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东篱】左手江山,右手“书虫”(散文) ——致江山文学网和微信老书虫书友群
江山文学网和微信老书虫书友群,是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心灵家园。我在家园,以文字发声,用真情拥抱,让我这个耄耋老人得到了人生最后一笔财富。
总有人问我,你有什么?这是开玩笑,我懂得话中的意思——我有一大把年纪。我的答案也总让问的人惊讶,我说,左手江山,右手“书虫”,你有什么?
一
一位耄耋新丁,也是一名爱讲民间故事的农民作家,前半生所讲过的故事多是乡村中常见事。三十年前,迁往城里儿女们身边居住,对城市生活中大事小情也有些了解,城市里的故事更多,更动人。所以,才有了后半生的文学创作扩展之地;城里故事、小镇故事、城乡结合故事,也都在文学创作之列。我成了一个故事迷,一个文学的老人新兵。
刚到城里时,才五十多岁,文学创作精力充沛。见识多了,视野也开阔了很多,感触也逐渐多了起来。像在江山网站发表的电视连续剧本《时代姐妹》就是亲见的故事,在一家酒店里,被从东北来北京打工的八位妹子的事迹感动,提笔一挥而就。(那时节还没有网络,所创作文学均为纸质稿)写完这部作品,我给自己总结了一条——一个“时代”,一个“江山”,时代是作品的名字,江山是作品的安家地。
在江山文学网也曾发表过的大电影、微剧等,也是那时候积累的素材。比如走进都市大医院,才有了对都市生活的创作灵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电影剧本《302病房》。看到“扫黑”的事情,又写出一部《人民的安祥》电影剧本。四部电视连续剧本,十六部长篇小说,和十八部电影剧本,还有很多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从2014年起,都逐步搬到了江山文学网。
笔耕江山,我做到了。尽管那些作品的粗糙的,但代表着我起步江山的声音。回顾这段经历,我对自己有着十二分的肯定,肯定自己是一个可以追求的强者,一个不负时代不负江山的写手。
一直认为,当我们来到五彩缤纷的世上,要学会驾驭生活的能力,对人生路要有准确的判断与选择,成为生活的主人。没想到,我在人生选择这条路上折腾得太多。在入驻江山文学网之前,曾在八家网站发表过文章,后来觉得那些网站都不适合自已,最终落户安家在江山文学网。其落户的过程很复杂,最主要的方式是比较,都不适合我。最终落脚江山,就像尘埃落定,就像游子归家,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
人生中总会遇到恨与爱,无原则的恨,是自毁自伤,不可取。而爱则不然,爱是征服一切的钥匙。世界的颜色,也会因爱而改变。我在江山文学网找到了可以表达爱的地方,让晚年活得有了滋味。
生活中有更多更广泛的爱,会让生活精彩;会让澄澈的心中,装满湖泊般的幽蓝;会让纯净的双眸中,盛满生命的那抹翠绿,因爱江山文学网,选择入驻江山文学网,和我另一个“心灵家园微信老书虫书友群”。直至今日,依旧穿行在两个可爱的心灵家园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忧。
两个不同的心灵家园,江山文学网有几万余名作家与庞大编辑队伍,是一个有轰轰烈烈气氛大家庭,我为我是其中成员感到欣慰。老书虫书友群,是只有五十多位兄弟姐妹的小群,有一种小家碧玉般之温馨。两个家园是我一生无憾无悔的选择。
二
中国东北的中北部,真正的春季到来,总是比南方要晚上两三周。当南方山花盛开,东北中北部,仍然是冰雪尚未完全消融、雪花漫天飞舞的天气,在夜间结冻现象还时有发生。今年三月上旬,赶上一股强冷空气寒流入侵北方,刚刚展现了两三天初春气象,气温又回到零度线以下,也是北方春秋两季气象无常的正常现象。
那天早餐后,我急匆匆地穿戴整齐,准备外出访友。刚推开房门,被一股寒气顶了回来。又回到沙发前坐下,卸下全部装备,走去电脑前。
坐下后环视,面对东墙上那幅大型牌匾好一阵发呆观赏。是书友宋今声为鼓励我的创作精神而作。
看到以前留下的成绩,想想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在学习国画,并没有文学创作,对那一段时间的表现,不由得露出一丝苦笑,颇有感慨。可能是真的老了?为什么这样怕冷?满头白发,已入耄耋,尽管不服老的心态尚存,但是刚才的一切行为毕竟是不可逆的现实啊。
