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中国点心的魅力(散文)
一
“点心”二字,妩媚,曼妙,读着口齿含香,宛若一朵娇艳的玫瑰盛开在心尖之上,在心中吐露芬芳。“点心”名字的由来,颇有意蕴,表达的是“点点心意”,细品其意,温馨,柔婉,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照进心房,将心空点亮。
好友妍几年前带我去吃过一次点心,我便彻底爱上了点心,就像爱上了一个人,让我念念不忘也不舍。
妍带我去吃点心的酒楼,位于温哥华的唐人街,去的时候正值午餐时间,门庭若市,排着长长的队伍,生意之兴隆,和当地一些西餐馆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点心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究竟是什么样的点心,才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和卓绝的风采?
等了差不多四十多分钟,终于排到我们了,一位身着西装革履的服务员款款走来,举止彬彬有礼,对我们说到,请跟我来,我们跟随着他来到一个餐桌前坐下。他询问了我们喜欢喝哪种茶之后,稍许,就提着一壶茶和一壶开水走了过来,将茶壶和水壶轻轻地放在餐桌上,转身悄然离开,忙着招呼另外的顾客了。妍点的是乌龙茶,用开水烫杯洗杯后,给我倒了一杯,茶汤呈琥珀色,泛着晶莹璀璨的光泽,袅袅的香气在空气中氤氲着,漫漶着。这样的仪式一下子就让我心醉了,一种高贵感油然而生。心想,这壶茶换成普通的绿茶也好,有点奢侈了。
桌子上有菜单,上面有彩色的图片和相对应的序号,还有一张卡片和一支笔,那是给顾客点菜用的。妍点了叉烧包、奶黄包和糯米鸡,我点了虾饺、烧麦和肠粉,妍将卡片交给一个温文尔雅的女服务员,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等着点心的到来。
有服务员推着餐车在桌子中间走来走去,车上有肠粉、叉烧包、烧麦、虾饺、糯米鸡、奶黄包、萝卜糕、马蹄糕等,种类繁多,装在一个个小小的蒸笼里。整整齐齐,迭起了两座高高的小山。在国外看到这样的“中国阵势”让我吃惊,如果把推着餐车的服务员换成中国人,我觉不出是在国外。
我环顾了一下餐厅,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摆放着几十张圆形和方形的餐桌,座无虚席,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心,人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喝着,闲聊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二
在我的正前方,围着圆桌坐有七个人,看起来像是一家人,有老少三辈,祖父母、父母,以及三个孩子,一家人一边吃着点心,一边话家常,一个个面带笑容,其乐融融,给人一种幸福温馨的感觉。我心想,一家人于周末来吃点心,放松身心,让时光慢下来,闲话家常,聊聊国事、家事、天下事,共同度过一段快乐而美好的时光,真的是极好的情趣。我看着这个场景发愣,想到了我的家人,如果我能够带着他们,也找一间餐厅坐着……
我的右前方,围着一张圆桌坐着六个人,从面貌上看,都是西人,三男三女,应该是三对夫妻,适逢周末休息,朋友聚到一起,品点饮茶,谈心叙旧,谈谈工作,说说生活,联络情感,沟通心灵,倍感亲切。他们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点心,琳琅满目,这几个外国人聊得眉飞色舞,不时会听到老外发出赞叹的声音:“太好吃了!”听到他们的赞叹声,我为中国人制作出如此美味的点心感到自豪,显而易见,中国点心的美味,彻底征服了这些金发碧眼人的味蕾。
我的左前方,刚刚坐下一位婆婆和一个小女孩,婆婆穿着朴素,满头白发,小女孩扎着一个长长的马尾,穿着同样素朴,她们的外表给我的直觉是落魄,因为在这个发达的国家,这种寒酸的打扮并不多见,我不知这个家庭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婆婆向推着小车的服务员摆了摆手,对服务员说,给我来一笼虾饺,再来一笼叉烧包,服务员把虾饺和叉烧包的蒸笼放到了桌子上,用笔在卡片上面划了两下做标记,接着问了一句,这两笼也不够你俩吃的,还要别的不?婆婆摇了摇头,说道,不要了。主要是领着我孙女来吃点心,她就喜欢吃虾饺和叉烧包,够她吃的了。服务员听完,不再说啥,继续推着小车走开了。婆婆一直没有动筷子,深情地看着小女孩吃。小女孩抬起头,看了婆婆一眼,用筷子夹起一个叉烧包,送到婆婆面前的小盘里,说道,奶奶,你也吃吧。有人说,美食和风景,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婆婆虽然生活窘困,但她在有限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孩子,让孩子在美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爱,不因生活的窘困而削减半分,而那个孩子,比娇生惯养的富裕家庭,更懂得什么是爱。
三
服务员把点心一笼一笼端上来,我们面前的餐桌立刻变得生动曼妙起来,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点心卧在蒸笼里,热腾腾,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直达肺腑,惹人垂涎,每一笼的点心都别有韵致,优美的形态,精致的做工,缤纷的色彩,看着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真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四只弯弯如月牙形的虾饺,静静地卧在小蒸笼里,半透明的面皮,晶莹似雪,洁白如玉,粉润润的大虾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给人一种羞涩含蓄的美感。夹起一颗,吃一口,口感滑嫩鲜美,汤汁饱满,满口噙香,回味悠长。
另一个蒸笼里的三只叉烧包,就像妈妈做的开花馒头,裂开小嘴,美滋滋地冲着我笑,露出的不是洁白的牙齿,而是酱色的馅料,“滋滋”往外冒着油,咬一口,口感绵软咸鲜,肥而不腻,味美香浓。
