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关注“蜗牛人生”,让世界充满爱(赏析) ——诗歌《蜗牛人生》赏析
网络漫游,读到一首名曰《蜗牛人生》的短诗,首先就被这诗的标题吸引住了——“蜗牛,人生”,稀奇!我倒是要看看究竟。短短20行诗转瞬间读完,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让我木纳的心受到不小的震撼,掩巻思之,禁不住要谈谈所感。
这是一首以物喻人的短诗,表达的对象是自然界再普通不过的生物蜗牛,但诗作用蜗牛喻人又是那么新颖奇特,这自然形成一种普通平常中凸显新奇的艺术魅力。从《蜗牛人生》的副标题——“自画像”我们得知,这是作者赵前香老师借蜗牛写自已,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无不充满对人生的自嘲、自况。
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蜗牛的吧。
在这个随时有飞沙走石的时空里
不敢牛气。姓牛
也只能慢慢爬行,谨小慎微
通体软弱,无力抵挡身外
任何锋利与尖刺
一粒尘埃落在身上,也许就是
致命一击,砸出时光抹不平的坑
两只角,更是徒有虚名
无骨无力的须,做不了防卫工具
只不过是行路上的助听器
一遇危险或者被攻击,它只会
后退,再后退,直到全部缩回锥体的壳
紧紧地封闭自己,或曰“自保”
默默地,弱弱地,摆脱尘世喧嚣
在一根草,或者一片叶子背面
聊以栖身
不争不抢不怒不怨,躲避风声
躲避阳光
安静做自己,修好一味药引
这个尘世,需要消肿,解毒,镇惊
诗的前三段,均采用铺陈的手法、朴实的文字,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地娓娓道出蜗牛的生命特质、身形特色,生活特点。
它虽然“姓牛”,却“不敢牛气”,于是“只能慢慢爮行,谨小慎微”,这一切都因为“通体软弱,无力抵挡身外任何锋利与尖刺”。短短几句,就把一个弱者的形象和导致弱者的原因——通体软弱,跃然纸上。正是因为通体软弱这种身体特质,就注定它的整个生命行为的软弱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改变的。
下一段,作者继续铺陈蜗牛的软弱。“一粒尘埃落在身上,也许就是致命一击,砸出时光抹不平的坑。”一粒尘埃都能给它致命一击,真是软弱到家了。再看他的肢体功能:“两只角,更是徒有虚名”“无骨无力的须,做不了防卫工具,只不过是行路上的助听器。”这样一个软弱的身体构成,还能指望它能捍卫自身不受侵犯吗?
接下来,作者似乎还嫌不够,继续写因蜗牛身体本身的软弱带来的宿命:“一遇危险或者被攻击,它只会后退,再后退,直到全部缩回锥体的壳,紧紧地封闭自己,或曰‘自保’。默默地,弱弱地,摆脱尘世喧嚣,在一根草,或者一片叶子背面聊以栖身。”这个宿命似乎有点残酷:一遇危险或者被攻击,只有别无选择地后退,再后退……直到在一根草,或者一片叶子背面聊以栖身。作者写到此处,似乎对这个软弱的蜗牛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了。
最后一段,作者将蜗牛的软弱再作一个总结:“不争不抢不怒不怨,躲避风声,躲避阳光。”这个总结其实仍是软弱的代名词,无非是要把蜗牛的软弱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目中。然后话锋一转,仍是语调平缓地叙说出这个软弱的蜗牛高尚的生存目的:“安静做自己,修好一味药引。”何为“修好一味药引?”为解此疑问,我专门上网查找答案。别看蜗牛是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但是就这种小动物却可以入药,而且药用价值特别高,清热解毒和镇惊消肿是蜗牛的主要功效。
正是解惑了“修好一味药引”之句,那么,对全诗最后这句结尾就能豁然理解了。
这句诗联系蜗牛入药的功用,也自然不难理解,因为清热解毒和镇惊消肿是蜗牛的主要功效,蜗牛能“安静做自己,修好一味药引”就是为了替这个尘世消肿,解毒,镇惊啊!这是一个多么高尙的生存目标、价值追求?!
