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河山】漫步千佛山(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河山】漫步千佛山(征文·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707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121发表时间:2023-03-07 09:49:10

【流年·河山】漫步千佛山(征文·散文) 今年二月二,我和老伴儿在济南。这一天,天气晴和。吃过早饭,坐上公交,直奔千佛山南门,要登山。
   走进南门,缘西线散步道,缓缓行走。
   山南散步道旁,石板上,石罅中,金黄色的迎春花朵,稀稀疏疏开放,绚烂早春颜色,温暖游客心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蓬勃着新生。不光是迎春花骨朵,路旁一些树枝上,也努着新蕾。坡地上,杂树丛中,茵茵草色,隐约可见。
   迈过最高处,山北迎春花,尽是花骨朵,树枝上,新蕾稀少,新鲜草色,几乎没有。
   山南山北,一阳一阴,景色有异。山南,虽然还没有阳春季节和夏秋两季的漫山染绿,姹紫嫣红,却已经在“吹面不寒杨柳风”里懵懂苏醒。山北,还朦胧在冬寒的尾巴里。
   其实,这个时候,漫步千佛山,并不在意景色如何。更在意的,是二月二的特殊意义。
   二月初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龙抬头日。龙抬头,阳气随之生发,雨水随之增多,万物生机随之蓬勃盎然。龙抬头日,也是个吉祥日子,这一天,人们可以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
   龙抬头日,还是春耕肇始。据说,伏羲氏时期。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耕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尧、舜、禹,直到周武王,不但自己纷纷效仿,还立为国策。
   千佛山,本称历山,因为古史记载舜在历山耕田,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朝开皇年间(581年—600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才被称千佛山。舜在历山耕田,大概率,应该跟龙抬头日“御驾亲耕”的传统有关。
   源此种种,历代济南人都有龙抬头日登千佛山的习惯。这一天,我和老伴儿登上千佛山,原因也在此。
   千佛山势,北低南高。
   由北门进,沿着中间的登山道攀登,到山顶,距离最近。一路上,拜卧佛,进千佛洞,瞻仰观音院,登临齐烟九点,膜拜兴国禅寺,最后,登上山顶,远眺周围山色,俯瞰济南全貌。一路上坡,拾阶而上,身强体壮,腿脚好,不在话下。
   想省体力和脚力的,就得避开主登山道的台阶和坡度,沿着两侧的散步道走,散步道,弯弯曲曲,增加了长度,却没有台阶,减缓了坡度。
   年老体衰,腿脚不好的,就要从南门进。从南门进,如果再不登临山顶的话,上坡就很少,而且,与东线相比,西线散步道更平缓一些。我,已经古稀;老伴儿,还有十几天,也要迈入古稀。俩人各自与病同行,腿脚已经不利索,自然选择了西线。
   沿着西线,缓缓而行之人,绝大多数是和我们年龄相仿之人。
   下公交车的时候,和我们一起下来直接走进南门的,就有十几个人。其中一位老汉,年龄更大,大约在八十岁左右,眉毛都白了,拄着拐杖,一步一点,却依然腰板挺直,一步一步,沉着踏实,缓缓前行。一路上,拄着拐杖走的,还见过好几位。
   看见他们,我就想起我自己。得肌无力期间,有好几个月,都得拄着拐杖走路。拄着拐杖走路,也比一直躺在床上强,虽然是迫不得已,却也是以此与疾病抗争,表达生命意志的不屈服。我是在平地上拄着拐杖走路,他们,拖着衰残躯体,却要在山下起伏的山坡道上行进。他们,比我更倔强,更有强大毅力,更值得我尊重。
   有一女一男。女的,烫发头,头发乌黑——应该是染发的结果,上穿绿底白道运动服,身背挎肩包,脚踏运动鞋,手里拿着小型收录机,收录机里,播放着轻盈明快的音乐。踏着音乐节奏,她从后面赶过来,与我们擦肩而过,又脚步轻盈地快步前行。她宛如一只山鹿,跳跃在盘山道中。一位瘦高个男人,满头白发,一只脚有些踮,在她的身后,紧赶慢赶。他们应该是两口子,看年龄,和我们相仿。走路,却比我们快得多。他们身上绽放的活力,比我们旺盛得多。
   有一位老汉,大约八十岁左右,由女儿陪着。女儿,依偎在老汉身旁,笑眯眯,举着手机,擎到老汉面前。老汉,对着手机屏幕,一边走,一边笑着侃侃而谈。父女二人,大概正跟亲人视频,将他们沿山道漫步的情景,来一场现场直播。父女亲情,自然随意,亲和温馨,散发着人性光芒,令我怦然心动。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和二哥一起,背着三岁多的大女儿,第一次登千佛山。
