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复盘人生,解读自己(随笔)
很喜欢王尔德的一句话,即“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争论。”
自言自语,是最安全、安心的,没有人会找你的茬,与你较真,但互联网时代,你只要在公共平台每说一句话,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自言自语,比如,你在朋友圈公开发表一段话,就会有人留意,并可能过多解读,你在网络中任何一个平台发表一篇文章,就会有人围观,这也不叫自言自语。最安全的自言自语,就是只顾着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而且对人畜无害。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对人畜无害呢?那就是尽量不涉及到对他人的评头论足,只拿自己的经历说事,就这引出了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宗旨,那就是复盘人生,解读自己。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颠倒主次,轻重倒置,当然这也包括我,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外求,习惯了把目光投向外界,把目光聚焦在别人身上,倾问于研究、琢磨、解读、欣赏他人,不是把精力时间用来琢磨古今名人,就是把精力时间耗在让自己喜欢的身边人身上,我们习惯了把他人当风景来欣赏,却从未养成审视自己的习惯。
很多人并没有复盘人生的习惯,对于过去的事情没有分析、总结、反省的习惯,很多人会以“让往事随风”、“往事不要再提”或者“往事不堪回首”来阻止自己复盘人生,这样一来,人就在不经意中形成了不长记性、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劣根性,难以真正做到思想精进,更别提超越自我了。
这两天我突发奇想,从2012年涉足网络,我在网络中码字十一年有余,曾用知足、我本庸人、书为故人三个笔名发文共计592篇,我完全可以从我的旧文中寻找灵感,从旧文中复盘人生,对曾经的自己写下的数百篇文章进行解析、审视、甚至是批判,这就是对人畜无害的自言自语,也是对自己过往的一次深刻地反思、总结。这样不比一心朝外求、眼睛只盯着某些与我其实无关紧要的人更好吗?
写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稻粱谋,无非是为了沽名钓誉,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著作等身才华出众,无非是为了三瓜两枣的收入,无非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与自己对话,无非是让自己的思想摆脱肤浅庸俗,上升到一定境界,无非是享受自由组合文字的乐趣,在写作中放逐苦闷,暂时忘却营营。写文对于我这样的文学边缘人来说,首先要排除为了稻粱谋,为了沽名钓誉,因为我一个大老粗根本没资格进入文学界,又何谈为了稻粱谋呢?我在江山文学网数年里发表了几百篇文章,也没有大红大紫,名利双收,又何谈沽名钓誉呢?如此说来,那我写文的目的就只能与梳理思绪、忘却营营有关了。而从旧文中复盘人生就是最为有效的梳理思绪、忘却营营。
我是2012年上半年才学会使用电脑打字,那时第一个接触的平台是十指文学网,但十指文学网后来关闭了,如今已找不到我曾经发在那里的文字。我也曾进过好心情文学网,同样随着此网站的关闭而一切清零,如今就只有江山文学网完整地保留我十多年来所有的文章,记录了我大半生的经历与感受。我就从我的以知足冠名的文集作为切入点,从2014年4月17日,我注册江山文学网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感动与浮华无关》说起,展开一系列的解析。
很多人是经典巨作《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对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解读远远超过对自己本身的分析,很多人是终其一生苦心孤诣研读中外名家的著作。我也曾是铁杆红迷,对《红楼梦》读过不少于三遍,也曾写过几篇似是而非的读后感。我也知道写文章的意义不单单只是梳理思绪、忘却营营,应该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文以载道。这两年我对道家人物老子与庄子产生过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庄子,对他极为崇敬。庄子是主张向内求的,他在《人间世》中借孔子之口说出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庄子是想告诉我们,学道应当专心壹志,而不可使心志杂乱,心杂乱就会多事,多事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有忧患,有忧患就会不可救药。古代的至人,先以道德充实自己,而后才去帮助别人。
庄子的思想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写文章有时会在有意无意中对他人展开说教,企图教化他人,但问题是,我们自身可能存在很多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就像一个意欲传承庄子思想的人,本身又是偏执、充满了对外物的贪求之心的人,那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庄子思想的真传,也就不可能做到物我两忘,这样的人无论怎样粉饰自己,绞尽脑汁用文字打造圣贤人设,他也达不到教化世人的效果,因为他自身是存在问题的,没有说服力的。
我想让文章具有文以载道的意义,那首先是要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继而超越自我,那么复盘人生就有了必要,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当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客观看待曾经的自己与经历,那么我就摆脱了当局者迷的魔咒,一切曾经困惑我的问题就彻底不存在了,自己也就真正放下了该放下的,当我不以当局者的偏执去复盘人生时,我又可以彻底弄明白自己曾经的问题出在哪里,我的得失在哪里,我此生的意义何在。
复盘人生,从此刻开始进入状态,让自己告别颠倒,向内求,让内心回归简单与从容、通透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