至此,一个平时让人看不上眼的以软弱和行动缓慢著称的小小蜗牛,其形象突兀拔地而起,耸立云端,这种惊人的形象变化导致的认知变化在瞬间完成,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可想而知。这其实就是此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是一不加渲染、不作张扬的点睛之笔。
此时,读者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以蜗牛为模板来自画像,难道她的人生经历与蜗牛有某种相似之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当然与作者本人一些不凡的人生履历及心路历程有关。
作者赵前香老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姑娘,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成都寄住在郊县伯父家,开启了她的追梦旅途。不久后她伯父托叔祖父帮忙,最后在叔叔的关系作用下,让她进入成都近郊一家工厂打工。那时一个农村姑娘能到厂里当工人,那是多么幸运的事。但是,当这位弱小又下肢带点残疾的姑娘进厂不久,才尝到了人情的冷暖、生活的严酷。在利益的法则下,老板注重的是利益,顾及不了对弱小的关怀,且因残疾处处被为难,某些方面处于被边缘的境遇。她为保住这份工作,就只有忍气吞声加倍努力干活。就这样她还一度被公司借搬厂精简人员而解雇,让那时已有孩子的她一家生活几乎面临绝境。她顶着酷暑,带着女儿到处奔波,求告无门。最后经人指点去办了个残疾证,再去找老板,恳求让她回去复工。这回也许是老板看中了她的残疾证——可以凭此减免税费,也许是良心发现,才同意她回厂当打杂工,她却为此感恩戴德。后来由于她努力工作、出色表现,终于又得到老板的另眼相看,重新安排她当了厂里的保管。但当时那种环境下,尽管老板认可了她,也免不了受其他人歧视、排挤。哪怕同样是打工者,同样是女人,吃定了她是只流泪、无力反抗的弱女子,或因羡慕、忌妒、恨而无情地为难她、打压她。直到2014年,这只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蜗牛终于“牛”了一回,主动辞职,离开了她奉献了23年青春的地方。
自此后,她愈发勤奋学习、不懈追求,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编辑……其愿景之一,岂不就是做好自己,修好一味能提振人间善良友爱、减轻冷漠自私的药引?
读到此,读者们自然明白了赵老师写《蜗牛人生》的原因和动机了吧,也进而明白《蜗牛人生》的深刻意义所在了吧。
因为当今社会像赵老师这样的弱势者并非凤毛麟角,因为“这个尘世,需要消肿,解毒,镇惊。”赵老师正是在以自身的遭遇、自身的抱负来唤醒、来呼吁,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应该关爱、同情、扶助弱势群体,应该对嫌弃、虐待、欺凌弱势群体的不良现象进行“消肿,解毒,镇惊。”
最后谈谈本诗值得赞赏的写作亮点。本诗整体艺术特色是语言朴实无华,特显张力。结构上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结尾出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将蜗牛的形象行为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一开始,就以蜗牛的名称为由头,以自嘲的口吻托出蜗牛的短处(行为特点):“不敢牛气,姓牛。”这个倒装句一下就将读者“请君入瓮”,产生阅读冲动。
第二段开头,“一粒尘埃落在身上,也许就是致命一击,砸出时光抹不平的坑。”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让读者品味到一粒尘埃给弱小的蜗牛带来的沉重后果。“砸出时光抹不平的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第三段最后写道:“默默地,弱弱地,摆脱尘世喧嚣,在一根草,或者一片叶子背面,聊以栖身。”这段细节描写,有神态,有场景,有行为,特别细致传神。尤其是“在一根草,或者一片叶子背面,聊以栖身。”这其中又特别是那个“背面”,用得何其准,何其神!世界之大,无以栖身,竟然只能栖于一根草、一片叶的“背面”!一个“背面”,将蜗牛那种静默、退让与无奈表露无遗。由此,我们也看出作者超凡的观察力和表达力。
总之,《蜗牛人生》是一首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三馨的好诗,值得广大诗词爱好者学习品尝。
佳作已申报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