   那时候,我们俩,轮流背着我大女儿,沿着主登山道,拾阶而上。走到半道,仰头望,山顶就在眼前,眼前,草木丛中,有行人踩踏过的痕迹,沿山坡往上延伸。石阶山道,蜿蜒曲折,不知还要走多少弯。我突发奇想,对二哥说,“要不,咱别走石阶啦,从这里直接爬上去吧。”
   二哥,欣然应允。
   我们俩,离开石阶道,弯腰弓背,手脚并用,奋力爬行。太陡的地方,攀住树枝,借力往上登攀。很快,我们俩爬到了山顶。立足山顶,毫无疲累之感,极目远望,振臂呐喊,浑身活力,烈焰腾腾。
   那时年轻,攀登千佛山,犹如攀登人生高峰。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登褒禅山,走过众人皆行的“夷以近”之路,又选择很少有人走的“险以远”之道,是为了寻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我们当年,离开相对来说坡度较小的石阶路,沿着大坡度的山坡攀援而上,是想节省时间。这是我们和前贤的差异。
   但是,有两点,却是相同的,都“有志与力”。
   有力,因为年轻。王安石登褒禅山时,三十四岁,我第一次登千佛山,与他当年年龄相差无几。三十郎当岁,精力充沛,腿脚有劲,背着孩子爬山,也不感觉累。
   有志,也是因为年轻,一腔热血,争强好胜,不惧险途,奋力前行,拼的就是一个“志”。
   登褒禅山时,王安石虽然还官职低微,却有忧国忧民大志,忧患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总想着国家要走富国强兵之路,所以,文章中所言志向,虽未明说,已有很强的暗示。“志、力、物”三者,“志”最重要,即使前行之路“奇伟、诡怪”,“幽暗昏惑”,只要一志不改,勇于探索,能不能直达“险远”,都可以“无悔”。
   二十八岁,走上教师岗位的我,虽然没有王安石出将入相的远大志向,却也为自己定下了十年一个台阶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就是努力做一个在单位响当当的好老师。三十多岁的我,正在为做一个好老师兢兢业业,矻矻以求。教书育人中的坎坎坷坷,皆视为必经之磨练。所以,第一次爬千佛山,自然要避开石阶路,沿山坡攀援而上,而且,确实很快到达了山顶。
   如今,离开工作岗位,赋闲多年,奋发有为之志,早就沧桑成颜色发黄纸张发脆的一本旧书。耸立山巅,傲视群峰,抟扶摇九万里,俯视江河——当年攀高飞远的志向,早就变做蜩鸠斥鷃,匍匐草丛中。
   前些年,不服老之志,却还偶尔冒出头来,驱使我时有浪漫之举。
   2020年深秋,我和老伴儿拜谒千佛山。当时,也是沿西线漫步,走着走着,看见一块印有“登山道”的标牌,又看到“距离山顶500m”的文字提示,书生豪气油然而生,遂离开平缓之道,转而踏上石阶路。一步步,努力攀登;一阶阶,不断抬升。最终,将自己托举到千佛山顶。登上山顶,“山色无非清净身”,身心清净,自然“人生得意须尽欢”,尽欢一付啸傲中。
   最近三年多,病残之虫,噬咬全身,犹如蚕啮树叶,焉敢再求险逐难?能在山间平缓之道上款款漫步,已觉志得意满。
   2014年至2019年,常驻济南,其间,登过多少次千佛山,已经记不得了。但是,每次登临千佛山,都觉得是在拜佛,是在朝圣,是在澄滤自我心灵。生活中的小烦恼,心里的薄雾淡烟,渐渐消散,天朗气清。
   这次漫步千佛山,恍然觉得,犹如当年大舜帝在历山耕田,就是一场仪式。大舜帝以耕田仪式,礼拜天地,祈求上苍,驱邪攘灾,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我和老伴儿,还有许许多多年龄相近的白发人,也是在以漫步千佛山的形式,礼拜天地,礼拜千佛,祈求国家安定,万民平安,赐福我们行动自如,安和吉祥。
   阳光温煦,山道恬静,时有鸟鸣,啁啾作响。我和老伴,漫步其间,越走,越神清气爽;越走,越步履轻捷。时不时发作的疼痛,也怯怯远遁。
   走过慈云坊,下到北山门里,抬头遥望满脸微笑和蔼慈祥的卧佛,凝视修为各异的十八罗汉雕像,更觉满山禅意氤氲,瑞气笼罩。禅意瑞气里,我和老伴儿,又仿佛经过一次身心洗礼。走出北山门,自我感觉,年轻了好几岁。
  

