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囤粮(散文)
在村庄,父辈们有一个习惯:囤粮。囤,四四方方一个框架,这是物什。七八十年代,乡村的日子都差不多。可以用一贫如洗来诠释,什么贵重一点的铁仓子、泥陶、瓦罐,需要一定的银子购买。父亲们,自有劳动人民的智慧。收割完的玉米秸秆高粱杆,房前屋后栽植的大片大片棉槐条,镰刀上阵,割倒,不必晾干,趁着还有一丝气息,在院子靠西墙,或者依着东墙。墙根有一棵,两棵杏树或桃树,陪衬着。地面平展,铺一顶大一些的圆磨石,镢头沿着磨石的圆,扩充一部分,挖出一尺深的沟槽。棉槐条依次排列,横竖,左右,参擦交替,上升一个空间葛条锁住。囤,在形成的过程中,考研一个人的耐力,父亲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一个囤子,由一根一根棉槐条开始,到它完美诞生,伫立在大地,简直是一个传奇,我由衷佩服父亲的一双手。囤子有的二米高,有的一米八九高。在盛玉米穗子时,轻拿轻放,另外,装到囤子一半,放慢脚步。观察囤子是否承受得了,父亲往往抽一袋烟,蹲在一旁仔细审视。假设囤子不动摇,不歪斜,继续喂饱囤子,待囤子饱和,呈现出丰腴的状态。父亲笑吟吟地说,妥了!继而,砍来三根手脖子粗刺槐树,三个角度抵住囤子,唯恐囤子倒塌。
玉米秸秆立囤子,能轻松很多。玉米秸秆结实,粗壮,孔武有力。我喜欢给父亲打下手,立玉米秸秆囤子。父亲编织,我一棵一棵递到父亲手里。当然,玉米秸秆在立囤之前,经过层层筛选,细了不行,弯的不中。一棵理想的玉米秸秆,握在手中沉甸甸,踏实、笔直。父亲把玉米秸秆捆扎成一个圆,铁丝箍了一圈又一圈,杵在选好的位置。一个囤连着一个囤,中间有一米半空隙,便于取装玉米穗子。玉米秸秆囤,很有特色,浑身依旧散发着清淡的玉米香,黄灿灿的颜色,玉米穗盛满后,整个院子,一派欣欣向荣,五谷丰登的景象。玉米囤子,和盘根错节的枣树、苹果树,相映成趣。一树一树的枣儿,一树一树的果子,黄澄澄的玉米穗子,这是村庄的高处。我割草、喂猪、放羊,闲时,坐在玉米囤下。听风,看山看云看日头,嘴里闲闲地啃一只青苹果,抑或一穗青玉米。风吹过树木,吹过老房子,过了空寂的大街,吹过村子。我的心思在风中发酵,膨胀,在粮囤之间盘旋。有时午后,我铺一张芦苇席子,睡在玉米囤底,枕着玉米一阵一阵的香气,做一个美梦。醒来,太阳偏西。蚂蚁在我脸上,身上游弋,我成了蚂蚁们的新巢。也读小人书,与伙伴弹玻璃球玩。
囤粮,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囤玉米,高粱,谷子,大豆。通常囤的东西,数不胜数。囤因此也广泛的存在。比如,一只竹筐、一把木桶、废弃的水缸、水槽子、阳台上,墙头、屋顶、树枝、鸡窝棚、房檐等。大凡有储存能力的器皿家什,统统焕发生机。那些萝卜、白菜、红薯、土豆、咸鱼们,纷纷登场。杨柳青青,村庄里,抬头看到树杈悬着的萝卜缨,有几棵重新吐出嫩叶子。什么时候晾在屋檐下的土豆,发出绿油油的芽叶。去年拴在桃树上的一嘟噜白菜根,居然生出一棵一棵小白菜苗。躺在网笼里的咸鱼,也翻了身。父亲母亲,会将一切能利用的瓶瓶罐罐,筺筐篓篓,甚至一方碎瓦,让它们成为囤子,涅槃一次,重生一次。泥盆开出花,瓦罐结出一撮一撮生菜。一只破瓦缸,做老母鸡孵小鸡的房子。
