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吃一顿九江东坡肉(散文)

精品 【东篱】吃一顿九江东坡肉(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8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2发表时间:2023-02-24 05:40:18
摘要:有些美食,不必天天吃,只一顿,就难忘其美。九江的东坡肉,记了大半辈子,到底是由嘴上味道走上了笔尖。


   吃了一顿九江的东坡肉,就敢谈肉味?
   给自己许多理由,才有的胆量。宋高宗吃了一次杭帮菜“宋嫂鱼羹”,就认定为天下第一羹。《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吃一顿叫花鸡,就连呼“极妙极妙”,称“天下第一鸡”。我也学着谈东坡肉吧。
   其实,还是汪曾祺说得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怎能忘记九江朋友卢先生的一顿东坡肉,于是,隔二十几年我也要记下那次口味。
   九江美食街多,多得像威尼斯的刚朵拉(小船),走着走着就有饭店。卢先生挑了“梅绽坡”美食街,说这里的“坡”字好,做的东坡肉也好,只因一个“坡”字。梅绽坡就在庐山脚下,庐山古称“匡庐”,我道,就像卢先生请我吃饭,要有匡庐陪着。卢先生道,此“卢”非彼“庐”,我们还是找一间饭庄体验一下“初‘入’茅庐”的滋味吧。他在说文解字。这饭还未开局,口味早有了。这段吃东坡肉的前奏,居然成了我们俩的典故。
   酱色的瓷盘子,就像被肉的油腻给上色了一般,那些油腻仿佛是未被刷子摊开,不匀,挂壁。九块被刀切得相当工整的东坡肉就像一道棋盘,放进了瓷盘。又让我想起了“九宫格”,不过,这是美食“魔方”。美食,在我的眼里,也是用来看,迟迟舍不得下箸了。
   周围的四个菜,似乎很知趣,不言不语的,拱围着东坡肉,就像名角在舞台上,总有配角,当然配角演得好,也可以得奖,我的兴趣被东坡肉全弄了去,肉香入鼻,肉色如琥珀,一丝不苟如棋盘。这番情调,哪里是一道菜,简直就是艺术品,那时没有手机摄影,只能记在脑海,想了就搬出来回味。
  
   二
   不舍得动筷子,那就欣赏吧。卢先生是个性子最柔的人,凡事不急,居然放下筷子和我谈起东坡来。
   就像一位名师,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日九江游,把东坡在九江的行迹搬到了饭桌上。
   想起“浔阳楼”的题匾。据说那题字,原本有个“酒”字,只是酒醉的东坡一把抓揉破损了那个字,如今这楼只能是看匡庐风光揽长江入怀的观景名楼了。朋友点了“东坡酒”,道,字迹抹掉了,东坡酒不能少。什么都打上了“东坡”的印记,仿佛一游匡庐就是为东坡而来。
   游览那座石钟山,首先想起的是刘禹锡的“山不在高”的论断,我接续一句,“有东坡则名”。他的《石钟山记》,遂成我们下酒的一道菜。好奇的东坡,给风景留下千古名篇的同时,也给九江留下一道最有味道的东坡肉。
   一道东坡肉,不能白吃,我调动了肚里的那点美食知识,想参透这道名吃的“庐山真面目”。东坡肉原本是杭帮名肴,属江浙的骄傲,是说东坡任职杭州,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制犒劳修湖的民工,结果令东坡食之大快朵颐,干脆命名“东坡肉”。一个乌龙,成全了名肴。哦,就像福建安溪的乌龙茶,成就了一个极品茶种。世上风味万千,只是我们安于现状而未得吧?和“东坡”两个字联系起来的东西甚多,曾是乌龙,如今却是文化的经典。文化是讲流脉的,但这不是文化的唯一形态,创造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不老动能,欣赏和传承,也一直是我们尊重文化的美德。
   到底是遇到卢先生,我对东坡肉的辗转史有了了解。我笑道,该不是高鹗续红楼吧?不,不,东坡肉的版本很多,九江东坡肉算不上正宗,却也有一段精彩故事,是对东坡肉的精彩传承。肉香诱人,肉香也可以超越时空。汪曾祺看着从深井里捞出的西瓜,一刀下去,感觉“连眼睛都是凉的”(《人间草木》),我的眼睛此时是香的。不过,我更在乎那段“九江版”的东坡肉传说。
   当年苏轼临建昌(今永修县)访友李公择。途中遇见一农夫之子中暑,性命不保。略通医术的苏轼搭手相救,使其转危为安。农夫感激救子之恩,留东坡吃饭。从市集上割了两斤猪肉,以一束稻草捆绑提回家。问苏东坡,这肉是烧是炖呢?东坡正在构思吟诗,脱口而出:“荷上……珍珠……透馨香。”口音差异,农夫误听为“和草整煮透心香”,遂将肉连稻草下锅焖煮。肉熟后,苏轼笑道:“晨曦舒彩,绚烂天半,水上荷香,朝露如珠,故赋诗‘荷上珍珠透馨香’,主人是误听了。”据说,有人据此,就做了一道荷叶东坡肉,称之为“荷上珍珠”。东坡,为中国美食留下多少财富和传奇啊!未食,不过听着名字,唇上便有了荷与肉的香。令人惊喜的是,焖煮出来的肉,酥糯可口,汁浓味醇,肥而不腻,酥而不脆,加上稻草蕴藏着的稻田清香,一番风味,一言难尽。是肉遇到稻草而生香,还是稻草遇见肉而有了摇身一变的传奇?谁也说不清。我突然说,我想抓住这瓷盘里的稻草了。卢先生笑道,这不是最后一根。
   很多名肴,喜欢打上来自宫廷的牌子,加一个“御”字,似乎很高大上。我还是喜欢刻上“东坡”两个字的东西,与人物的才气、传奇在一起,更与人物的高品亮节有关。美食啊,我认为就像树木一样是有根的,这根扎在民间才茁壮。美好的故事就是美食的根,美食入口,故事走心,就留住了味道。
   赣菜也是名菜菜系里的一员,故事成就了这道赣菜的厚味浓香。900多年前,东坡路上一遇,其足迹未被尘烟遮住,救民危难的精神,化作一道菜品,赣人的情怀,感恩之心,入口以记。
  
