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篱】消失了的琴声(小说)

精品 【东篱】消失了的琴声(小说)


作者:李文波 布衣,16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26发表时间:2023-03-09 08:22:22
摘要:有关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似乎很少被人提起。但往事所产生的效应,虽历经多年,还有着某种程度的遗存。本文主人公苏哲先生,就是一位生活在作者身边,有着独特过往的人。根据苏哲先生的亲生经历撰写的这篇小说,或说是一篇写实风格的故事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处于那个特殊年代之中的人物性格、人物思维方式,极其独特的生活图景。


   桌案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旧式文件夹。
   苏哲面带惆怅的神情,若有所思地坐在桌前,双眼呆滞地望着面前的文件夹,发愣。稍倾,他抬起手来,轻轻打开了文件夹。内有两套,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小提琴学习必用教材。一套是名曰《霍曼》的初级小提琴练习曲;另一套,是小提琴学习中级教材《开塞》。
   打开《霍曼》的第一页,内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代的苏哲,侧歪着脸,用肩颊部夹着小提琴,正满怀深情地推拉着琴弓,沉浸在激情演奏中。
   苏哲演奏所使用的,是一把德国产“法兰山德”(FranzSandner)品牌小提琴。尽管那把琴,不是出自蜚声世界的顶尖造琴师之手,却也是一件音色与成色具佳的上乘之作。
   无疑,照片上这把优质品牌小提琴的拥有者,是苏哲。可没人知道,当年为了能拥有这把小提琴,苏哲却有着一段乍一听上去,让人觉着既瞠目结舌,又扼腕叹息的独特经历。
   事情还得从五十年前说起。
  
   二
   五十年代末,苏哲出身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一座相对闭塞的小城市。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事业单位的一名小科员。六十年代末,正值苏哲上初中时,举国上下,掀起了如火如荼学演“样板戏”的大潮。一天晚上,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进过剧场的苏哲,跟随着父母去市中心的一家剧院,观看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
   让父母不解的是,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苏哲并没怎么观看舞台上的芭蕾舞表演,却一直神情专注地,紧盯着舞台下方乐池内的乐手们,尤其是那些全身心沉浸在音乐旋律中,激情演奏的小提琴手。因为他突然发现,小提琴所发出的声音,太美秒、太动人了!而那些小提琴手们,外表看上去,也各个显得既高雅气派,又神气十足。从那一刻起,苏哲一下子迷上了小提琴。
   回家的路上,苏哲几乎不停歇地冲着父母嚷嚷了一路:坚决要学小提琴!
   “儿子,咱不学那玩意儿,好吗?”妈妈不屑地劝阻道。
   爸爸也不动声色地说:“你都长这么大了,应该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再说了,咱家祖祖辈辈,从来就没听说,有谁身上有音乐细胞!要叫我说啊,如果你真想玩乐器,咱家里不是还有一把二胡吗?”
   父母的劝阻猛一听上去,是为了苏哲的前途着想。而实际上,母亲身为小公务员,每月工资还不足40元人民币。父亲虽然是一名医生,但月薪也不比母亲多。而且,父母二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属于老实巴交、善良真诚的人。特别是作为“白衣战士”的父亲,不仅从来不收受任何人的礼品和馈赠不说,且还永远不轻易求人。外加全家上上下下总共有7口人,全都得靠父母亲的工资来养活,本来生活压力就山大,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供养儿子学那些,跟他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根本沾不上边儿的高雅玩意儿呢?
   无奈之下,苏哲只得将自己学习小提琴的热切愿望,暂且埋藏在了心中。不过,让苏哲能聊以自慰的是,家里毕竟还有一把二胡,外加父亲还略懂一些二胡演奏技巧。于是,苏哲没事儿时,便专注于跟着父亲学拉二胡。可能源于苏哲对于音乐的偏好,或是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没用了一年,苏哲的二胡拉奏水平无论是听起来,还是看上去,都还蛮像是那么回事儿。
  
