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结缘九华山(散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池州教科研氛围浓厚,学会每年都要举办中小学主要学科年会。主办地由各县区轮值,我是沾了语文教研员身份的光,得以领略千载诗人地的灵山秀水,游览心驰神往的佛教胜地九华山,努力靠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目标,眼界境界双双得到提升。
今年学科年会在青阳蓉城举行,如黛的远山连绵不绝,云蒸霞蔚,景色宜人。街头店铺里黄精、香包、佛茶等灵山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如同饭菜的香气氤氲在空中,耸一耸鼻翼,它就顺道口腔、鼻腔,畅通无阻地沁入心脾。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近在咫尺,一旦错过,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它的风采。于是,我们几位来自东至南部山区的同仁,相约结伴前往。
我们乘坐中巴车一路向前。车子在山路之中盘旋,我禁不住贴着窗玻璃望着往后隐退的九华街,超大转角镜里映现出大小样式不同、鱼贯而上的旅游车,渐渐地,脚下的山多起来,山脚下的城市村庄连片扩展,浓浓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峰谷之上,如梦似幻,恍若仙境。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此刻,我感同身受。约摸大半个小时的工夫,车子来到半山腰的中闵园,进入凤凰松索道站。
我是第二次乘坐索道,头一次是从黄山前山的慈光阁到玉屏楼。尽管曾经体验过这种感觉,但随着吊箱脱离地面向前滑行,我的心还是提到了嗓子眼,尽量把眼光投向前方上头,一座又一座山峰渐次闪过眼前,沉入眼底。我用余光扫视脚下,顺着山势生长的松树、枫树、栎树等乔木的树梢离自己脚下越来越远。直到吊箱稳稳地停靠到上站十王峰,大家收回惊喜的目光,又神态自若地说笑起来。
九华山上山山都有寺庙!这儿一座,转过山坳,那儿又是一座。古庙一座连一座,如莲花庵,祗园精舍、静修茅蓬、九华莲社等,或古色古香,或殿宇辉煌,都供奉着庄严的菩萨,钟磬之声悠扬,游人如织,香火如云。走到跟前,我们都会进去拜一拜。群山连绵,层峦叠翠,才有幽谷奇峰,众多的菩萨共存共荣,形成名山九华的法相森严,盛名远播。其实,成人成才,同样需要丛林法则。人才荟萃,拼搏奋斗,才会脱颖而出,才有百花争妍。我们走走停停,或静观默察,或议论风生。
越往上爬,空气似乎越发稀薄,耳朵像灌了空气一般嗡嗡作响,脚下没有了先前的力气。山色苍茫,气象万千,看到前面的人似乎在云端漫步,想追上他们,无奈,山路崎岖,七弯八绕,看着近在眼前却隔山远壑,可望不可即。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迷茫;眯着眼,看看导游口中的“狮子峰”,还煞有介事,仿佛它是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而“云门峰”呢,则风动云涌,时隐时现。
突然间,一阵阵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落星星点点。脚下山石湿漉漉的,崖壁上的水珠滴嗒滴嗒落下来,石阶外侧的铁链上锁着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挂锁,看不见的心愿需要形象寄托,用大家认可的仪式表达、见证。慢慢地,我有些累了,腿脚发软,想歇一歇,而上天台还有近半的路程。心中底气外泄,这路哪叫路啊,简直是把台阶近似笔直地竖起来的啊。“不上天台,等于白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的话在耳畔回响。尽管体力脚力不济,我们互相鼓劲拉扯,就算是爬,也要爬出一个个好汉形象来。“观音峰上院”好不容易出现在了前头。
喘着粗气,两手冰凉,我终于战战兢兢地爬上天台。得偿所愿。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天台,不仅眼界开阔,居高临下领略了山的美景,身旁的嶙峋怪石也可爱了许多。
那次结伴冬游九华山,至今已过去二十多年。辨识当年的合影,它宛如发生在最近,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而今,同行者中,有的正艰难地沿着学术之路攀登,我相信“天台峰”总有一天会被他踩在脚下。
后来,机缘巧合,我几度登临九华山,漫步在大愿文化园,远眺身高九十九米的地藏王菩萨铜像。在巍巍群山端然肃立,在徽派装饰之美的宏源堂,感受过佛法的庄严神圣。
2019年11月,我随县文联同仁到青阳采风,去“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九华后山神龙谷寻幽揽胜。时值冬季枯水期,白龙潭清冽幽深,崖上瀑布飞流的气势犹存,形而上地踏过“慧根路”,出柴门,虽未觉悟,但感受到了菩萨劝人观达真理,成就功德、以成至道的普渡慈心。
一次次地亲近名山,一遍遍地聆听九华山的松涛梵音,驽钝如我,亦真切地感受到钟灵毓秀的佛教圣地,既有天造地设的妙处,更有人文精神的凝聚,才源源不绝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如同“八鲜一品锅”,材料无奇,关链在融会,将当地的特色原料:山珍,五花黑猪肉、手磨豆腐、金针菜、陵阳豆腐干、山芋粉丝、豆角干、笋干及上等米粉烩于一锅,佐以常用调味品,做出口感鲜美的特色锅子,既愉悦着人们的味蕾感官,更启迪人们建立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的思路。
随缘惜缘,若有机会,我还会续缘九华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