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二月二、龙抬头,舞龙灯,赛龙舟,风调雨顺好兆头”这首歌谣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那铿锵的锣鼓声,观众的喝彩声,响彻云霄。
精湛的舞龙表演,把一条条龙灯舞得活龙活现,时而翻江倒海,时而腾云在天。那舞龙人,舞出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状元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春耕春播的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他们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等到农历二月初二黄昏时,角宿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龙是中国人信仰生活于海中的神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乃生发之象。
苍龙七宿的出没位置与降雨相互对应,随着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升高,降雨也就越多。当苍龙七宿完全升起之时,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正因为苍龙七宿的位置与降雨相互对应。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星象。
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早在元朝时期,阴历“二月二”就被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有放风筝、舞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中国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事物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在我国北方地区,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要“打灰囤”。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进行烧香祭拜,祈求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龙抬头,它不仅包含着中国的龙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还寓意着中国国泰民安,昌盛和谐。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