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暖】天宝山·圆通寺(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暖】天宝山·圆通寺(散文)


作者:峙榛起航 举人,456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32发表时间:2023-02-23 17:18:59


   天宝山位于播州区西部。它不但是平正境内的第一高峰,而且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山。
   极目远眺,天宝山巍峨雄壮、气势磅礴的身躯,宛若一条青色巨龙伏在茫茫的群山之中。登上山顶,敞开怀抱,屏住呼吸,听柔和的清风吹过整座山峦,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自然。当一缕阳光不偏不倚降临在周遭的那一刻,似乎眼前的景致,被装点成一件五彩缤纷的嫁纱,而天宝山便是那位无可替代、值得生生世世守护的美丽新娘。
   爱人的家乡,亦在平正境内的某个角落,由于逢年过节都得从天宝山脚下路过,冥冥之中,与这座山峰多了几分亲昵的同时,与它的距离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触摸。当久违的温暖如涓涓溪流汇入每一根神经,我像及一粒毫不起眼的尘埃,游走在大山里的每一寸土地,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能够使人忘却所有的烦恼。
   此时此刻,我更期望一种错觉上的真实感悟,惬意地处在群山之中,不失时机地飘来一阵以看得见百米内事物,久久不曾散开,不浓不淡的雾气。而我,则怀揣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中,打量着天宝山这位欲说还羞的可人儿,感受“云深不知处”的意蕴。
   相传,天宝山是仡佬族大头人潜祖赐予族众“吉、祥、瑞”三宝的地方。因此,解读它的过往,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循着这个思绪找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此间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画面。勤劳质朴、勇敢善良、一心为仡佬族人谋幸福的大头人潜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在生命的某一天,终于找到了属于仡佬族人的一块风水宝地,而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不是一句简单话语能够言明的。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饥寒交迫、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长征。次年,红军长征经过平正境内的天宝山,刘伯承参谋长将山上一个向阳的地方,设为部队的临时指挥所。由于这段故事的真实存在,一段红色佳话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于天宝山而言,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它的山顶,有一个类似陨石的天坑。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天坑的深度和范围因地壳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某一天,仡佬族人发现了它以后,天坑被当作祭祀祖先之地来使用,这便是祭天坑的由来。
   和四周的景致相比,祭天坑就显得那么的单调,那么的微不足道。毕竟,只是一个仡佬族人用来祭祀的地方,它就像一位步入晚年、脸上写满孤独的老人,为争得一口清新的空气,拼尽全力做好最后一搏的准备。可它终究有一天会死去,甚至成为埋藏在历史长河里的一个休止符。虽然这个符号不会掀起什么滔天巨浪,但它的余威,仍让人胆战心惊。
   古人的目光,是睿智、多彩的。或许,正是意识到了祭天坑,终有一日,将消失在时空的隧道里。经过反复思量后,这位处在风烛残年的老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个春天。在他下方不足百米的一个山坳上,有一座呈莲花般形状、名为圆通寺的庙宇立在那里。他们两小无猜,就这样彼此对视着,神色里透着几分柔情和懵懂,似乎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但,这仅仅只是推测而已,不足为据。因此,一种与生俱来的声音,驱使着我对天宝山上,这个平正境内唯一的佛教圣地,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
   圆通寺,始建于唐朝,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洗涤和沉淀后,在一阵急切的等待声中,终于迎来了新的征程。一八八四年(即清德宗光绪十年),重新修建完毕的庙宇,以全新姿态包容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人。
