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老家的味道(散文)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味道是有着一生都不会消失的记忆,尤其是出自母亲的味道,会遗传给她的子女,不管过了多少年,再闻那味道,都会走出一个母亲的影子。家,老了,越老越有味道,因为沉淀下来的味道更浓更香,乡人说,那是“老味道”。
老家的味道,飘着日子的馨香,绵延着亲情的温暖。我们每周都回老家,因为先生和我都贪恋那里的味道,那味道弥漫着柴米油盐的人间气味,萦绕着鸟语花香的醉人气息,释放着非凡的魔力,召唤着我们归来。味道,是人最强的记忆,一辈子都会觉得新鲜如初。
一
喜欢回老家,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裹挟着一股饭菜香飘散在空中,我常望着出神,沦陷。而每每跨进院子大门的那一刻,我总是闭起双眼,深呼吸,我要将院子的味道尽最大努力缓缓吸进体内,我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气息正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进入我的鼻腔、咽喉,再进入五脏六腑,进入血脉,奔腾不息,我的生命力由此而变得旺盛,蓬勃。
这种味道,不需理由就要接纳,仿佛是生命的滋养液,与生俱来的喜欢。
回到老家,迎接我们的有公公婆婆开心的笑脸,有左邻右舍热情的招呼,有亲戚朋友热闹的寒喧。还有院子里,那些缤纷登场的花花草草,鸡鸭的欢叫、虫子的鸣唱,一齐扑面而至,猝不及防,又喜出望外,这就是老家的味道,那么醇厚,那么迷人。老家的味道,是婆婆做出的一桌好菜,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自家菜园里有机蔬菜的最美的原生态的好滋味。
我也知道,他们拿不出所谓的好东西招待我们,我常常觉得,好东西应该不仅仅是食材,还有一股情感渗透在其中。
公婆八十有余,耄耋之年仍勤劳持家,半亩见方的菜园,他们用心打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将蔬菜种得风生水起。那一颗颗青菜像穿着绿衣的水灵灵的娃娃,胖嘟嘟,肥润润,炒出来盛进盘中,绿得更加通透油亮,吃进嘴里,那种酥润中夹杂着甜美,远胜油腻腻的大鱼大肉,十分享受,无比钟爱。饭菜的味道,原来是公婆调制出来的,从播种到收割,没有别人的气息。
还有油爆花菜,花菜也是自家菜园的产物,淡黄的花菜,在炖锅里掺和着半瘦半肥的猪肉,加少许红辣椒,色香味俱全,愈炖愈香,那香味直接撩拨我的味蕾,诱惑我的食欲。在寒冷的冬日里,有此番美味,既驱寒增暖,又使唇齿生津,怎个好吃了得?
公公有时会杀只鸡,说自家养的鸡是土鸡,比买的好吃。当然,每次做红烧鸡都是我家先生的专利,他轻车熟路,切成均匀块状,猛火文风交错,各种作料上阵,辣椒、料酒适时适量,锅铲不停,鸡味慢慢喷涌而出,果真,一盘紧实细腻的鸡肉新鲜出炉,入眼色彩明艳,入口一缕缕土生土长的香味和鲜味萦绕不绝。再搭配几盘素菜,真好,一家人围桌而食,欢声笑语,享受着围炉夜话的温馨和快乐。
入冬以来,每周末回去,婆婆总会在饭锅上蒸些红薯,主要是为了满足我的胃口。开饭了,揭开饭锅的瞬间,一股香气穿肺透骨袭卷而至,那一片片散发着灿黄若菊的光泽,饱满松软几乎要流淌成液体状的红薯,正在向我发出甜美的呼唤。我迫不及待地盛进碗中,甜、软、香、糯,连凛冽的冬天都被熏醉!
