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敬母池(散文)
在威县人才中学校园的南端,有一汪碧水。清可见底,长年不干。这是一个儿子孝敬母亲的见证,这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故取名为“敬母池”。
池子不大,却很精致。四周青栏杆环绕,月季怒放,垂柳依依,是一片难得的静地。
每到盛夏,池中垂柳倒影,鱼儿游荡,偶尔还能听到几声蛙鸣。一阵风儿吹来,垂柳轻拂,水面微荡……给人的感觉就是凉爽如春季,真是难得地乘凉避暑的好地方。
人才中学校长耿华武介绍说:这里以前曾经有两个土坑,是以前建设位于校园南面的天主堂取土而留下的。两个坑之间有一条小路相隔。为了学校发展的需要,耿校长把东面的坑建起了一座三层楼的学生公寓。
建公寓挖地基的时候,里面的水怎么也抽不干。眼瞅着水抽得差不多了,然后又慢慢地冒了出来。村里的老人讲这里有龙泉,水是抽不干的。
不能降水,如何施工?这下让施工方犯了难,这样的事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继续施工出了事怎么办?
耿华武这个建筑界的行家,此时也陷入深思。
耿华武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提出了用石子铺垫基础的想法。提出具体方案后,施工单位老板心里仍没有底。耿华武果断地说:“你放心,20年前我就是建筑工程师、项目经理了,这点问题难不住我,就按这个方案做吧。”
没有其他的办法,施工方老板只好按照耿华武提出的方案去做。铺石子时还不忘说一句:“要是有问题你可得担这个责任啊。”耿华武笑着说:“没问题,我担着。”
铺了五十厘米的石子,石子把水盖住了,就在石子上面打基础,边抽石子里的水边盖楼。
小路东面的坑盖了公寓楼,耿华武考虑着把西面的坑也垫起来,共学生们休闲用。于是,便找来三马车,拉土垫坑。
中午回家吃饭,老娘问:“这几天忙啥呢。”
“我想把天主堂北面的土坑垫了,给学生们活动用。”耿华武说。
老娘说:“二小,那个坑从我嫁到赵庄来,就总是绿汪汪的,东边的坑盖了楼,这个坑就留着吧。坑里的水长年不干,富有灵性,留着这个水坑也算为娘的一个念想吧!”
耿华武听着娘的话,心里顿生感悟。母亲是个具有六十多年教龄的天主教徒,每天做礼拜都要从水坑旁经过,时间久了便有了情感。
是啊,这个坑里的水从来没有发黄变黑过。就是大旱之年水干了,稍微有些雨水,又绿润润的。这水有灵气,这个坑填不得。把它打造治理一番,更有价值啊。
听了娘的话,耿华武放下碗筷就往外走。“干啥那么慌张,吃饱了再去做事啊。”娘关心地说。
“正在垫坑呢,我得赶紧让他们停下来。”耿华武给娘说一声,就向坑边奔过去:“不垫了,留着它。这半车土也别卸了。”大老远耿华武就喊,奔跑着到坑边。垫土的人不解地看着他发呆,这一会儿让垫,一会儿又让停,为啥啊。
“留着这块水面,也不赖。”耿华武边说边围着水坑转悠着,比比划划、指指点点……大伙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这位“怪”校长又想啥怪点子。
十天半月之后,荒凉的水坑竟变了副模样。杂草不见了,雕刻的栏杆、漂亮的灯杆、婀娜的垂柳、碧绿的水面倒映着红色的公寓楼。
水池建好后,耿华武请老娘过来看看。望着这幅美景,老娘开心地笑了,耿华武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娘,我想给这个池子起个名字,叫敬母池,你看咋样?要不是您一句话,就把它给填了,那多可惜啊”耿华武扶着老娘说。
老太太高兴地说:“好,好,这敬母池啊,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校长的孝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要心存孝心。你这个学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孝敬父母、有文化、有品德的好人。”
从此以后,敬母池便有了灵性,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课余之后在敬母池畔漫步、读书、乘凉,是同学们最佳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不仅会有个好心情,还可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邢台师院的院长率众参观了人才中学时,站在敬母池畔感慨地对耿华武说:“我知道你耿校长办学的秘诀了。清华有荷花池,北大有未名湖,人才中学有敬母池,高啊!”说得众人都笑了。
敬母池,是耿华武母亲六十多年的一个心结,是她积德行善的一个缩影,更是她们母子情深的见证。
敬母池,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珍藏在孩子们人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时光。
敬母池,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它感人的故事感召和激励着人们,去参悟人间大爱的真谛。
我们愿敬母池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愿敬母池的内涵得以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