   我所知道的确切位置,是平正仡佬族乡高速收费站附近五百米处,有一个路牌标示的水泥路斜坡入口。由这个斜坡进入,需徒步或驱车沿着路途自下而上、蜿蜒盘旋约两里的距离,便可看见山腰上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历尽沧桑、年代久远的庙宇。
   听老一辈的人讲,以往,想要登上天宝山的那座圆通寺,只能沿着陡峭的山路,穿梭于山林之间,方可到达。虽是一条路途,但费时费力,安全系数也得不到保障。所以,这个现状,必须打破。直到那条充满爱心的水泥路,在一阵极其热烈的祈盼声和欢呼声中,在一阵富有节律的锣鼓声与鞭炮声中,成为连接山下山上精神寄托一座不容忽视的桥梁时,所有的难题都在一瞬间迎刃而解。大伙儿似乎憋足了一口气,只为一睹圆通寺那一成不变的往日容颜。
   早先的圆通寺,它的前半部分和右侧一小部的路途全是大小不一的菜地。如果运气不佳赶上下雨天,遍地能够看见脏乱的泥土脚印,将原本看上去干净整洁的各个大殿弄得泥泞不堪。加上,四周有些吆喝这吆喝那的商贩,使得千年古刹原本最最清净的佛门之地,仅有的一点庄严荡然无存。
   兴许是当地政府意识到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一番紧张有序的改造后,整座圆通寺的地面全被清一色的水泥地所取代。亦是在同年,政府下达了禁令,不准圆通寺周围存在任何以经营为目的的种种交易活动。有了这柄上级赋予的尚方宝剑后,昔日的清净像一缕缕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又重新回到了众人的宽阔胸怀。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觉得圆通寺里一定住着某位能够庇佑百姓的神明。否则,也不会有人秉承内心的那份执念,为自己、为家人、为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好日子,长年累月,风雨无阻,都要来到这样一个山高林密的地方,烧香拜佛,许愿祈福。这也从另一层面,印证了诗人刘禹锡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众生渡尽方成正果,地狱不空我不成佛。这是佛门弟子传统的佛教信仰目标。我猜想,正是圆通寺的佛门弟子,永葆初心,以度化众生为信条,才有了庙宇今日之辉煌。是他们从最初的许下诺言,到种种的坚持不懈,再到如今的代代相传,其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只有试图走进内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今年正月初七,驱车抵达天宝山脚下,依然选择徒步前往庙宇的我,听寺里的一位师傅讲,圆通寺从今以后,划归贵阳黔灵山寺庙协会统一管辖。并且,在政策也有很大改动,以往寺庙里允许女弟子带发修行,也就是俗称居士的这类人群,现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裁剪,即偌大的寺庙只有一个方丈名额。
   另外,圆通寺还迎来了一次大的比拼,结果是我们这些门外汉无法预测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世间万物一直遵循的永恒定律。圆通寺乃是佛门弟子清修之地,比拼的胜者显而易见,原先庙宇里一些归属道教的神明塑像,自此淡出了众人的视线。也是这次大的比拼,寺庙里神明塑像从最初的百来座锐减至一半,这个实质性的落差,于烧香拜佛的香客来说,内心的伤痕是需要用时间来慢慢疗养的。
   有句名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我看来,寺庙神明塑像的锐减,也与它息息相关。首先,锐减以后显现出来的好处更加透明化,凡是进入寺庙求神拜佛的香客,不再花费太大的精力去各个大殿行诸多的跪拜之礼,更不会担心,因记不住那些塑像的名字而自寻烦恼。其次,腾出来的空间,经过一番重新排列和摆放,使得其间间隙有了明显的改善,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能一睹每一尊佛像的全貌。最后,由于各大殿光线充足,只要认真体会这种莫名产生的错觉,便能惊奇地发现一尊尊佛光普照、栩栩如生的塑像,好似一个个真实存在、万人敬仰、有血有肉的神明。他们立在那里,始终保持着善意的微笑,无论春夏秋冬。
   说来惭愧。圆通寺里的诸多佛像,有些印象的是,立在正殿的观世音菩萨,右上方偏殿的药王菩萨,左上方偏殿的玉皇大帝、文殊菩萨、财神菩萨,左侧偏殿则是如来佛祖。
   无独有偶。下意识里,我记忆里的这几尊佛像,他们所处的位置,居然与寺庙设定的烧香路线不谋而合。寺庙规定,每人手持十二炷香,于正殿和三个偏殿的香炉前,行完礼后,各个香炉里只需插上三柱。若是许愿祈福,必须等到一同前往或同一时段进入殿里的香客组成一队,由方丈或指定的某位师傅敲响木鱼,方可虔诚地、有序地向诸多佛像行跪拜之礼。在跪拜的过程当中,香客只需在心底虔诚的默念自己许下的愿、祈下的福即可。
