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暖】我的故乡叫合沟(散文)
我的故乡合沟,是江苏省新沂市西北隅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明初隶属于江苏省邳州东招贤乡。民国初,隶属江苏省邳县,1944—1953年,划属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区,后又划为邳县的第四区,于1957年组建合沟乡。1958年取消乡建制,成立合沟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改为合沟乡。1995年3月改称合沟镇。1998年12月划归新沂市管辖。
由于不断变更行政隶属关系,因而很多人都对合沟这一地名的读法感到陌生,常把“合(gé)沟”误读成“合(hé)沟”。其实,在历史上,她一直都被读做合(gé)沟。至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读的,谁也无法确切考证。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一些幽默的歇后语。其中有一句叫做“老太婆骑瘦驴――合(硌的二声读法)沟”。这句歇后语虽然不雅,却不难看出,人们并没有忘记,合沟的合不读合(hé),而是读合(gé)。
为什么叫做合(gé)沟,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奔流不息的大沂河,发源于山东省的沂蒙山区。流经丘陵地带,流经豫鲁苏皖交界处的低洼区域,最后汇集流入烟波浩渺的骆马湖,以致奔涌入海。大沂河的经常决口,加之黄河泛滥,造成了这里的农田收成没有保障。因此,该区域有许多地名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譬如在合沟北面,与郯城县毗邻的一个村落,因地势低洼,常遭遇洪涝灾害的侵袭,村庄名字就叫做“涝沟村”。我老家的村子,坐落在离沂河东岸不足500米的地方。因沂河决口,冲刷下来了大量泥沙。于是,村西首那片被泥沙覆盖的土地,就被称作“龙滩”。同样的,合(gé)沟名字的由来,也带有类似的印记。
合沟最初成为村落的时候,位于老白马河西岸。或许是上帝对村民的厚爱,流经村落这段一、二里长的河段上,生存着庞大的蛤蜊群,成为了一道令人惊叹的景观。每年的三至五月份,村民们都能从河里收获数量不菲的蛤蜊。或者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去集市上卖钱补贴家用。为纪念蛤蜊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村庄的名字就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蛤(gé)沟”。因“蛤”字既可以读gé音,也可以读há音,因此,也有的人把村子叫做“蛤(há)蟆沟”。
后来,有人认为,蛤(gé)沟的蛤字上有一个虫字旁,意境不够雅致,书写起来麻烦。慢慢地,就把蛤沟演变成了今天“合沟”的字样,只是读音仍与以前相同。既使该村成了人民公社或乡镇政府的所在地,读音也未曾改变过。
也有人说,合沟的合,在有的字典上已经做了标注,只有作为地名时才读作合(gé)。对这一说法,我翻阅了几本字典,都没能得到佐证。
上世纪70年代,高孝帮在合沟当书记时,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修水渠,建涵闸,取得了“旱改水”的成功。在用广播进行新闻报道时,年轻的播音员竟把合(gé)沟读成了合(hé)沟,致使许多懵懂的年轻人,也跟着读起了合(hé)沟。作为媒体人,把地名读错了,实属不该。
家乡人有喜欢说方言的习俗。比如说,“水”说成“匪”;“蒜”说成“炫”;“醋”说成“去”;“树”说成“副”,等等。
长大后,我渐渐地发现,乡下识了一些字的人,为了显示文才,因说话时刻意避开方言,还会闹出许多“弄巧成拙”的笑话。比如,个别识字的人会把“下雪”说成“下梭”,把“雪花呢”说成“梭花呢”,把合(gé)沟说成合(hé)沟……而不识字的人,倒是说的圆满、准确。
上学后,自认为有了“学问”,我就模仿别人,把原来的雪字,也读成了梭;把合(gé)沟也说成了合(hé)沟,……同时,我还经常给不识字的母亲“纠错”,希望她不要把合(hé)沟说成合(gé)沟,要把雪说成梭。不然的话,人家会说咱“土”。现在想来,着实觉得天真、可笑。
此外,不仅我自己经常把合沟写成“河沟”,有很多书写不谨慎的人也会把合沟写成河沟。当有人指正的时候,我就会很认真地对人说:“把结合的合,写作河水的河,更符合逻辑思维。合沟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两条沟汇合到了一起?哪有这个道理?”
对于合沟这个地名,无论读错了音也罢,把蛤字写成合或者写成河也好。我们坚信,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人们,勤劳、智慧、不断创新进取的品格没有变,文明程度一天天提高的趋势没有变,所蕴含的对“上帝”赐予蛤蜊群的感恩之心没有变。
合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朝年间,涝沟人士张景华,从朝政告老还乡后,倾其所有积蓄,率领乡民利用八年多的时间,使白马河改道大沂河。再加之历代人民对沂河大堤的加固及浪青河的清淤疏浚,基本上解除了苏北大地的洪涝灾害。特别是解放以后,沂河分水工程新沂河的开挖,及纵贯邳州港上、新沂合沟两地“十里长沟”的开挖竣工,使得合沟平展展的六万亩土地,变成了能排能灌的沃土良田,从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在合沟,人们先后发现了“花城遗址”和“郇楼汉墓”。从出土的文物看,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并使这片热土愈益地光彩照人。明代的散曲家“乐王”陈铎,如今的剪纸“工艺美术家”王桂英,还有数不清的能工巧匠及仁人志士,都是合沟人。
2002年,合沟镇被评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2021-2023年度,再次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合沟凭借剪纸项目,成为徐州市唯一的入选单位。
合沟农民画20世纪60年代就名扬苏北大地,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出,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此外,合沟北接310国道,南接徐连高速公路,距连霍、京沪高速公路、陇海、新长铁路5千米之内,交通发达、便捷。
善良的家乡父老,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引领下,顽强地拼搏、奋斗,大踏步地走向了小康、富庶,精彩地诠释了家乡地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不可否认,合沟这个名字,像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并非那样的光鲜亮丽,也并非那样的让人觉得“洋气”。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地方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都把原本底蕴深厚的地名,改成了新的名字。有的含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的依傍名人效应。什么“红旗”“跃进”“兰陵”“淮安”……纷纷都成了新地名。可合沟,并未为之所动,她仍然坚守着她的朴实、她的纯真,仍然坚守着她的名字——合沟。
合沟有农历日期的“一、三、六、八”逢集,每年农历四月初五、十月十五日逢会的习俗。集日,人们称作“合(gé)沟集”。逢会日,则称作“合(gé)沟会”。
在合沟的集市上,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买过香喷喷的肉包子;少年时,我也曾随着母亲一起卖过鸡蛋,并且母亲用卖鸡蛋的钱给我买了一个亮闪闪的文具盒。直到现在,每当听到有人说赶合(gé)沟集或合(gé)沟会的声音,我就仿佛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感觉是那样的幸福和温暖。
是故乡父老把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逐步抚养成为一个用知识报效祖国的人。走入社会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无论顺风顺水,还是旅途坎坷,无论海角天涯,还是依偎于故乡的怀抱,合沟,作为您的儿女,我永远都深情地爱戴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