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在这里打开了两扇窗(散文)
我在东营市老年大学这里,打开了两扇窗。一扇窗是“文学之窗”,一扇窗是“闲养之窗”,第二扇窗,我有点不好意思说,老师说那是“文化养老”的窗。60多年的时光,在厚厚的墙壁上凿开两扇窗户,来得迟,可更让我珍惜。不仅仅是透透气,还给我的人生送来亮光。
一
人生百年,叹其苦短。人生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从蹒跚学步、吖吖学语,到学习更多更高级的生活和技能,感悟学习工作与人生的快乐,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究竟有多少次机会可以让自己一次次提升呢?少儿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各具风采。1954年出生的我,要不要再学习,再启程呢?我选择继续。人生百味,此时体会得更深切细腻了。
还是从来老年大学学习说起吧。2021下半年,我从本地一家商企高管(属于退休后连续返聘)岗位退休。退休后,我的打算就是调养身体(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再找点爱好打发时光。听说,东营老年大学办得不错,加上从青年时代起,就想上大学,但一直无缘。于是,2022年3月,经过报名考核,入学东营老年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我报的专业课程有两个,一个是文学创作,一个是八段锦气功。经过一年的学习,感觉有了收获与进步,形象地说来是打开了两扇窗。
二
文学曾经是我的爱好与追求。但囿于工作繁忙,生活的奔波,没有机会拜师学习,也没有多少精力去钻研和练笔。自从这次学习之后,感觉进入一片新天地,打开了一扇窗。
3月2日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来到老年大学中部教学楼201教室,见到了给我们授课的赵明友老师,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他中等的个儿,微胖但结实的身板,圆形的脸庞,梳理着整齐的背头,一副眼镜后面流露着智慧有神和蔼的光,说话不紧不慢,面带笑容。通过他的自我介绍和查阅百度,我得知了赵老师的基本情况,我产生了敬佩他愿意跟他学习的兴趣。他1953年出生在山东省高青县农村。高中毕业,当过6年兵,1978年转业到胜利油田,干过钻井地质工、美术教师、从事过新闻宣传、纪检监察、担任过总公司物资公司的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拿他的话说经历得多,干得杂,但在每个岗位都是尽心尽责做事争一流。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写作。且不说,他的新闻稿件理论文章在《胜利油日报》《中石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获奖无数,在退休前后,就集结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三色玫瑰》、随笔《一路踏歌》《倡廉导正随感录》、散文集《金色蔷薇》、诗歌集《引吭高歌石油人》、长篇纪实小说《生命的张力》等。作为山东省作协会员、石油作协理事,他坚持为人民群众写作,被誉为“一位有良心的实力派作家”。他还兼任东营市东城街道“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东城街道议政代表、市“五老协会”理事、市老年大学文学班教师。榜样,从来都是最有力量的,赵老师的成绩,我不能企及,但他用文学创作的成绩,点亮了我的灯。
我和赵老师相比,论年龄,属于同龄人;论阅历各有千秋,论爱好可谓一样,但论水平论成果,我只能仰望,只能敬佩。我静下心来一想,我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和谁相比,而是为了曾经的爱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不是幸运吗?是的,很幸运。因此,我对他的课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赵老师精心传授写作知识,名家名作欣赏和他自己的优秀作品、创作经验,每堂课都成了我们的美餐,如饥似渴,学而忘食。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在这个年纪,还产生过一种愿望,准备结集,在有生之年,出版一本属于我的散文诗歌集。尽管我也知道,这不是做梦追梦的年纪了,但梦不分人群不分你我,我也想做,做了,才知生活原来可以用梦来装点成色的。
三