   三
   这天,苏哲就读的中学,要成立学演样板戏的“文艺宣传队”。由于苏哲是全校学生当中,为数不多会拉二胡的学生,他自然而然被校方选中,成为宣传队里的二胡演奏员。
   宣传队的负责人,是一位年近30岁、面容和善、平易近人的音乐老师,叫王雅芬。王老师从外表看上去,很有艺术气质:她身材修长,皮肤白净,大眼睛,双眼皮,五官比例搭配的十分协调。尤其是她那头垂于双耳下方,且左右两侧还稍稍前翘的秀发,一看就知道她留的,是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效仿革命样板戏京剧《杜鹃山》里的女一号——柯湘的发式造型,俗称“柯湘头”。王老师张口说话时,也习惯于下意识地抬起双手,将自己双耳侧旁的美发,轻轻捋到自己的脑后。
   说来也怪,可能是苏哲与王雅芬老师的气场相合的缘故,自打他见到王老师的第一面起,他就很喜欢王老师。
   王老师也很喜欢苏哲。因为她觉着,苏哲较之其他乐队成员的演奏水平更令她满意;外加排练节目时,苏哲从来不迟到也从未缺席过;再有,除了担任乐队伴奏外,只要赶上有上台表演的机会,无论是诗朗诵、“打快板儿”,还是表演“三句半”,苏哲都争抢着上。所以,王老师从见到苏哲的第一天起,就对苏哲另眼相看。
   这天排练完节目后,王老师面带满意的神情,来到苏哲身旁。她先是抬起双手,向着脑后捋了捋两侧的秀发,然后,微笑着对苏哲表示:她对苏哲来到宣传队之后的优异表现,表示欣赏和赞扬。在交谈的过程中,王老师才得知,苏哲真正喜欢的乐器,其实不是二胡,而是小提琴。但由于爸妈不支持,外加也没钱买,他才不得不改学二胡。再说了,眼下的市面上,有钱也买不到小提琴。在那个年代,举国上下,根本就找不到有哪家乐器厂家,愿意生产和制造西洋乐器。
   王雅芬老师望着苏哲好一会儿没说话。当苏哲正要转身离去时,王老师突然开口道:“走,到我家去,看看我能不能帮上你的忙!”
   一路上,王老师也没多说什么。等到了她家之后,苏哲才惊奇地发现,王老师家中的大衣柜上方,居然有一把产自四十年代意大利的“格利蒙那”品牌小提琴。
   原来,王老师的父亲,曾是一位侨居东南亚的老华侨。那把小提琴,是他老人家于50年代举家回迁时,特意带回来留给女儿王雅芬的。但因她没有学习小提琴的愿望,还有,王老师的女儿小毛毛,对音乐又丝毫不感兴趣,多年来,这把珍贵的品牌小提琴,一直放置在她家的大衣柜上方。
   “你先拿去用吧,好好学!争取将来能考上音乐学院,最好能成为一名中央芭蕾舞团,或中央交响乐团的专业小提琴手!不过,我有三点要求:一定要好好学!一定不可以损坏!再有,等什么时候你有了自己的小提琴时,请你无论如何,要把它及时归还给我!”王老师的话语中,带着满满的信任。
   苏哲一下子被惊呆了,他兴奋至极地高喊了一声,“哇!太棒了!谢谢王老师!我一定保护好这把琴,不让它损坏!我一定好好学!我保证,到时候及时还给您!谢谢王老师!谢谢您!”苏哲说话的同时,涨红着小脸儿,由于过度兴奋,他激动的差点儿哭出了声……
   苏哲暗自在心里下定决心,既然有了琴,那就要刻苦学习,力争有朝一日,能考入音乐学院,成为一名专业小提琴手。但想归想,若真实行起来,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首先面临的是跟谁学、教材又在哪儿等诸多问题。
   看到王老师如此爱戴苏哲,又看到儿子到处奔跑,也找不到学习教材和教琴的老师时,父母也没再多说什么,他们一改以往从不求人的惯例,几乎是在躬身求助身边的所有亲朋和熟人,希望大家能出手帮忙。真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苏哲不仅在市“文工团”找到了一位会拉小提琴的老师,且还从亲朋那里,搞到两套专业小提琴学习教材《霍曼》与《开塞》。
   在王雅芬老师及众人的通力帮助下,苏哲终于志得意满地迈入了学习小提琴的门槛。
  