   三
   人生如棋啊。一枚棋子和哪一枚相遇,谁知道。就像我遇见卢先生,是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和他有了深度的交流,一顿东坡肉也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况味。东坡肉被稻草打包,仿若棋谱上的楚河汉界;每一块东坡肉,又都极像围棋上的“天元”。原来在九江,东坡肉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棋盘肉”。人生如棋,落子便有“棋局”,每一粒棋子,都会迈出精彩的步骤,我遇卢先生,我尝东坡肉,并非偶然。
   尤喜东坡肉那道琥珀色,那是被蒸煮工艺雕塑出来的唯美色彩。据说,琥珀色从来都不是熏染而成,更不可能以颜料勾兑,是时光沉淀下来的色泽。哦,东坡肉是在蒸煮时光里,徐徐成色的。我只能这样解释。琥珀色,闪动着灵润的光,光在一瞬间凝固了。肉的白,肉的红,分明有致,就像一群飞虫走进琥珀的凝固过程,永远地定格在一瞬,不允许改动。东坡肉的美感,让我心生联想。那些活出风范的老者,他们的颜色就是琥珀色,不必美白,不必涂脂抹粉,他们在风烛残年里,滋养的老斑,磨损的牙齿,佝偻的身躯,都成了一尊雕塑的零件,这是一种勇毅。时光的蒸煮,要比那口铁锅的温度更有味道。瓷盘里的东坡肉,是一种雕塑,不是肉感,而是骨骼的塑形。作家雪小禅说,美是什么样?是心被“凝固成琥珀的样子”。半透明,看得不甚清晰,却留着美好的想象空间。我在想,东坡肉瘦肉入口是怎样,肥肉遇唇又怎样,美食的诱惑力,在一眼看上去时就无法停止想象和欲望。
   写着写着,就是不说滋味,我自己先馋了。那根沾着残香的稻草,我不能放过,在舌尖上一捋,留下馨香再走吧。肥肉已经去脂,不腻,绵软爽滑,那时还敢大口嚼香,饭后觉得满身肉香,回宾馆房间一洗,有点不舍。肉皮劲道,酥香芳齿。瘦肉弹性不减,香味精致,是一种“瘦香”,能留住回味的,就是东坡肉的瘦肉,就像高度的白酒,纯粹而醇厚。吃东坡肉,我不喜欢拆解用了什么佐料,哪些食材,共同孕育着东坡肉的口感,怎么可以像分析语法那样,把一个句子分出什么成分呢。
   由衷地钦佩江西的那句广告词:风景这边独好。就凭九江东坡肉,也可以为“独好”做个贴切有力的注脚了。
  
   四
   中国古代的诗人,李白活在酒香里,而还活在烟火气里的不多,苏轼当推为一个特别的例子。“煮芹烧笋饷春耕”,于是有了“东坡笋”;“手红冰碗藕”,于是有了“东坡藕”;“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有“东坡鳜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知有没有一个品种叫“东坡荔枝”。不过流传最盛的还是“东坡肉”。黄州东坡肉、眉州东坡一品肉、竹筒东坡肉、清汤东坡肉、南昌大塘东坡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了。
   挂上“东坡”品牌的美食,不是空壳,几乎都与他的坎坷经历,为政亲民的事迹,以及热爱生活的品质有关。九江派的东坡肉,颇有嚼头。喜欢吃九江的东坡肉,不仅仅是喜欢这个菜品,更重要的是那道菜让我通过故事熟悉了一个亲民爱民的苏东坡。这道菜,简直就是一个可以入口的纪念品。
   那年出差去河北涿鹿,在街头遇到卖奇石的小摊,一眼就看上了摊主称之“肉石”的石头,我说那是“东坡肉”,买下一块。完全是因为吃了九江东坡肉,才起的买心。
   生活里不能没有美食,生活也应该像对待美食那样,无论是酸甜苦辣,都要品出滋味来。一块入口,醇香铭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打包蒸煮成东坡肉那样,看着唯美,品之生津,咽下悦心。
   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我断章取义吧,接着说,我是二十年也不忘东坡肉味。
  