文学,是一个装满珍珠翡翠的殿堂,华丽而丰满。我对文学常识、文学体裁,例如诗歌、散文、评论、回忆录、报告文学、小说等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蜻蜓点水,但我不满足,课后总要再加深,再从里面找到一点让我兴奋的东西。理论贵在致用,写作贵在练笔,贵在探索。根据自身情况,我对文学创作主要方向,作出了这样的思考和计划:主要练习写作诗歌、散文兼报告文学。通过练笔,渐渐有了一些感觉。尤其认识到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理解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义和内涵。
冲动,应在少年时。老师说,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重拾少年时的冲动吧。老师的话,令我们兴奋异常,仿佛想在老师的鼓励下,马上走出教室,让老师布置一道作文题,我们同台竞争,争他个第一,拿他个奖励。
虽是老来习诗,但我执着地认为写诗必须真诚。真诚是诗歌的首要意义。我不喜欢虚头巴脑的东西、云山雾罩的东西,也就不喜欢写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懂的诗。我认为诗乃心声,诗应为时代发声,为人民发声。强烈的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作品要追求有狂飙式的气势,热烈奔放的情感,要同与时俱进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相匹配。我觉得,做到这些还不够,有个小小的想法,曾说给老师听。诗歌要像一个婴儿初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奇的,婴儿的眼,寻觅着,发现着,然后呈现给喜欢的人。因为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喜欢着诗歌,于是我就有了这样的感觉。真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可以让一个人回到很远的地方,重新寻找,不断发现。生活啊,最值得热爱,总是可以给我们太多的可能,包括用文学重悟生活的面貌与本真。
用诗歌表现当下时代和生活,尤其是把诗歌的眼睛投向我的家乡,为家乡的崛起与腾飞而歌唱,而呐喊,成为我创作的初衷和动力。我的家乡东营,黄河在这里入海,兵圣孙武在这里诞生,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是一座悠久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是一座有着艰苦奋斗传统和传奇故事的城市,也是有着与时俱进精神和大美未来的城市。毫无疑问,我对这座城市充满爱。诗意地描写她,歌颂她,成为我创作的主旋律。先后写出《习总书记来到咱黄河口》《孤岛槐林》《孤东一棵树》《孤东海堤》《黄河三角洲》等诗歌作品。写完之后,特别就像给自己来一次诗歌回顾展,看着舒服。那些节奏成了展览的节拍,敲击着我的脉搏,自己仿佛是在一处舞台上踏歌而行,铿锵,坚定。妻子说,怎么看你回家走路都带着调门,有着节奏。是的,这是外在的,其实内心也受到了诗歌充满美感的节奏感染了,耳畔响着诗歌一样的节拍韵律啊。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写作主题鲜明之后,作品立意和构思的功夫就很重要了。通过一年以来的创作过程,自己在立意、表达,捕捉诗意的方式以及眼光、角度和对美的感受方面似乎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谨以《孤岛槐林》和《清风湖》两首小诗为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认识或体验。
《孤岛槐林》一诗发表于江山文学网(2023年1月2日)和凤凰城文学(2023年1月13日)。该诗描述这片占地15万亩,作为黄河三角洲一道靓丽风景的孤岛槐林的前世今生,借以讴歌黄河口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精神,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斗志。
构思上,我没有就事说事,而是借用形象和典故突出新颖的意境。
你深爱这一片辽阔的湿地/你用浓烈的馨香浩荡的蓊郁/把孤岛蓬勃成天下游子的心仪……
开头的三行诗句,以拟人化、想象力、全景式、电影蒙太奇等手法,试图把一片广阔浩荡活色生香令人流连忘返的槐林推到眼前。
怎能忘记你曾经的过去/山东的北大荒”/是你出身地的屈辱记忆……
我喜欢诗歌的这种叙述风格,全景的,也是宏大的,这样的表达,会让我的思绪跟着诗歌的步子,走向每一个历史节点和瞬间。
日夜鏖战60天/植下刺槐近万亩/谱出你今日摇篮曲/殷殷的期冀流淌在你躯干/远大的抱负沉淀在你根须/你默默地扎进这片海河交汇的大地……
你的气质里弥漫着大河大海的魂魄/你的年轮里旋转着时代进步的序曲……
我又喜欢以一个小人物见证者的姿态,闯入曾经的场景,于是,我还原了那些精彩的瞬间。