靠近桌子中间的那只蒸笼里,四只烧麦犹如四朵半开半合的郁金香,又像矜持的古典美人,温婉妩媚。烧麦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夹起一个,尝一口,软糯鲜香,口齿生津。
放在我面前的那个小蒸笼里,三只糯米鸡像三个睡美人一样,静静地睡在那里,正在做着一帘幽梦。看到它们,我想起了妈妈在端午节包的粽子,不过妈妈包的是三角形的,不是长方形的,味道也迥然不同,妈妈包的是糯米红枣馅的,细细品尝,有一股浓浓的枣香味,而糯米鸡咬一口,口感是软糯咸香,因为里面有鸡肉和香菇,也许习惯了妈妈做的粽子的味道,对糯米鸡的香糯咸鲜不太适应。不禁感叹,原来人的味蕾是有深刻记忆的,美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把我们带回到过去。
我懂得了中国的点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点心看着赏心悦目,吃着味美香浓,集色香味为一体,美的事物总会俘获人心。
萧伯纳说,任何一种爱,都不如对美食的热爱真切。
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吃点心,一下子就爱上了,不仅仅是舌尖和味蕾被点心的美味俘获,更重要的是,在异国品尝到中国风味的点心,也慰藉了心中浓郁的乡愁,我想很多海外同胞在吃点心的时候,一定和我有同感吧。
四
点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因其制作精美,形态美观,种类丰富,风味多样,花样浩繁,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点心,最早被人们用来祭祀和祈福,人们给上天、给大地、给月神供奉点心,祈盼风调雨顺,祈盼五谷丰登,点心,寄托着人们心中美好的憧憬和期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轼《留别廉守》)从诗句中可见,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月饼的精美制作,苏轼是一个美食家,不仅喜欢吃岭南的荔枝,看来对月饼也钟爱。记得儿时,在中秋之夜,祖母在院子中的小方桌上,摆放着月饼等各种糕点,焚香祝祷,祭拜月神,祈愿团圆和五谷丰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妍边吃点心,边聊天,谈点心的历史和现状,妍是广东人,我是东北人,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饮食风俗和习惯,我给她讲我的家乡在正月里,人们习惯提着点心走亲戚,记得小时候,由于物质匮乏,点心的种类不多,只有蛋糕、绿豆糕、芝麻酥等,每年祖母收到很多糕点,都是小辈孝敬她老人家的,但她舍不得吃,经常背着父母给我吃,我没少吃祖母的点心,那甜美的味道,至今还让我回味。
妍告诉我,她的家乡广东,很早就有吃早茶的习惯,人们通常早上去茶楼吃早茶,饮茶佐点,茶是配角,点心才是主角,广式点心用料讲究,做工精美,口感多样,妍告诉我,我们就餐的这家酒楼,就是广式的点心风味。
妍说,她的母亲就是一位点心师傅,已经做了二十年点心了,她外公以前开了一家早茶店,她母亲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做点心,她们全家移民到加国后,父亲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母亲相夫教子,一家人本来其乐融融,但父亲不幸身患重病而离世,那时候她才8岁,上面有两个哥哥,母亲为了抚养三个孩子,来到了酒楼打工,也就是我们就餐的这家酒楼,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吃床,为他们兄妹准备好一日三餐,然后踏着月色走出家门。如果赶上过年过节,母亲三点钟就要起床,因为四点就要到酒楼做点心,节假日的需求量大,所以需要起早贪黑,非常辛苦。母亲靠做点心的收入,把他们兄妹三人拉扯成人,母亲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她说,母亲喜欢做点心,当她做出一个个精美的点心,看着点心在她的手里幻化出的一个个艺术杰作,她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母亲说,老板比她辛苦多了,老板是香港人,多年前来到加国,他看到唐人街住着很多广东和香港的同胞,想到广东人和香港人有吃早茶的习惯,所以就开了这家酒楼,但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国内不同,他一路摸索着,将早茶改成早午茶,营业时间上做了调整。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对点心制作的每一道工艺,都精益求精,他和员工一起做点心,在口味和形态上,不断创新,由于点心味道鲜美,花样繁多,物美价廉,吸引越来越多的顾客慕名而来,生意越来越兴隆。
听妍的一番讲诉,我对妍的母亲和酒楼的老板肃然起敬,是他们把中国的点心传播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到中国的点心美食,饮食是一种文化,一道道点心,是一代代点心师傅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一代代赓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是礼仪之邦,点心,是表达礼仪的一种方式,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连接过去和现代的文化的桥梁。一家人在一起饮茶品点,享受生活的休闲和美好,朋友相约,在品尝点心美食的同时,联络了感情,沟通了心灵。点心,叙说着故事,融合着温暖,传递着感动。
我的同事来自于世界各地,当我和她们说起中国点心时,她们都伸出大拇指,说道,中国点心真是人间美味!真没想到,我的这些同事都爱吃中国点心。中国点心,驰名中外,誉满全球,魅力无穷。
昨天接到来自卡尔加里的朋友的电话,下星期要来温哥华,我计划带她去吃中国点心,她也是东北人,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并爱上点心,因为那是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