   2023年2月2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4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二十年前,文中的“我”出差九江。九江朋友卢先生请“我”吃饭,挑在“梅绽坡”美食街。说这里的“坡”字好,做的东坡肉也好。席间,说文解字,这饭还没开局,口味早有了。九块被刀切得相当工整的肉装在酱色的瓷盘里,就像一道棋盘,是美食的“魔方”。在“我”眼里是艺术品,舍不得下筷了。卢先生说舍不得下筷就欣赏吧。三日九江游,把东坡在九江的行迹搬到了饭桌。文章过渡自然,巧妙地展现了多处名胜古迹、名人典故、美食来历以及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背后所包含的是对于生活的热爱。文中穿插了传说故事,大大增强了阅读趣味,同时对其丰富思想内涵,意境的升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从东坡肉的色、香、味入笔,读之就觉香气四溢,令人口齿生津不禁垂涎。本文联想相当丰富,由东坡肉的琥珀色联想到活出风范的老者。这些联想是得当的,也是深刻的,具有生活的感悟,给人启迪。本文氛围营造相当成功,字里行间荡漾着温馨的情感和轻松愉悦的氛围,缭绕着浓厚的烟火气息,一字一句都关乎最真实的生活,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读来如坐席间,与其欢谈共饮。文章的语言是平实的,如话家常,但也是精深的,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处,可以说是典雅与通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几乎无一笔空疏,言简义丰。本文结构上没有苦心经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情感自然流露,存在着传统文化精神和不同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2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2-24 16:38:30
  我们这里有一道菜“甏肉米饭”,那甏肉,肥瘦相间,味道浓香。肥肉不腻,瘦肉嫩弹,口感特别的好。可是因为跟东坡不沾边,少了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就少了嚼劲。读老师的文,好像自己也吃了一顿东坡肉,再沾点小酒,想一想东坡的经历,给自己上一堂课,收获甚丰。感谢老师奉献的双重大餐。问老师好!万福!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24 17:35:00
  谢谢月亮老师的留墨。如果怀才小文可以激起你对“甏肉米饭”的兴趣,那真的已经很好了啊,很小文你挖掘这道美食文化,推出大作。生活需要我们去挖掘美,责无旁贷啊。期待着大作。遥握,问候春暖!
1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02-24 16:55:09
  吃饭的时候,看见怀才老师的这篇有关九江东坡肉的散文,不由得馋涎欲滴。九江东坡肉没吃过,可杭州的东坡肉没少吃,每去一趟杭州,都得尝一下东坡肉。九江的东坡肉,可能是杭州那儿传过去的,就如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一样。这是我的个见,不一定对。不过,老师能把九江的东坡肉,写得如此精细,真不简单,拜读学习好文!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24 17:37:34
  谢谢小溪老师留墨。的确东坡肉的第一版本在杭州,他是吃了酒肉合煮以后大赞而有的。九江的东坡肉也有自己的版本,看来,东坡走一路传一路美食啊。谢谢小溪老师的留墨,遥握,问候春祺。
1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02-24 16:59:14
  其实,我以为,东坡肉,只不过是一道以名人名字命名的菜肴,味道跟红烧肉差不多。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24 17:38:39
  那是,每个人的口感不同罢了。怀才只是以自己的感觉来写,好在是自娱自乐。见笑了。
14 楼        文友:瘦马        2023-02-24 19:10:34
  东坡肉不一定每人都吃过,但凡有一点“吃货”素养,肯定知道这道美食。现如今,美食多得琳琅满目,比东坡肉更精美食物比比皆是。但真正的名牌它的骨子都透着一份自信,时间可以黯淡它光彩,却无法抹去它的存在。餐桌虽无它,灵魂却相随。只要有人言,它便活回来。东坡肉它在中华食谱上,甚至文化史都有它的影子。一道菜,在怀才老师是文学,是历史,更是情怀。这哪是说饮食,更是文学和历史的科普。胸中若无五车书,笔下哪能话春秋。写得太棒了!大赞!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24 19:38:28
  瘦马老师的感慨和留墨,让我为之一振,的确,作为美食,可能每个人的口味口感是不一样的,列为美食,恐怕标准不一,一份食物,能够频出滋味,获取口感之外的东西是我所注目的。也许,这是美食内容是否沉厚的关键。小文记录了20几年前的一顿饭。温暖一下自己,取乐而已。期待瘦马的佳作。遥握,问候春暖。
15 楼        文友:刘春        2023-02-25 14:46:13
  吃货的故事,永远是新鲜的。尤其是,那地方风味的记忆,想起来就会流涎水。
老兵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2-25 14:50:22
  谢谢刘春老师的点评。吃货,每个人都想做,那些年月,我们做不起啊。做看几次就难忘,九江版本的东坡肉不是正宗的,但也有味儿,不舍美味,于是记录。谢谢刘春老师投稿东篱,带来那么精彩的小说故事,让我闻所未闻,真新鲜。
共 15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