不是可能,是真的老了,无论怎么逞能,壮年时代早已是历史,仔细想想,岁月铙过谁?好吧,那就顺乎自然为好。
既然天气影响,天老爷不做美,不能外出会客,那就重新安排一天的新日程吧。
打开电脑,先进入江山文学网首页空间,浏览各社团作者新上传的好文章。是走进网络十几年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在入驻江山网十年来,欣赏美文,聆听有声文学,是每天的必修课。
寒冷里,还有文字的暖,别说什么南国春暖早,北国冰雪更喜欢纯粹的文学,使居家的日子丰盈起来。本来想抱怨一通天气,却被文学拽了过去,天气好像是等着文学的出现。
江山很包容,我在书虫群里的作品,总是搬到江山来安放。书虫群是我灵感萌发的基地,江山是我的文学大本营。每天的时光,我从基地走到大本营,就像一个司令员,看看自己的文学队伍,也有欢呼,书虫群一阵握手的符号,江山网一阵跟评,一阵问好。
三
约一小时以后,打开微信电脑版界面进入微信,走进老书虫书友群。
微信里有很多群,唯有老书虫书友群人员比较活跃。我最爱这个由各界爱好文学人士组成的老书虫书友群。
该群共有五十多位男女成员,多是五十岁以上各条战线退休人员。最高年龄可能是属原市一中校长王大一老师,八十五岁高龄,天天在群里发文互动。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也是受人爱戴的老爷子,可谓是老书友书虫群的压舱石。
有法院退休的法官于凤和,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常在群里进行普法宣传,群里兄弟姐妹们很喜欢这位不知疲倦的老法官。有退休教师,也有在岗商务精英和各层退休官员,退休工人、和失去重体力劳动能力的农民(我就是农民中一员)也在其中。这些人有一定文化底蕴,热爱读读写写,多喜欢闲云野鹤的生活。这个群里也有我江山文学网文友,足以看出江山文学网作家何其多也,分布是何等广泛。
我喜欢阅读江山每天的新文章,更喜欢聆听江山网的有声文学,绕梁余音久久停留在心田不肯散去,让人有心醉之感,是真正的好声音,听完很难忘怀。
老书虫书友群,不仅有本市成员,也有外地文学爱好者,比如四平市刘长江、省城的崔喜斌、大庆的徐明老中医等,都是有一定名望的人士,也是老书友书虫群成员,他们经常发表好作品。尤其是崔喜斌老师的工笔画人物骏马图,栩栩如生,动态感极强,很吸引群友眼球。
微信老书友文友群里,几位诗人文友们的诗词大作,也是琳琅满目。实名的肖海玉、韩冰洁、李广振等诗词爱好者,每天都有新作,他们付出的是心血,留下的是读者精彩的记忆。
网名米兰秘书长女士,经常为群友一展歌喉,还有她那碧蕊天味的诗文,阅后难忘。一千多个工作日,每逢群友发表诗词,她和群主、群管一样点赞鼓励。
还有善于美术制作的才女,网名紫爱伊人女士,她会巧妙地把群友像片制成相册,像全家福那样永存在群友大脑深处。网名好心情、实名张丽贤、子鹃等几位女士,也在群里发表诗文大作,和群友互相鼓励,是温暖的一群人。
辞赋名家宋今声的诗文与辞赋,经常刊登在《四平日报》和很多杂志中。他是国家辞赋期刊的特邀作家,曾出版过《百赋集》,他是老书虫书友群的缔造者,并负责群管。也是《四平日报》社特邀记者,在完成报社新闻报道文章撰稿时,还要向《中国辞赋》专刊投辞赋作品,凡是好的作品,同时也发到群里,让文友们先睹为快。
很难把自己认识的这些人,从生活的空间挪走,已经扎根在我的生活中。今年是老书友书虫建群三周年,建群之初,大家一至推举王速成老师为群主。王速成老师做过中学校长、市电视台主任编辑和台长,有一定组织能力。一千多个日子,从未间断与群友之间的互动,是诗词创作的领跑者。
老书友书虫群,在建群之初,就结构严密,很正规。设群主一人,配备秘书长一人,群管理员多人,大家创作的作品,要经过检查和提醒无敏感词。不适合大众阅读,劝说或直接删除作品。在公开与大家互动中,也指出提出建议。大家互动发文的严谨程度,不亚于江山文学网广大编辑把关精神。
我很喜欢群里房国臣老师的《红星》微语晨报,房老师的作品是每天发表最早的,多是在清晨,所以命名为晨报。《红星》微语晨报,是我每天早餐前必读的每日一刊,那是一份包罗万象的好文,阅后觉得增长知识,顺气提神。
最难得的是,房老师三年多的持久精神,每日一期,节假日照常发布。