   四
   一年之后,正当苏哲手操着王雅芬老师的那把格利蒙那,练琴练得正来劲儿时,王雅芬老师突然来到了苏哲的面前。他本以为王老师是特意来看望自己,可没想到,王老师今天来的目的,是为了她的女儿毛毛。
   女儿毛毛,近日非同于寻常,也不知是哪根筋突然从她的头顶上冒了出来,对小提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几乎一天到晚缠着王老师,说死说活,非要学小提琴。
   王老师看到苏哲练琴时那股子玩命的劲头,无论如何不忍心,从苏哲手里要回自己那把琴。于是,她到处打听,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先买一把小提琴给女儿用。她四处奔波,几经周折,还是无果。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小提琴卖。最后,在女儿毛毛死磨硬缠之下,王老师不得不硬着头皮,来到了苏哲面前。
   苏哲发现,可能是心情压抑的原因,王雅芬老师平时看上去,那一丝不苟的柯湘发型,稍显着有点儿凌乱……
   王老师似乎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发型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她连声向苏哲道着“对不起!”的同时,面带愧疚的神情,颤颤巍巍地向苏哲提出了意欲索回自家小提琴的要求。并再三向苏哲表示,自己之所以做出这一不义之举,完全是出于被逼无奈……
   王老师所言,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把苏哲惊得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苏哲炙热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跌到了冰点。他几乎是含着热泪,双手捧着这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提琴,交还给了同样是在眼眶中,闪动着泪花的王雅芬老师……
   此后,每当苏哲望着自己面前的《霍曼》与《开塞》,他就会变得精神恍惚。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他都会愁眉不展,打不起精神。
   “算了,别再瞎琢磨了!既然琴没了,那只能说明你跟小提琴,没缘呗!”母亲安慰道。
   父亲的话比较直白,“我看啊,没了更好!那玩意儿,太难学了!还是拉你的二胡吧。再说了,我坚决不同意你将来搞音乐!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没完没了地‘吱儿哇,吱儿哇’的,一天不‘鼓捣’那玩意儿都不行,多烦人!”
   苏哲什么也没说,他知道,说也没用。哪儿都找不到琴,更不用说买琴了。就算真有哪家乐器厂,突然造出了几百把小提琴,都摆放在大街上,父亲也不会给他买。
  
   五
   苏哲中学毕业了。他被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学习。虽说毕业后,他将面临的职业是到中、小学当教师,而父母也并不看好教师这份儿职业,但由于苏哲选择的专业是理工科,正和父亲的胃口。因此,父母也没表示出有任何反对的意思。
   “这下子可好了,终于学理工了!尽管只是中级师范学校,但再怎么说,也要比搞音乐好。”父亲的言词中,明显带着偏好理工科专业的笃定态度。
   然而,苏哲却不这样想。尽管在那个年代,从某种层面来讲,每个人,几乎都不可能选择自己的职业与将来,但苏哲心中的理想并没有彻底泯灭。他时刻期盼着,自己意欲成为一名专业小提琴手的梦想与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天从人愿、心想事成……
   在中级师范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苏哲也是学校宣传队的骨干。不过,除了继续拉他的二胡外,他还会时不时地上台表演一段小快板儿,或说上几句“三句半”。有时,他也跟着跳跳舞,或在学演样板儿戏的“折子”戏里,出演个角色。皆因学校的宣传队里没有小提琴,他想继续学习小提琴的愿望,也一直处于搁浅状态。
   临近毕业前夕的一天,苏哲到大街上闲逛。偶然在市中心的一家委托行内,发现有一把小提琴。哇,这可太少见了!经向店员打问他才得知,那是一把十多年前出厂的国产小提琴,音质不错,且外观也完好无损。而这把小提琴的寄卖者,是一位中年人,因家中急需钱用,委托售价,仅为人民币20元。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外边儿有卖小提琴,而且,外观与音质还都蛮不错的。苏哲别提有多兴奋了!
   他赶忙跑回家,请求爸妈,无论如何能给他20块钱,他想立刻就将那把难得一见、且质量不错的小题琴买回家。
   可虽经他死说活说,父母就是不答应。一方面,20块钱在当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另一方面,父亲要彻底打消儿子继续学拉小提琴的念头。
   百般无奈之下,苏哲不得不将自己学习小提琴的愿望,再一次搁置在了一旁。
   父母的态度让苏哲心生反感,他搞不明白,别人家的父母,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喜欢音乐,有点艺术细胞,而为什么自己的爸妈却如此不近人情?没钱,就不能借吗?都这么长时间了,好不容易碰上了一把让他朝思暮想的小提琴,为什么就不能买?干嘛非得让这个“太阳从西边儿出来”的难得机会,就这样轻易溜掉了呢……苏哲一下子变得郁郁寡欢、寝食不安。
   看到儿子愁肠满腹,黯然神伤的沮丧模样,母亲顿觉一阵心酸。
   第二天,在母亲的再三请求与说服之下,父亲最终同意外出借钱,满足苏哲购琴的夙愿。
   当爸妈把从亲戚手中借来的20元人民币拿给苏哲时,苏哲不禁欣喜若狂。他手里攥着这几张难得的“救命钱”不停地来回蹦着高,近乎是歇斯底里般呼喊着,“我苏哲,终于要有自己的小提琴啦!”
   苏哲迅即转身,连奔带跑地来到了委托行。一进门,他便将手中的20元人民币一把拍在了柜台上,并兴奋地对店员喊了一声:“请您快点儿,把那把琴,拿给我!”
   “什么琴?”店员不解地望着苏哲。
   “那把小提琴啊!”说着,苏哲顺势扭转头来,望向了满摆着各类乐器的货架,“咦?那把琴呢?咋不见了呢?”
   店员这才恍然大悟:“奥,你说的是那把小提琴吧?嗐,昨天,摆在这里还不到一个钟头,就卖掉了!小提琴这玩意儿,你也知道,常年缺货!”

