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更好的生活与懒惰哲学(随笔)
我常常思考生活的节奏应该是怎样,但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此,才是更好,节奏存于心,心跳,心静,心舒,恬淡而满足……都是我们悦取的旋律。
一
在傍晚沉沉的暮色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穿过一个又一个红绿灯,朝着“家”的方向,各自匆忙奔赴着。我也裹挟在其中,脚步不停,思绪也跟着脚步飘飘扬扬。
这是一个繁华盛世,同时也是一个被很多人称之为“内卷”的时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打拼着。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活力四射的状态,卯足了劲儿往前奔。
脚步匆匆,你追我赶,从不懈怠。
不断超越,不断突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今的生活,和过去相比,那就和老辈人常说的一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更是“仿佛泡在了蜜罐子里一样”。我们衣食无忧,物质世界极为丰富,令人奇怪是,过着那么好的日子,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甚至有时还会处于焦虑之中。就拿最平常的养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吧,还在孕育之初,很多人就已经开始学着卷起来了。怀孕以后,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各种精心的照顾,需要上一些关于胎教以及育儿的培训课程,还要花大价钱,提前请好伺候月子的家政人员。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又开始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去上一个重点学校。为了能让孩子上个重点学校,还要筹划着想买一套学区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读到本科后,家长们还会一再催促着孩子,要考研读博呀,不然可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等孩子毕业以后,该找工作了,还是会有各种担忧,想让孩子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要好一点,挣钱还要多一点。再然后,又开始催促着孩子早点结婚生子,于是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期待,新一轮的忙碌——如此种种,有时候甚至觉得,生活就像是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必须要保持一百迈以上的车速,精神要高度集中,丝毫也不敢马虎。就算有时候感到累了,也不敢停下来,稍有懈怠,环顾四周,内心就会隐隐不安,担心会被赶超过去,更害怕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二
某一天,在某一个不太确定的时间节点,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或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我们才会内心一震,扪心自问一番,这样忙忙碌碌的生活,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吗?我们拼尽全力,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更好的生活呢?
于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更好的生活,一定应该是那种物质上不贫穷,精神上更富足的生活吧。满足了衣食无忧是个前置条件,之后总要有一些精神的追求。无论居家还是工作,心态要平和,内心要丰盈,活得不慌不忙,或是忙中有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脸上永远散发着从容自信的笑容,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吧。
不可否认,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好的生活是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是,精神和物质的层级,始终是难以穷尽的,当我们用力过猛,想要抓住的东西太多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懂得自我加压,有所作为,这当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若不管不顾,持续不断加压,就会对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就会不堪重负,就会与快乐生活背道而驰。
偶尔也会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那时物质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宽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相濡以沫,相互关爱,彼此包容,一样也是其乐融融。只要是充满爱和阳光的日子,是张弛有度的日子,哪怕是物质上稍微贫乏了一些,生活上稍微辛苦了一点,但心里还是会觉得很温暖,很踏实,觉得未来可期,觉得日子有奔头。
所以我会觉得,幸福固然离不开物质的满足,但更离不开的,是精神的涵养。
三
在人生之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方向,不断地刷新着目标。我们习惯于把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当作是一个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然而,起点和终点,都不过是一个时间的节点。行走在起点和终点之间,那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上,才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才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
完全没有目标的生活,日子就会过得杂乱无章,失去趣味。但是,当我们把目标看得高于一切时,可能就会对沿途的一路好风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更难以深切体会到,行程中点点滴滴的意义。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德国作家伯尔的一篇散文《懒惰哲学趣话》里描写的情境。那个躺在沙滩上,打着盹儿,晒着太阳的慵懒的渔夫,那时的他,看起来是多么得悠闲自在啊。我和那位游客一样,也是有点羡慕他的。不如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成为他一次,再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在一个阳光乍现的清晨,我驾起一艘小船,出海打了一趟渔。然后,我心满意足地回到岸上来,躺在沙滩上,舒展着四肢。再缓缓点燃一只香烟,看着烟雾袅袅腾腾,身上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想着这几网鱼可真是不少啊,准能卖个好价钱,心里也觉得暖暖的。然后,一丝倦意袭来,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哈欠,再伸伸腰,随手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扣在脸上,不一会儿工夫,我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踢里踏拉,踢里踏拉,咔嚓、咔嚓、咔嚓。这是什么声音,太吵了,太吵了,这是谁?不让人睡个好觉啊!”我有点儿气恼地移开帽子,抬眼看到,一个游客,手里拿着照相机,正向我身边走来。他一边走,还一边忙着拍照,难怪会这么吵。看到我醒来了,他殷勤地跟我打招呼,还给我递过来一包香烟。
“没看见我在睡觉吗,没眼力见的家伙。”我心里在想。可是他倒好,完全不顾及我睡意未消,就接着和我搭起话来了。
“今天天气多好呀!”我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吗?”我摇摇头。
游客看起来非常惋惜,似乎也很关心地问我,“您是不是身体不太舒服?”
吸完了他递过来的一只香烟,我睡意渐消,精精神神地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四肢,我回答他,“没有啊,你看,我的身体可是棒极了。”
游客露出了非常疑惑的表情,“那您,为什么不去出海打渔呢?”“今天早晨我已经出过海,打过鱼了。”我奇怪于他的疑惑。“打得很多吗?”“收获很大,好几只龙虾,还有二十几条青花鱼。”我看他像是对我很担心的样子,就接着解释到,“足够多了,我甚至连明天,还有后天的鱼都打够了呢。”
怎么就这么满足啊。游客给渔夫描述了一个很完美的生活世界,那个世界,金碧辉煌。
后面的对话,都是两种观点的较量,看似是心平气和地闲说,但那个渔夫已经厌倦了。游客无趣地走了。渔夫继续靠在沙滩上,晒着太阳,打着盹儿,直到太阳快沉落时,利落地收拾好我的小船,我的渔具,以及我的龙虾和青花鱼。回家去了,去给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做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我给这个哲学故事画蛇添足,补充了一句:满足是最大的快乐,不厌倦简单的日子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
我的梦境就停留在了,渔夫一家人愉快地享受着美味的晚餐时。
从梦境中醒来之后,我还是那个我,一个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我在想,如果作家笔下那个衣衫褴褛的渔夫,他也生在了今天这个时代,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会固执得继续坚持着做自己,每天只出海捕一次鱼,然后就随意地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从容不迫地睡大觉?还是会默默地听从了游客给他的建议,并做出了深刻的自省和改变,然后……然后他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我知道,这一切飘飞的思绪,都不过是我的一场虚幻的梦境。先哲也曾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我们都不能超越时代而活着。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与追求,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只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和目标,及时做出相应的判断,取舍和调整。所以我觉得,更好的生活,始终是个自我感知以及辩证的问题。
人都是有着欲望的,欲望也是有着限度的。无休止的劳作,不是生活所需要的,懒惰的哲学可能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但懒惰的哲学必须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获取,为什么无度?更好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标准吗?不可描述,没有标准,各从自心,只要觉得舒服满足了,相对满足了,就好。
每天打一网,必须的。我明天还要上班,去撒网,周末去晒太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