共 32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二月二,龙抬头,作者与妻子登千佛山,不仅仅是漫步山路观赏山景,更是借这一个吉祥的日子,借助登山这一形式,礼拜天地,礼拜千佛,祈求国家安定,万民平安,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祈求赐福作者夫妇行动自如,安和吉祥。于此,作者写登山赏到的美景的笔墨比较节俭,寥寥数笔,写了病愈后的自己选择与妻子在坡缓的西线如何漫步,写了缓缓而行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路人。而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则恣意纵情,写了自己年轻时与二哥背着大女儿登山,选择难走的路攀登,立足山顶振臂呐喊的激情;写了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再次深刻思考;回顾了了自己人生的志向与每个阶段的目标;追忆离开岗位赋闲时生发的不老之志以及偶尔的浪漫之举;再次领悟舜耕南山的深刻用意,从而自然转到作者本文的立意。一次登山之旅,作者视为经历了一次让自己身心年轻的洗礼。文章托物言志,借助登千佛山表达自己凌云的壮志、不老的情怀。文章语言凝练,思绪翩跹,立意积极,主题鲜明,展现了一个古稀老人老骥伏枥不负年华的美好情怀。佳作,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307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3-08 23:08:11
  通过读次篇散文,领略千佛山的景,千佛山的历史和走进千佛山的感悟。且抛开历史,看轻舟大哥笔下的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相携行走的情侣,父女,还有如轻舟大哥夫妇一样的知己爱人。观之,入眼是景,入心,就是一股暖流。每都大哥的文,总能被感动到,此篇如是!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03-09 05:06:47
  谢谢,悠闲人,登山也是一次难得的修炼。
12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3-09 16:47:32
  这篇游记,写了千佛山的美景,写了路上游人群象,还写了自己与老妻登山的所见所感。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了三十多年前第一次登千佛山的经历,并与游褒禅山的王安石进行了类比。
   整篇文读下来,文化气息深厚,文辞优美,耐品耐读,学习欣赏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03-09 18:38:06
  谢谢如玉,二月二爬山,不在赏景,而在神游,自然想起有关的人文历史。
13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3-12 22:10:08
  二月二龙抬头,很多都喜欢这天出行,或者理发,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年轻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老,轻舟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1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3-14 22:43:59
  二月二,龙抬头。作者缓步千佛山,一路看风景,一路追忆往事,步移景换,放飞遐思。一支笔在现实与往古中来回迁移,写得轻松却生动。千佛山是济南名胜,到济南,攀千佛山,走大明湖,是游客所必行。作者意不在春日风情,而在缓缓思绪中。
江凤鸣
15 楼        文友:桑子        2023-03-21 17:10:57
  看作者笔下的千佛山登山之旅,仿佛就像在看夏目漱石笔下的《草枕》。其实,这篇“游记”的重点并非美景,而是这片形形色色的众生相与对过往无尽的回忆。旅途之中,尽是对自我无尽的审视与思考,正所谓“看山不是山”了。
宝剑、纸笔、乌鸦
1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19 07:45:14
  轻舟大哥又一篇上好的游记,我也随你一起游了千佛山呐。自城遥望,蔚然深秀,如画屏高立。其间栋宇嵯峨,粉墙一道横于山腹上山入寺。院西进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北侧架长廊,壁嵌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诗人郭沫若、书法家赵朴初游千佛山诗刻题记。一室佛龛下,泉一泓,而泉清绝见底,鱼游泳其中,亦一奇也。寺之南,岭上一大佛头,嵌入崖际,壁斩绝。这是我读过的千佛山赋中的几句话记忆深刻。这与大哥所写千佛山景观相差无几。济南有名的盛景,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大哥差不多都游览过了,美文佳境,潇洒快意。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