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我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散文)
央视直播画面,神舟飞船发射场传来指令,“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逃逸塔分离,一二级分离!”,“北京,渭南报告”,“渭南请讲”,“渭南发现目标,控制指令发出”,“北京明白”。这里的渭南,就是指渭南航天测控站,听着这熟悉的名字,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
渭南航天测控站位于渭南市东南方向,丰原镇北雷村的辖区内。一进大门金色的“渭南航天测控站”就映入眼帘,门口站岗的战士身姿挺立,威武庄严,进到门里,高大的法国梧桐是道路的情人,时刻不忘给道路遮阳;宿舍楼下是柳树的天地,一到春天,柳芽翠生生地挂在枝丫上,随风飘荡。小花园里,松树苍翠欲滴,秋收时节,石榴树叶子拥促着,红黄的花蕊,金灿灿的果子让人垂涎!
几栋宿舍楼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三层小楼,外立面是金黄色的小石子彻的,红色的门窗,显得喜庆而温馨。室内条件虽有些许简陋,但毕竟是刚毕业的我们的避风港,回到宿舍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整洁的床铺,整齐的书架,泛黄的书桌,一杯茗茶一本书,让人忘却了一天工作的辛苦,放飞思绪,在书卷里傲游;夜深了,煮一碗红烧肉味的方便面,加个鸡蛋,放点醋,在交通不很便利的渭南塬头是极佳的美味!
机房旁边巨大的天线像硕大无比的白色气球,把测控人的辛勤付出托起,和遥远的卫星、飞船紧紧相连,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保驾护航,为航天强国的梦想助力。
在院子北侧,是一排整齐的矮院子,墙只有齐腰高,门口是铁栅栏,最里面是石棉瓦搭的棚子,对了,这里是各个队组的后花园,猪圈。肥头大耳的猪队员一听见有人过来,就笑眯眯地等你喂食呢!按照原来的保障,每个小队都养了几头猪,等到足够大的时候,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红烧肉和饺子馅。
在院子正东的位置,有数排红砖垒砌的三层单元房,每套面积不大,都是两房一厅,还有小巧的厨房,窗明几净的房间摆设了简单的家具,这里是临时来站里的家属居住的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团聚的干部和家属营造了浓厚的家的氛围,有家的地方就是最能留住人的地方。
在这几栋楼的东边是一个小型的足球场,草地是野草修剪而成,球门是巨大的钢管焊接而成,经过修剪的草坪平坦坦的,没有划出明确的中线,边线,却一点不妨碍我们进行比赛。这里是年轻人的乐园,每天下午下班后,这里是全站最热闹的地方,呼喊声,奔跑声,还有小朋友的尖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尽情宣泄青春的荷尔蒙!
在机房的西南角,有两三亩地的菜园,豆角,茄子,西红柿,品种繁多,不同时节,花样各有特色,需要自己做饭的干部都可以自己采摘,丰收的感觉就在手中的篮子里。菜园不上化肥,纯天然种植,这算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
出了大门,靠左手是北雷村村民的果园,苹果是当地的特产,红富士苹果脆甜汁多,是最好的水果。在苹果即将成熟之际,村民就在果园的简易房间住宿,防止有人毁坏苹果。站里的干部都很自觉,想吃水果,就到地头买几斤,既饱了口福,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营造出和谐的军民关系。
由于到渭南市区的公交车不多,这里的出行多有不便,三轮蹦蹦车虽然危险,但快捷方便,成为这里干部战士出行的最佳交通工具。塬头到市区的道路坡度大,回头弯多,因此被当地村民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十八盘,只有拐够十八个弯,才能下到塬下。听说过去有一个战士坐着蹦蹦车下塬,由于速度太快翻车了,战士被摔到车外,胸口以下神经受伤,完全没了感觉,变成了植物人,后来被送进了荣军医院,这是我听到的最让人悲伤的故事。
有一年下大雪,道路基本瘫痪,车辆无法通行,可我们几周都没有下塬了,好不容易请假被批准,这点困难能让我们屈服吗?我们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就顺着道路旁边的沟壑,一路小跑,一路滑雪,谁也没有想到,仅仅用了十几分钟就滑到了塬下。这次滑雪经历实在美好,令人难忘!后来,就在测控站旁边,有人投资建了一个露天滑雪场,这与我们当年一滑而下是不是不谋而和呢?
渭南航天测控站,最初由17孔窑洞发展而成,数千干部战士不辞辛苦,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把一块贫瘠的土塬,逐渐建成了绿树成荫、设备齐全的现代航天测控站,除了偏僻的位置无法改变,啥困难我们测控人都能克服。我在那里的八个春秋,参加了几项重要的测控工作,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全程参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三颗试验卫星测控工作。如今北斗导航卫星网络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出行,想到其中就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现在,十七孔窑洞还在,它们见证了渭南航天测控站的发展壮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代代测控人辛勤付出,一次次完成了航天测控任务,把卫星、飞船送入广袤无垠的太空,编织出了我们航天人的梦想。我们这些曾经的热血青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为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鉴于渭南航天测控站几十年来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被中央军委在2010年授予集体一等功表彰。
时间如流水,还没有来得及停歇,20年已经过去了。当我离开渭南航天测控站,也经常梦见自己参与任务的点点滴滴,很多次都从梦中醒来。原来,在我记忆深处始终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念想。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测控老兵能再次荣耀地坐在测控台上,参加一次实战测控任务:让我们的孩子看看自己的父母依旧是飒爽英姿。
如今白发已悄然爬上了头顶,但我们的心依然年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依旧是铮铮铁骨的航天测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