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辛丑札记之三(随笔)
◎ 大城入寂:一塔枕孤城
这张图片,存在电脑中有些时日了。
我曾暗自揣摸,那些白塔巍峨灯影谲诡的影像背后的故事……
但一直也没有理出个所以然来。
可能,拍摄者主观上没有那么多的故意去让人联想,摄影语言也不隐晦 —— 它不过就是一幅京城妙应寺的白塔夜景而已。
不过有的观者,会想的多,比如我。会去猜测它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喻、暗喻、深喻、托喻…… 是不是与社会、政治、现实、变革有关?故而拍摄者不愿言明?
“大城入寂,显出狰狞的面目,如涌动的熔岩。白塔镇守于斯,望一城烟火。” 这是作者附注的文字。
用语直白笔力老道,字面上看,并未藏有它意。
入寂,即入夜,这样才会安静,只有在暮色的映衬下,人们才会看到 “一城烟火。”
这静是来自古老帝都的大气和沉着,蓄藏了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烟火,在夜晚入寂时分,静与美成了它的基调,这种沉静之气沉潜之姿,如此长久地萦绕于心盈目于眼。
如果,能把世间那些浮躁和不安消除,人们就可以去享受心灵上的安静,而这种安静的心态也会让每一个人,更充分地去体会、去品赏、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美好。
年轻的时候,总想当一把亮出的刀,如同唐代诗人方干笔下的“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的那种精神去锋芒毕露;现在,则更愿意成为一个装好刀的鞘,不动声色静若如山……
矛盾吗?不矛盾,那句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放在此处正好。
这是一个经历了人生淬练的人,后知后觉的成熟与感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品之余,深感"静" 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难也。
注视图片良久,不由让人想起王国维的这首《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权做结尾:“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峥嵘。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辛丑札记之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人是谁?不看属名,不认识的人不在少数。
就颜值而言,还真不输当下那个卫视婚恋的担纲男主持,两人相貌颇有相像之处。
此人大名胡适,字适之先生年青时也。
无事闲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书中许多诗词文字和语言表达,尽管是随口而谈或有感而发,随处可见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晚年的人生睿智。与时下那些勾兑的、加了过量味精的齁人的心灵鸡汤,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据说,一九四八年冬天,北平大军压境围城,二十七岁的胡适正在北大校长任上,围军的高音喇叭整天在城外劝胡适留下,劝他“自新”,站到人民一边,但他还是选择了离开北平,他说:“不信那一套。”
佩服他的先见之明,若反之,在随后的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他真不知在油锅里得被“炸”多少次?
换句话说,在世事阴霾多变的时局下,社会行进轨迹将要发生变化的节点中,个人的命运需要自己来抉择,能预判岀走势把握好脉络的人,绝非是常人思维,当属人杰。
有人说,胡适的最大影响力不是学术和文学,而是他的思想。他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征,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为争取人民有批评政府的合法权利而奔走呼号,从而成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众望所归的精神领袖。
我深以为然。
那个李敖狂放不羁一生,据说有人统计他一生先后骂了三千多人,但备加推崇的只有胡适。
毛泽东对胡适也有评价:“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这是胡适对当年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如是说。
这一百多年前的话语,今日读来,仍是振聋发聩的呐喊。
读过毕淑敏的《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呐喊是必需的,就算这一辈子无人听见,回声也将激荡久远。”
愿它唤起的不只是苍黄而灰暗的某些记忆和人生中那些命途多蹇的绝望,也有心底静水深流、悲欣交集的超迈与感戴。
胡适曾说,“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诗,题目是《梦》,说:‘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定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不要丢掉这梦,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戏,也要好好去唱。”
真心的希望胡适先生的这些话语,能够在今天仍然激励人心而回荡不息。
以此,在这料峭轻寒的春日里,与万千平凡但不平庸的你我共勉。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