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灵魂不是上帝(赏析) ——附《尤利西斯》超短评
有人说,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的《青年艺术家画像》(APortraitoftheArtistasaYoungMan)为理解其天书型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的必读作品。此话不假。
《画像》一书,其创作时间跨越十年。故其前半本,明显文体优美流畅,与其他小说家的写法类似,但细腻之处令人拍案。第一章中关于公学(college)经历的描写,有点让人想起《简﹒爱》(JaneEyre)甚至后来《哈里﹒波特》(HarryPotter)中关于学校的描写。
其后关于梦中少女的描写,让我想起《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ofThingsPast)第五部《女囚》(TheCaptive)中的Albertine以及《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中的Agnes。
后半部趋于冷峻,其文笔已越发接近《尤利西斯》的写作风格了。例如第三章开头关于妓院的描写,以及第四章整个关于宗教仪式的描写,在《尤利西斯》中基本上有对应的章节。第五章开头的罗列:
1Pairbuskins.一双半高统靴。
1D.Coat.一件荷兰大衣。
3ArticlesandWhite.三件杂物和一头白猪。
1Man’sPants.一件男裤。
在《尤利西斯》中更是司空见惯。
在思想上,除了《尤利西斯》更加游纵于文体、并且以人物意识形态推动小说发展之外,可以说无论是人物还是内涵,《尤利西斯》都是《画像》一书的扩大版。
那么,《画像》究竟写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是主人公Daedalus(其实就是作者本人)在宗教,甚至在祖国、在人民身上,都找不着自由的灵魂,于是他像神话中用羽毛粘成翅膀想要逃离的Daedalus那样,愿意抛弃一切,打破一切,向上腾飞,只为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这让我想起尼采的超人哲学。所谓“超人”,不过是受宗教奴役的反面而已。就像中国的“五四运动”前后,冲破枷锁、打倒一切的呼喊此起彼伏。
可是尼采终归疯了。乔伊斯也很难说不在痛苦中终其一生。宗教的力量,在西方社会里根深蒂固。哪怕科学高度发展了,民主施行已久了,还是不能撼动宗教的势力。关于“上帝”的讨论,从黑暗世纪而下,从来没有停止过。核心问题是:打倒了被教会所劫持的上帝,谁能取代呢?
尼采喊出“(你们的)上帝死了”,是为了让他的“超人”登基。乔伊斯否定了教会的上帝,宣称只相信自己的灵魂,他的灵魂还是无法加冕。
上帝被劫持了。纯正的上帝,像康德们所论证的那样,是不可知的,即是也不是。但是他的存在,却像我们头上的星辰排列那样,璀灿而永恒。所以乔伊斯的小说之奇,充其量不过是如他所说,让大学教授有了研究的材料而已。就像一批“红学家”研究《红楼梦》的时候,索隐探幽,但是于作者的“一把辛酸泪”,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呢?
乔伊斯最后写的一本小说,据说被出版商拒绝,乔伊斯本人亦怀恨而终。自由的灵魂,终究不能加冕成为上帝,偶然之中含着必然。
尤利西斯
最近把《尤利西斯》(Ulysses)以中英对照的方式读完了。深觉小说之为小说,因其只有过程,并无解答。譬如一个人的痛苦,用诗歌可以号哭式地表达,用小说则可以喃喃自语,没完没了。《尤利西斯》的奇,在于其文体(所以他国人并不能充分领略),在于其离经叛道,亦在于它的杂。可是万变不离其综。我刚读了《青年艺术家画像》(APortraitoftheArtistasaYoungMan)的简介与开头,便已知其为《尤利西斯》的浓缩版的真正意义了。正如尼采,不能苟同犬儒派的懦弱,也不能接受正道的束缚,于是自创一派,往上腾升,而名之为“超人”,于是最后进了精神病院。JamesJoyce的出路,亦正在于此。所以妓女一类,在他的笔下,反倒是无比高大的。可是作者的一生,短短六十年不足,大半在与眼疾的斗争中度过,不可谓不惨。正如诗人燃烧自己,小说家(伪小说家除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最后亦不过如永不归顺的孙猴子,青史留名,却被终身绑在天庭的柱子上,受雷电的拷打。还是那句话,他们找不到出路!至于《尤利西斯》的语言部分,因为能够对照原文,所以也没觉得有太多出奇之处。佶屈聱牙是肯定的,但是除掉这样的外壳,里面的东西,其实还是小说的那一套,没有出路,没有解方。当然,这样的书,正如作者所预见的那样,大学教授们最喜欢了。因为他们可以没完没了地研究,至少不用担心失业了。我国的《红楼梦》,翻译成英文是没法读的,可是在国内却养活了很多“红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