这是春天的事儿,囤子心事重重,玉米一天一天离开。被加工,碾碎。喂养鸡鸭鹅猪,也喂养牛马羊与人。活在其它器具,物什上的植物们,某一天也纷纷搬家,完成自己的宿命。父辈们的目光投向大田,同庄稼惺惺相惜。逐渐空了的囤子,才是人最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再一度把囤子盛满,父亲披星戴月,扛着锄头,夹把镰刀,肩着扁担。从地里回来,镰刀,锄头,扁担。一端是皎洁的月亮,一端是厚重的谷物。最不济是一捆青草,父亲不会空着手回院子。不过,有几回,父亲的担子后,挑着我的弟弟。父子俩在落日的土路上,披着一身金色的霞辉。狗在他们身前身后,蹦蹦跳跳,欢喜雀跃。
秋天,村子就热闹了。囤子也丰盈起来,人在大地上走一圈,豆子,玉米,青菜,或蹲或站或躺或挂,被镰刀,筐篓,扁担带回家。院子沸腾了,谷物们井然有序,进入晾晒阶段。母亲拆了面袋,洗干净,盛谷物。房间内,柜子底一堆土豆,炕梢一摊红豆荚,炕头趴着烟叶子。瓦陶睡着红皮笨鸡蛋,窗台卧着南瓜籽儿,父亲母亲恨不得脊背也腾出来晒晒落花生。
囤不单是物件,人不也是更大的囤子吗?囤天地,囤日月星辰,囤中华千年文化,囤历史,囤现实,也囤人间烟火,悲欢离合。人把一个囤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丰满无比。并择出黄道吉日,用来各种囤,二月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天,一早。母亲在锅灶底,掏出草木灰,装在土篮子里。父亲剥一穗玉米,大豆,高粱,小米,稻米,红豆等,八样粮食作物,端着土篮子,先从大门口,画出一个囤子囤子的方向一定朝院子。有一年,我们邻居家的小嫂子,年轻嘛,不经事。她二月二画粮囤,竟然从风门口就画,一直画到大街上。小哥一看,气蒙了,这不是往外撒粮吗?念在是新媳妇,大大大娘没说什么,心里肯定不好受。画完囤子,放八样粮食。寓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画在大地上的囤,意义深远。纯朴的父辈们,更讲究的是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的春耕夏锄秋收。
囤粮,粮食是城市和村庄活下去的根本。今天的人,有多少能像父辈,懂得弯下腰,捡拾一粒米,一颗豆子,一根红薯?他们不清楚玉米怎么种植,管理。更别说,囤粮,囤生存的希望。
父亲去年大手术后,几亩土地借给小舅打理,零散的地块尚在。身体慢慢恢复后,父亲涛声依旧,一天到晚守着土地,该种就种,该收就收。依然如故,囤粮。我们回家探望老人,所见的全是盛满农作物,花草蔬菜的“囤子”父亲说,居家过日子,不囤点,不计划着,有一天,饥荒来了,岂不是等着饿死?!
我听了,惭愧不已。我这一代,儿子这一代,还知道手里有余粮,心里不慌。零零后这一茬人,估计大部分孩子,不明白一棵庄稼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美德。那日,儿子和我交流,如今的十八九岁学生们,除了点外卖,就是各种消费。外卖害了这代人,难道是外卖的原因?子女的家庭教育,哪里去了?扯远了,书归正传。我始终强调儿子,无论做什么职业,不偷不抢,凭劳动赚钱,就光荣。囤点钱,不做钱到用时方恨少的事儿。
囤,囤粮,囤得是喜悦,是富足,是踏实,是黑夜中的月光,是荒野里的甘泉。
囤粮,囤得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明天。
作品富含思想性和哲理性。体现作者关注国计民生的家国情怀。
佳作欣赏学习,为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