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六盘山的水(散文)
九月三十日,陪着师傅,带着妻子和她的朋友,驱车前往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华亭西上泾华高速,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泾源县白面镇,下高速西行五、六公里便到达目的地。
我们是早晨六点半出发的,天刚放亮,空气清爽,可一到泾源境内,则大雾蒸腾,五十米开外,迷蒙一片。高速公路上根本不敢提速,开着警示灯,小心翼翼的前行,师傅虽然帮忙盯着前路,但心神时不时地倾注在车外的大雾上。若不是在高速上,他肯定会找地方登高,架起相机,噼啪一番了。可惜待开出迷雾,下得高速,一马平川,便没有了照相的最佳位置,只好作罢。
六盘山坐落在宁夏甘肃交界处,山高路险,曲折促狭,绵延六重盘道方达顶峰,因此得名。早在明清以前,以此为界,以西则以游牧为主,以东则农耕文化繁荣,因此六盘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流经陕、甘、宁3个省(自治区)、28个市县,蜿蜒流长530公里,于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的泾河就发源于此。
外地游客慕六盘山之名而来,第一站必登六盘山,以体悟“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情。其实,六盘山的最吸引人的倒不是山而是水和云。宁夏新十景中第六景便是“六盘烟雨”。
入秋时间,六盘山林草丰茂,水分充沛,早晚温差悬殊,水汽凝结,便成云雾;尤其是早晨,烟雨迷蒙,山体笼纱,薄雾含翠,如诗如画,恍如置身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可惜,尽管我们一路上在云海中徜徉,到园区却风和日丽,所以无缘体验这烟雨迷蒙的诗情画意了
我到六盘山植物园已是第二次,所以,购票后,乘坐园内电瓶车直抵小南川。
小南川与二龙河同属泾河源头,唐代陇西人李朝威的《柳毅传》竟让它们和老龙潭一起旖旎悱恻了起来:苏州书生柳毅,名落孙山,赴泾阳看望同乡。途遇牧羊女,形容憔悴,娥眉颦蹙,心存不忍,几经寻问,方知此女乃太湖洞庭龙君三公主,受泾河小龙迫害,饱受折磨,被逼牧羊,便托他鸿雁传书。几经曲折终于不负所托,洞庭龙君的胞弟钱塘君怒率太湖洞庭水兵和钱塘江水兵西征泾河龙王,生吞泾河小龙,尔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这本是一个大圆满的故事,但地处龙君故乡的人们总觉不美,遂以小龙知自己罪孽深重隐居于此改过自新续貂,终不失一段美好。
入小南川景区,即分陆路与水路,沿水路逆流而上,依次为古树潭、相思水、桦树弯、红桦林、飞流直下、龙女出浴。因山溪地处泾河上游,属泾河源头之一,所以,所属景点的冠名皆与龙女联系起来了。想想也是,在这空灵清澈的地方,一切美好与它结缘都只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更加丰腴那种模糊的意象。山间清流潺潺,飞瀑碾玉,绿荫如盖。慢慢地伴着溪流,行走在干净澄澈的幽谷,呼吸着潮湿但又夹杂着清香的空气,心境也慢慢地平静而又空灵起来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徜徉在河谷之中,耳中时不时地回荡着银珠溅玉盘般的流水声,青苔石上,红叶遍洒,河谷周边,红桦的树皮卷成筒状,树身在阳光的映射下发出金黄色的亮光,与溪流的银色相映成趣,时不时地,有从未见过的鸟儿驻足青苔之上,洒脱地梳理着翅膀。静谧,一种喧嚣之中的静谧,动态的,让人不忍打破的画面。游人只是强行楔入在这安静、祥和、古老的画面中的多余。或者即使不是多余,也定然会被周围的环境同化,变成其中的一块石、一滴水。
师傅和我忙不叠地架起相机,抓拍这飞瀑流泉,妻子和朋友则流连在水岸林间。往往,一处景地,换着角度取景,反复拍照,但总抓不住它的神韵,像我这种初学者,做一个照本宣科的记录者倒还称职,但要用光线描摹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溪流的情绪那就勉为其难了。明明,我们能感受到溪水的如泣如诉的悲悯、肆无忌惮的喧嚣、澄澈明净的空灵,但按下快门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要将这些全部收在照片之中是不可能了,那种独出于小南川的魂灵是不可能出借给任何人的。
我尽力地在按下快门的时候体味着我自以为的那种情绪,用不同的形态来展示它不同的灵动的而又跳跃的意境,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才能体会到摄像师的好处了,他会以动态的、移动的画面来刻画出情绪的跳跃,引导视觉的感受,再加上声音的烘托,描摹出一幅活色生香的艳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遂绝《高山流水》。
水,让多少人在沉浸中深思,在体悟中明智。而真正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便有大智慧了。
逆流而上,至泾水欢歌处,过树形便桥,稍做休息,路遇景区打扫步道的老者,工作很是专注,利用他休息的时候,师傅和他搭讪,他告诉我们,若是早来一周,六盘山连续一周大雨,这里的瀑布会更壮观些,在他看来,只有浩浩汤汤的飞瀑才够高大上,其实,在我看来,这就如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的区别,无所谓好与坏的。我劝他,步道不用打扫的,伴着哗哗的流水声,漫步在铺满红叶的青石道上,别有一番情调,可老者坚持说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我也只好作罢。
三公里的步道整整走了三个多小时,到龙女出浴处已经接近十一点,沿陆路返回,再赴凉殿峡,虽青草依依,溪流淙淙,但不复小南川的那样多姿和妖娆,遂打道回府。
一路上,谈论最多的依然是小南川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