闹“四清”“四不清”的时候,乡下很多的村子来了城里的四清工作队,审查的对象正是生产队干部和会计。老兄写的主人公正好撞在枪口上。“文革”爆发是在1966年的5月16日,记得这么清,是因为那天我调皮被母亲狠狠揍了一顿,三天没下床,可以说刻骨铭心。轻舟老兄讲的这些对联故事,真是妙语,这些掌故,都能给人生活的启示。
江凤鸣
回复1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02-10 22:39:54
  谢谢凤鸣老弟,你的记性真好。是的,一九六六年的“五一六”通知,是一个重要标志。。
1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2-13 22:21: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3 楼        文友:桑子        2023-03-01 16:31:56
  以前家里的老人还是会手写春联的,后来老人上了年纪,渐渐的毛笔春联也就变成了街上的春联。
  
   作者笔下的春联不仅是有关春节的记忆,更是关于那个动荡年代所诞生的荒唐与黑色幽默。
  
   其实看到四叔最后的结局,我第一想到了《黄金时代》里在文革动乱中最后选择跳楼自尽的贺先生。贺先生自尽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经过楼下的许由来了句:小孩,走开!
宝剑、纸笔、乌鸦
1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11 13:38:32
  原来轻舟大哥也是书香门第,毛笔字功夫有传承,手工写春联也会有传承。我知道轻舟大哥也很喜欢书法。说起春联,就会想起我小时候,每年春节前,爸爸则是从腊八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因为小时候爸爸是镇上不多的几位老教师中,唯一会书法的人,所以镇里人们每年春节都是请爸爸帮他们写春联,这也是爸爸最乐意帮忙做的事了。来请对联的人只要说出要几联,分别贴长辈房门,还是小年轻的房间就可以了,爸爸就按照房间主人写出相应意境的祝福春联。让乡邻家家都允满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还有家家院里的鸡窝,狗洞,猪圈上都要贴横幅什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等,以寄托新年希望和美好愿望的吉祥字帖。直到现在我家的春联每年都是爸爸自己写,从不去街上买那种打印出来的春联,“福”字之类的。爸爸认为自然手工写出来的春联才有门庭喜气之韵。学习大哥好文章,不必回复。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