日子里,假如把这个群解散了,我不知我会怎样,是惶恐,还是发疯?这个年纪的人,已经经不起大的折腾了,我会努力控制情感的失落,那之后呢?我会陷入一种茫然,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如果真的解散了,我还有一个担心,我们这些人,可能90%都要去养老院了,那是要给国家增加负担的啊。就是在江山文学网这里也一样,很多老年人把这个网站当作了生活的舞台,我就担心去了养老院,没有了江山网,我会怎样抓狂。
四
我在老书虫书友群,只发表长篇文学连载,也都是在江山文学网已上传的作品。对诗词歌赋我很不熟练,尤其是律诗和绝句,根本就是零基础,只写些散文诗和现代诗。陶冶情操,无论形式了。我常常如此安慰自己,也有不求上进的成分,但多是自我原谅了。
这几年在微信老书虫书友群里发布的连载和短文,是从江山文学网,我的空间作品文档中拷过来的,让我群里这些兄弟姐妹放心阅读。因为这些文章,已经有过江山编辑的审查通过,在严谨方面是没问题的。江山文学,是我文章的大后方,是我文学劳动成果的大仓库。
一个人的心灵美丑,一定会从眼睛中看到,因为那是心灵的窗口。我爱我的心灵家园,我用二目一直盯着这处寄托心灵的圣地,是因为在这里我能寻找到我能实现的人生梦想的途经。我常常对着镜子自照,唯看眼睛,不老,有神,这种自恋拾起来可笑,其实是自我肯定的一种表现,我愿生活在肯定的氛围里。
由一位壮汉慢慢变成耄耋老人,缓缓趋老,不是人生的态度。我庆幸的是在这里继续着生命的追求,把青年时代、中壮年时代所有的文字,搬到江山文学创作平台发表,充实着我的生活,滋润着我的生命最后时刻。
人世间,总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不是所有的遇见都会成为动人的风景。就像我在网络时代刚刚初起时,先是走进“小说阅读网”,发表过一些文章,但结果发现,那是青少年人的天堂,自己并不适合在那里创作。我有一种被拒的感觉,那种失落,让我对小说阅读网有了距离。
又去了“逐浪网”不到一年,也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但还是不随心愿,因为我可能已经不适合“逐浪”了,年龄不饶人啊,也好,“逐浪”不能,我得江山三千亩。
去过“新浪读书”和“凤凰读书”等八家网站,其结果不是很理想,所以一直追寻着心灵家园存放圣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期待着这样的意境的出现。已是身心疲惫的我,每天还在互联网上,一直在苦苦追寻着自己心灵家园,最后,还是经过朋友介绍,在江山文学网安家落户,并成为签约作家。
可能要找到情感的安放地,都有经过寻寻觅觅的历程。最后落脚的地方,一定是在比较之后最好的空间。江山就是这样,于是,我从此停止了寻寻觅觅,我专一于江山,那里有纯正的文学,有一群我熟悉的人。
有些事适合忘记,有些事要时刻铭记,晚年的十年生涯中,通过电脑,我有了人生的最新空间。走进我的江山个人空间,创作成了我生活中最快乐的黄金时段。
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这样,喜欢的就去追寻,无需刻意一往无前。不用去感怀得到与失去,最美的景,最真的情,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会镌刻在灵魂深处,成为最靓丽的风景和情怀。
灵魂的遇见,在春天,一定会开出灵犀花蕊。就像我入驻江山文学网十多年中,对她情深而意长,还要伴她到永远。
世界上,没有一个词比得上“家园”的温暖,人生得了温暖,还需要什么?我惟愿在温暖的江山网书虫群老去。
朋友问我,臂力如何?我明白,因为我左手江山,右手“书虫”,担负了两处文学的竹篮。提得起,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正合适。
但我心中有数,中壮年平常要在田间劳作,有一点闲时间还要读书写文章。平时很少外出,又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酱不摸牌,晚饭后家里人没人让我干家务。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老辈人喜欢我的业余爱好,老伴一辈子大力支持。孩子们大了后,尤其是儿子,只从有网络那天,他便给我买一台电脑,并教我用w'p's系统手写输入。
我只念小学五年级,仅有的一点识字基础,是没忘记初心,要读读写 写一生,坚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