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与书为友,获益无穷(随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包罗万象的书籍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自有文字产生以来,书的第一个功效——记录与传达便不可小觑。
回想起来,书籍很早便与我是朋友了。
小时候,由于身体行动不便,没什么小伙伴与我要好。从最初的把布娃娃摆成排自言自语做游戏,到后来的收听收音机里的《童话布口袋》,再到自己有想记住故事的愿望,自然而然的,童话故事书成了我的第一个朋友。在故事里我时而羡慕有奇特本领的仙女,时而佩服勇敢果决的王子,那一个个奇特的想象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直到今天,我的心里依旧住着一个渴望用威望让万民“臣服”的公主。
有了识字的本领后,父母会在每个月定期给我买几本书。相较于插图丰富的漫画书或者画报,我更钟情于文字较多的书籍:系列故事书、人物传记、文摘月刊。不管是动物世界的故事,还是名家笔下的经典,亦或是短短的心灵鸡汤,只要能让我产生共鸣,都会在我心中泛起波澜。
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中学甚至高中时期,我还没离开童话。那时候郑渊洁先生的童话是我的最爱,我还曾因为把它夹在练习册中偷看被我父母揍了一顿呢。除此之外,像郭敬明跟韩寒的小说也会偶有涉猎,青春萌动的少女,都有一颗追求浪漫爱情的心吧!不过我也认识了新朋友——散文与外国小说。到底是从哪一篇开始喜爱散文的呢?也许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或者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惊讶于作家笔下的生活琐事可以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惊讶于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总是要看到结尾才能会心一笑。其实那时候只觉得作家写得好,可也道不出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滔滔不绝的语文老师总能解答我内心的困惑,这大概算得上我的文学启蒙?
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因为《麦琪的礼物》这个名篇喜爱上小说,尤其是外国小说。大学时期由于我选的就是英语专业,再加上时间宽裕许多,读的外国小说比较多,看了诸如《茶花女》、《简.爱》、《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等名篇。我欣赏小说中每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主人公,欣赏每个敢于同不公抗争的独立人格,欣赏那我从未见体会却可以在作家笔下“神游”的爱恨情仇。常常读完我会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我会怎么做?答案在今天看来,多半是理想化的。因为做到人云亦云很容易,想独树一帜确实需要勇气。大概就是因为在那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主人公依旧敢特立独行,亦或是作家自己的思想特立独行,才有了那么多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的诞生,也就有了那么多传世之作。细细想来,莫非这就是我性格中那一丝浪漫主义色彩的源头?
参加工作以后,我结合自身需要,看更多工具类的书籍,也因备考对书籍的功能性深有体会。当然也有了新的模式,常常是先看电视剧,再去看原著。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去年大火的改编自梁晓声老师的名篇《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平凡的生活着。电视剧或者书中的人物,其实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的合体。天体行星,花鸟虫语,王朝兴衰,英雄华发,才子寡欢,古往今来,人海浮沉,爱恨情仇,当你能同人类历史中那些最深刻,最有趣,最博学,最智慧的灵魂对话时,你就能穿梭于字里行间,在另一个时空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若问书中所写遥远吗?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从他们的作品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出身贫穷有过自卑心理的孙少平,家中排行老大要不得不多为家庭奉献的孙少安,从小优秀却也磨难颇多的周秉义,与父亲的芥蒂在长大后很久才能解开的周秉昆,追寻自由与真爱却也为任性付出代价的周蓉,任劳任怨无畏付出的郑娟……这一本本经典的小说中的情节,似曾相识,他们默默教会我,如何学着抵抗孤独,抵抗琐碎,抵抗繁杂,抵抗平庸。当然,这些“老朋友”会随着我人生阅历的丰富而在我不同年龄段不同境遇时被记起,那时也许会像同久未见面的老友唠嗑一般,再回味一下,扪心自问:如果他(她)是我,他(她)会怎么做呢?
为人母之后,虽然孩子还年幼,但我无数次在脑海中憧憬过女儿第一次通过读书而豁然开朗或是获得喜悦的瞬间,不管是她现在看的布书,发声书还是触摸书,尽管她还不能明白书中的含义,更多的只是“灌耳音”,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能够通过我有限的引领让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后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拥有感知美好的能力与探索未知的勇气。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许是因为现实的窘境令你空虚与无助,也许是对未知的好奇令你有了探索欲,是书籍,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随时抽离的虚拟世界。所以,未来,书籍依然是我的挚友。他们会在我高兴时与我一同举杯豪阅,在我悲伤时与我谈天抒怀,在我独自一人时与我共享那份专注与自在。每个爱读书的人,大概内心都有一个角落是只有在阅读时才开放的。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在书中,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读书带给人的那份心驰神往,那份情到浓处,那份豁然开朗,那份感同身受,不需要用过多的言语去矫饰,毕竟许多美好往往道破之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