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风入寒松声自古(散文) ——记史传系列作家常万生
常万生是原沈阳军区大连陆军学院的一位教授,也是大连军旅作家群中的一个,也是我为大连军旅作家作传的传主之一。
“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刘威《欧阳示新诗因贻四韵》中,诗人称赞欧阳的诗象风吹入寒松一样,风格古朴,像水流入大海一样,意蕴深厚。我把这两句诗写在这里,是为了表示我对常万生其文学作品的古朴和深厚。
我给常万生写的这篇报告文学,共有11个小题目,即“―张厚重的名片”“明月当空听讲古”“张笑天的得意学生”“历史系的高材生”“排级战士的生活”“抗震救灾与抗震战歌”“一堂语文课与一篇历史小说”“一篇历史小说与一批长篇著作”“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全军优秀教员”“固守自己的天地”,看了这些小题目,就基本上清楚了常万生的基本经历。
我和常万生相识多年了,可每次见面我总是向他索取一张名片,因他的名片与众不同,有可读性,且经常增加新的内容。不妨将他的一张名片翻印在这里:
正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会会员、
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大连陆军学院教授;
背面:主要著作《贞观天子》《东南英杰王金发》《女皇武则天》《治世沧桑》《赵武灵王》《国防史鉴》陆战的故事》《西楚霸王》《美人赵飞燕》《油城铁军》《狄公奇决62案》《中国古代弑主逼宫权谋百计》《口蜜腹剑李林甫》《断头肥鼠李斯》。这是常万生在不到10年间内,在圆满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出版的14部著作。我拿到这张名片的时间是1997年5月,那以后的著作我没有统计。
当我再三阅读这张小小的名片之后,面对朴实稳重深沉博学的常万生时,便如同面对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山,一条波涛滚滚的江河,一片广袤苍茫的原野。说来,常万生仍然算不得文学战线上的“正规军”,只能算是一个“游击队员”,但是,不论在当时沈阳军区的作家群中,在整个辽宁省的作家群中,乃至全军全国的作家队伍中,有14部长篇著作,总量达400多万字的作家也不能说是个小作家了。更何况是在历史文学领域里,常万生的创作成就用“辉煌”二字来形容,应该说是不过分的。
1998年6月,由辽宁省作家协会、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大连市文联、作协,共同在常万生就职的大连陆军学院召开了有刘兆林、胡世宗、王晓峰等作家,以及常万生大学老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吴楓等20余人参加的《常万生史传系列》作品研讨会,本人应邀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风入寒松声自古——记史传系列作家常万生》的书面发言。
那之后的2000年前后,我将自己藏书中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包括《史记》《汉书》至《清史稿》的二十四史等几百本我觉得自己用不上的书籍,赠送给了常万生,我觉得他是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我把那些书给他,会发挥那些书更好的效益。常万生那天带一台军用吉普车去我家拉书,在感谢我的同时,当即给我几百元钱,说是补偿一下。我表示,钱就不收了,有新作记得赠我阅读就可以了。
常万生退休后,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助编辑辽宁省的文学刊物《鸭绿江》增刊,还跟我约过稿,我给他发去一篇国外纪行散文《巴黎的母亲河》,他给编发了。
常万生比我年长,是为兄。与他接触,使我学习到很多,尤其是他刻苦读书,专心致志地从事历史人物传记写作的钻研精神。要知道,历史题材的创作是比从事现代文学写作困难得多的事情,尤其是唐宋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何其遥远,那时候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环境、语言方式、社会交往等等,我们今天的人要去了解去体会去描写,困难该有多么的大,而常万生却知难而进,且乐此不疲,终于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当我问起他为什么那么钟情于历史传记题材,他说:“我是学历史的,也喜欢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但这不是所有学历史的人都能办得到的。
结识高人,结识有修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的人,从来都不是白白结识的,而是一定会有收获的。近朱者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