共 1391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李文波老师的作品,我暗自感叹,文波老师进步之大!从我第一次编辑老师的作品《我去》,到《幸运箍的故事》再到今天这一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上,还是在表达的自由度上,都有太多的成长,让我看到了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特别可贵的真诚。这篇小说一如既往地坚持了写实风格,同时,小提琴这个线索的设置让故事一波三折,也让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情节更紧凑。和上一篇《幸运箍的故事》一样,文波老师的作品时间跨度都很大,人物命运起伏常常和时代的变迁遥遥呼应,让人不禁感慨,人生是有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生命本身就已经具有足够的戏剧性了。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年轻人的理想和盼望,也有命运起伏的无奈和苍凉。也正因为如此,我也有一点遗憾,苏哲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略显粗糙,如果再细腻一些,这个故事的结尾扔曲谱和捡回曲谱应该会更加顺理成章,意味深长。如果在讲故事的同时能够再去加入一些典型环境,那么读者应该就能透过文字看到文波老师心中更宏大的主题。我太喜欢文波老师的故事了,那是一个我没有见过的世界,所以我才更希望文波老师能把它描绘给读者,说了这么多,都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很不成熟的想法,请文波老师原谅我这种偏颇的想法,很荣幸编辑您的作品,遥祝春祺!【东篱编辑:粗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31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3-03-09 08:24:12
  很喜欢文波老师的这个故事,希望文波老师不要介意我的信口开河,祝您文丰笔健!
回复1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15:11
  谢谢粗人老师的倾力编辑並美评!也谢谢您的观点独到与真言不讳。您说得挺对,该再加奌儿东西会更好。当初是有两个比较好的人物细节化场面己设定好,但由于耽心我外出前完不了稿而被我省略掉了。不过,我会根据您的建议,再抽空润色一下底稿,以便尽可能使它更趋于完美!再次感谢您!顺颂褀安!
回复1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19:10
  谢谢粗人老师的实事求是与直言不讳!您说得蛮好的!我会根据您的意见,再润色一下底稿!谢谢您!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9 10:18:41
  一把琴,多少人的鼓声,心爱的,总是会遇到遗憾。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但遗憾最终也会等到一个结局。人生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诡谲奇怪,但一切又在事理之中,因为心爱,因为投入,总会得到回报。遗憾往往也是惊喜,也是人生可以拿来慰藉的东西。怀才抱器拜读。谨祝李老师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24:26
  谢谢怀才老师百忙中亲自把关置评!您的美评与您的雅作。总透着生命与人生的真蒂!向您学习!並祝您天天开心快乐!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3-09 13:24:12
  苏哲,一个对小提琴情有独钟的人,热切渴望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父母并不支持学音乐,人生路上,遇到王雅芬老师借琴,开始了学琴的兴趣,后来失去,再拥有,再失去,人生路上遇到一位位恩人相助、也遇到梁团这样不讲诚信的人,文章的结尾选择释然和放下,还是很明智的。小说写的细腻感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李老师,遥祝春琪!万事顺意!
回复3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31:23
  谢谢琳达老师在双重工作压力下,亲临置评!琳达老师的畄墨总伴随着温馨!谢谢老师!因我眼下无法用电脑上网,仅用手机回信觉着很费劲,就先不多说了。祝老师一切都好!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9 14:30:44
  怀才抱器写一首《捣练子》以唱和——
   琴韵远,一心空。一架提琴一缕风。脚步写于弦索上,醉声唤月驻帘笼。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39:09
  哈,谢谢怀才老师的美诗,既写意,又抒情!但因本人不懂诗词歌赋,不敢乱说,就是感觉挺美的!谢谢怀才老师!向您学习!顺颂春安!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3-10 13:47:41
  执着于小提琴,可最终与小提琴擦肩而过,造成一生的遗憾,这些是贫穷惹的,还是人为因素,还是命运的安排。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老师的小说引人入胜,让人深思,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3-11 03:46:03
  感谢红花草老师百忙中光临並置评!您对文学的严肃认真,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向您致敬!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3-11 15:59:28
  一把小提琴的故事,老师写得一波三折,其中的情节反转很吸引人,又在情理之中。小说语言干净利落,人物、心里刻画都非常细腻鲜活,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绵长。好文拜读学习,问候老师,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2:40:36
  韩老师您好!十分抱歉,皆因这篇文章发出当天我就外出了,且在外期间,又一直上不了网,致今天才看到您的美评。多谢老师百忙中亲临置评!顺祝老师工作顺利开心!:)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