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长篇小说《刀走偏锋》读后(随笔)
一
蔚小建先生的获奖小说《刀走偏锋》,以其精准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铺排、环环相扣的悬念架构、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以及精细的史料展示,将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印尼万隆会议前后,那段尘封已久,且很少见诸于笔端的历史事件,严丝合缝地拓展在读者面前。如一幅构图严谨、行锋细腻的历史长卷,读来使人赏心悦目;更如一部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均引人入胜、且不失其真实性的纪实风格故事影片,使人阅后不仅如茅塞顿开般全方位感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有着欣赏优美文学或艺术作品之后充盈的愉悦感。
根据史料显示:小说《刀走偏锋》所展现的时代背景,是建国初期的1955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准备应邀率团参加印尼万隆会议。缅甸总理吴努,邀请周恩来先赴缅甸首都仰光参加一个小型非正式会晤,以能事先研究一下出席印尼万隆会议的相关问题。
于是,代表团分兵两路:一路由周恩来率领,先赴缅甸,两天后,再由仰光直接飞往印尼首都雅加达;另一路人马则按照原计划,于周恩来出发飞赴缅甸的当天,先行一步出发打前站,并在香港启德机场,乘坐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直飞雅加达。
一切安排停当并准备出发前,却突然获悉:国民党特务机关正在策划趁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之机,谋害周恩来及其随行人员,相关行动代号为“1”。周恩来火速指示相关部门,提前做好了防范准备。
4月11日,当周恩来率领的人马抵达昆明后,在等待缅方飞赴仰光的飞7机时,载有代表团其他随访人员的印航“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先行从香港启德机场准时起飞,直飞印尼。
由于香港机场和印度航空公司管理部门的疏漏,事先没发现飞机上装有炸弹。当“克什米尔公主号”飞临北婆罗洲沙捞越,距离古晋100海里上空时,突然爆炸坠毁。除3名机组人员外,机上的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记者共8人,以及一名波兰记者、一位奥地利记者,并一名越南工作人员全部罹难。
所幸周恩来乘坐的是不同的航班,才得以幸免。
二
长篇小说《刀走偏锋》正是在再现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对相关史料和元素经过悉心归纳与提炼,向读者详实披露了那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谜团,并在构制缜密、如迷宫般的悬念框架之中,用层层剥茧的方式,引导读者最终揭开谜底的过程中,详实描述了那个时代不同地域之间所独具的社会结构、社会层面和历史风貌,以及那个特殊年代所造就出的独特人物,及这些性格迴异的人物在其独特的思维、行为,和语言方式各方所呈现出的文学性、艺术性、真实性及震撼力。尤其是主人公——林川秉公不屈、足智多谋、忠心赤胆、大义凌然等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以及在这些优良品格支撑下所彰显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行为和规范。
不得不说,这对时下里所推崇的“青春偶像”说,有着诱人的文学魅力和视觉魅力。
我不敢断论:《刀走偏锋》是近年来谍战小说的一朵奇葩,但如果说,好的文学作品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艺术作品,同样需要在展示艺术作品本身及其独特性的同时,同具人文性、社会性及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前提下,不泛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的话,那么,《刀走偏锋》均兼而有之。
2023年2月27日
原创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