味道,因为有了亲人在调制,于是就丰盈了。菜园里绿油油的蔬菜,绿也是味道,用眼感知,味道入心醉人;饭桌上有了味道,是鲜活的烟火味道,用嘴巴感知,吃得欢,亲人看着笑,笑是味道。
二
我的红薯情结源于小时候,我是吃着红薯长大的。幼时,外公、父亲、母亲去田间地头干活,有时我也跟着去,“也傍桑阴学种瓜”,我学着插红薯苗,填苗坑,施肥,隔段时间去看看红薯苗的生长情况,我看着红薯苗渐渐长大,由苗条变为丰满,由单薄的枝叶蔓延成一大片绿意,继而整片地变成绿的海洋。
到了收获的季节,外公和父亲将红薯挖起挑回,每天早上母亲总是煮一锅红薯,煮得热气腾腾,煮得厨房香气弥漫,那香气传送到门外,飘荡在院子里经久不息。母亲总是选一些大小适中椭圆形的红薯放在一个很大的瓷盆里让我们全家吃,剩下来的大半锅红薯,掺和些糠成为猪食。然后我和妹妹弟弟各自拿一个在手上,书包里再摆放一个,边走边吃去上学。
家中那只大黄狗会忽前忽后欢蹦乱跳地跟着我们,一直送我们到学校才返回。我们吃着松松软软的红薯,那股喷香、甜蜜、酥柔的质感真的胜却人间无数,平凡的日子因红薯流淌着快乐,那份童稚的心啊,是那么容易满足。
轻轻剥落的红薯皮还未沾地,就被大黄狗用嘴巴稳稳地接住,真的滑稽又有趣,看来大黄狗也是红薯迷,抑或是爱屋及乌,小主人们喜欢的它也拒绝不了。我觉得我们的童年虽然清苦,但童年时光被红薯的香气熏染得沁人心脾,如若大黄狗也有记忆,那红薯皮的味道想必也芬芳了它的岁月。
每每回忆童年,外公、父亲挑红薯担子的身影,在斜阳残照里泼墨成了一幅老旧的画,画上落满尘埃,轻轻拭去,那些往事依然清晰地鲜活地晾晒于眼前,想念,就这么冷不丁地抵达内心最柔软处,任泪水止不住奔流。
外公和父亲一直呵护着我、妹妹和弟弟,不让幼小的我们挑担子,说是影响长个子,他们将所有的重担一股脑儿地挑起,希望我们轻装上阵,好好读书,他们把满心的希望寄托于奔波的脚步。他们种出的红薯,经母亲煮熟,变成生活中暖心的爱,伴我们姐弟成长。有红薯的日子,光阴从不单调,盛满了温馨、温情与感动。如今,婆婆善解人意,她明白我对红薯的深情,不单是薯香诱人,更因它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寄托,透过片片流着蜜汁的热薯,那些远去的日子便逆向而来,似溯流而上的鱼儿,奋力睁大眼睛,拥抱春暖花开。
三
老家的味道,还与锅巴相连。锅巴,太司空见惯了吧,可对我来说,竟忍不住一吃再吃,甚至吃饱了饭,再来一块,胃似乎也特别欢迎锅巴的加入,从不闹腾发牌气,我便如鱼得水般地与锅巴厮磨缠绵。
喜欢锅巴,也是打幼时起,那时的饭菜简简单单,荤菜极少,偶尔外婆或母亲做点红烧肉,简直是令人喜极而泣,我和妹妹弟弟会在饭后呼啦啦围在饭锅旁,每人铲一块锅巴紧握在手中,就像骄傲地举着一面小旗,心花怒放啊。沾点红烧肉汤,咬一口,那香脆欲滴的滋味吃得荡气回肠,简直是人间极品。为了尽可能多一些回味,我都细嚼慢咽,让锅巴在口中停留得久一些。有时锅巴不小心掉落地上,我们绝不嫌脏,捡起来象征性地轻轻吹一下,径直塞入口中,依然觉得脆脆的香香的,好吃极了。
那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们贪吃的样子,有时也禁不住眉头紧皱,轻轻地叹息,当时不明白那份神情和叹息的意味,现在读懂时,外公外婆父亲早已远去。生活的负累让他们付出了太多的血汗,仍不能改变日子的清贫,但锅巴的滋味却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嚼之愈香。
感念一段时光,让锅巴承载记忆里的辛酸与美好。现在回去看母亲,母亲仍会将原本软绵绵的锅巴加几把火,烘出香喷喷嘎嘣脆的效果。我拿起一块锅巴,母亲说,吃吧,还是你小时候的味道,我一楞神,恍惚间外公外婆父亲还在,他们依旧微笑着,慈祥地看着我,突然,幻影消失了,眼前只有刻满岁月痕迹的母亲和黄灿灿的锅巴。我紧紧拥抱着母亲,任泪水打湿了锅巴,打湿了远去的时光……
老家的味道,藏着旧时的记忆,刻印着最朴素的底色,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惦记着老家的味道。因此,假日里,我们会张开双臂,向着老家的方向飞奔。老家是心灵的港湾,老家的味道让人安定踏实,掸去一身疲惫,释放心中的负荷,让心轻盈摇曳。老家的味道不老,历久弥香!
谁说味道缥缈虚幻,谁道味道好调。老家的味道,是一道刻在心上的痕迹,抹不掉,用不着激发,常常盈在鼻翼,注满心房。
我常常问自己,为何这么痴恋着老家的味道?我找到了,老家是可以分泌出缠绵的韵味的地方,就像好酒一定在老窖里发酵才可以一样,所以,味道有着令人心醉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