   其实,我是很想择个时间,最好在观音菩萨生日那天到来。因为,那天圆通寺里必是人山人海,他们来到这里,无外乎有三种可能。第一,为观音菩萨的庆生而来。第二,为了能够吃到庙宇里,提前备下的、原滋原味的糯米糍粑。当然,这是需要用钱买的,即使如此,大家仍不亦乐乎。第三,吃下一碗斋饭,传闻,那斋饭能够祛除邪祟,给人带来好运。
   每一次的相聚,是离别后的前奏曲调。伴随着木鱼的起起落落,跪拜之礼已渐渐步入尾声。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此刻内心的情感。有一点毋庸置疑,圆通寺的过去已定格在昨日画师充满诗意的优美长卷里,而我与圆通寺的不期而遇已定格在昨日记忆深处的灵魂里。同样是昨天,我的期望不会太高,若是哪位大师愿意留下点睛之笔,那所谓的他或她,一定能够成为圆通寺最最亲密的朋友,亦能成为我最最亲密的伙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允许我代表勤劳质朴的仡佬族人,用最热情的语言和拥抱,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希望你们静下心来,感受天宝山每一次意味深长的心跳和脉搏,贴近天宝山每一缕阳光照耀下的树木和花草,想象天宝山每一阵温婉柔和的山风和鸟语,聆听圆通寺每一道敲下木鱼的深沉和厚重,赞叹圆通寺每一缕佛光普照下的祥和与安宁,体会圆通寺每一次风雨过后的坚韧和刚强。
   倘若醉了,就在那郁郁葱葱的天宝山脚下,择一块清静之地,置上一间小屋,种上一亩田园,栽下几株花草,凿一口打水的深井,携爱人看天上云卷云舒,斗转星移。累了,不如枕一弯皎白月色,听丝丝梵音涤荡灵魂,就着山外的鸟语花香,让满园春色留驻人间……

共 38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遵义市播州区西部的天宝山,对于作者是熟悉的,是喜欢的。但对于一些读者,它有吸引力缘于作者生动的文字和细心的观察。作者把天宝山的地理和历史都融入到文中,一切是那么地自然和恰到好处。游记对于一些作者是非常不容易写得出生动之处的,但作者是用心了的。有思想上的感悟,也有历史的沧桑融入艺术的境界。总而言之,我从没有去过,但似乎已经经历了一个快乐和收获的享受。庙宇,有段过程,也被当地政府的禁令不许多有任何以经营为目的的种种交易活动。是为了保护历史,保护那一份净土和原始。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天宝山一起老去,这也符合一些人的共鸣,以如何的方式老去,在喜爱的地方中顺其自然的老去,不妨引以为思,感悟人生里的自然规律。作者的文章,散与聚是那么地契合,有独到的匠心,令人欣赏。感谢赐稿宁静,问好春安。【编辑:开心的秋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3-02-23 17:20:11
  一起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天宝山的历史文化。
回复1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3-02-23 17:40:27
  老师您好,少了几个字,开篇加上播州区西部,谢谢!
回复1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3-03-01 22:38:47
  感谢老师无私奉献,祝佳作连连!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3-02-23 20:03:25
  天宝山上一个庙宇——圆通寺,香客众多,普度众生。将来若是能一去遵义市一定去圆通寺拜拜。祝好。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3-03-01 22:39:31
  呵呵,欢迎欢迎,天宝山很美哟!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3-02-23 20:05:36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3-02-23 20:27:33
  一篇游记性散文,以生动的文笔给读者呈现一个大山的伟岸。拜读,学习,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4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3-03-01 22:40:15
  感谢老师来访,祝佳作连连,精品连连,绝品连连!
5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3-02-23 20:58:21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无论是山还是庙,都有它的故事。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5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3-03-01 22:41:18
  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呵呵呵……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