诗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孤岛槐林/作为黄河口人/我由衷的感谢你/感谢你/明媚着我的眼眸/开阔着我的胸襟/甜美着我的味蕾/充盈着我的诗意……
我这样写,既是个人内心对孤岛槐林浓厚的景仰与感谢之情的抒发,也是社会大众对孤岛槐林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认可之情的抒发。同时,还隐喻处在新时代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相信用心血去创作,总有人会触摸到留住血液的血管和脉搏。不试图去强迫别人喝彩,不试图去解释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一切交给真正懂得生活,懂得东营,懂得诗歌的人。
该诗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江山文学网东篱社团资深编辑、诗歌部主编白玄老师,亲手编辑。他在编按中说:“诗歌感情饱满,气韵流畅,气势很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意境优美充满正能量。”
东篱文学社团社长怀才抱器评价说:“一首诗,抓取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吟着美妙的节奏,越往深处,脚步越是铿锵。诗歌不乏热情,不少灵性,回望一段历史,不必读繁冗的史书,拿一首诗可以迅速抵达曾经。”
说实在的,我并无孤芳自赏之意,我只是想给自己一点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形色,不是行色匆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地声起,自悦心扉。也深知自己的诗作在创作和实践上的功夫都不足,作品还在浅层次上徘徊。
一年来,我先后创作出十几篇(首)诗歌散文,被江山文学网、凤凰城文学、山东商报、文学世界等文学网站、公众号及报刊采用发表。写的随笔《幸运遇到你》,在《东营老年大学报》金秋文苑2022年11月份发表。11月份,被吸收为东营市作家协会会员。
对文学一往情深,一发不能收,我终于打开了第一扇窗——文学之窗。
四
打开文学之窗,有了些许收获之外,也打开思想心灵之窗。
如果把这扇窗的内涵,聚焦到一点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文化养老、以文养老、精神养老”。3月2日上文学创作班第一堂课,赵明友老师谈到文学爱好者要充实自我,特别强调“文化养老”的观点,让我一下子动心了,之前空洞地讲养生,可生命里没有丰盈的内涵,总觉得所得是皮毛。
“文化养老”,是当代社会的崭新理念,是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我喜欢做计划,可能是在单位工作的一种习惯吧,夜晚,一张书桌,诞生了我的“文化养老”计划。每日读好书,哪怕拿起一本书遮住眼睛睡觉,也要闻闻书香。博览群书,学好经典,尤其是学习古典文学,让自己的文章充满底蕴。近一两年内力争出一本习作集。书名不能仓促定下,要酝酿,力求诗意满满。那些琐碎的项目,让我也有了弯腰捡起的感觉,赵老师看了之后,说我是一个务实者,也是一个沧海拾贝的人。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不经意间,像我等年近古稀之人,正走在人生的夕阳阶段。我想,在夕阳的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自己的体魄和心态。我很喜欢活到103岁的杨绛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很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佳句;我更信服朱光潜先生的“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的警语妙言。是的,我想把最后的世界,放到眼前,好好装扮好,满眼璀璨,满心欢喜。
2023年春天来了,田野吹绿了,布谷鸟叫了,即将进入播种时节。我,也许个愿,立个志,在新的一年里,勤奋耕耘,快乐生活!力争有更多的收获,来回报美好的时代:回报所有的师友,回报所有的遇见!
记得一句话。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门,却为你开启了另一扇窗。上帝啊,你也太吝啬了,怎么就不肯同时把两扇窗都打开,那样才敞亮啊。上帝无语。哦,原来,打开两扇窗是靠自己,靠自己找到有阳光的地方,我找到了,两扇窗同时打开了,春风骀荡,我不会把窗户关闭。
还有,我的两扇窗是彼此通气的,文化养老,老有所为。文化落脚文学,文学展翅。风从西窗入,拂面经心,再从东窗过。莫等闲,识得东风面,临窗抒怀,春风结集。
2023年3月2日创作于东营
祝愿老兄体健文丰!生活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