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河山】黑龙潭,丽江的明眸(征文·散文)
一
我和雪、玫瑰姐去黑龙潭那天,正好赶上“三多节”活动。来到公园大门口,一串串耀眼的红灯笼渲染出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国丽江纳西族‘三多节’龙潭拾亿游园会”的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据说在平时,外地人要收五十元古城保护费才能入园。没想到我们这么幸运,居然误打误撞遇上了免费参观的日子。我们跟随当地同胞的脚步,在饱览园区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还体验了一番纳西族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三多节”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多神”是纳西族的本土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三多节”是祭祀“三多神”的节日。传说中他是一位穿披白甲、头戴白盔、持手白矛、骑着白马的战神,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我们在丽江各地游览时,不时能看到一位披坚执锐的白衣勇士,那便是三多神的塑像。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世世代代护佑着玉壁金川大地的安康,得到了纳西族子民的顶礼膜拜。南诏王异牟寻封其为“北岳”,忽必烈封其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
每年的二月初八,当春风吹拂到彩云之南,百灵鸟开始婉转歌唱时,丽江纳西族民众身穿节日盛装,从各个山寨聚集到当地的庙宇,以醇香的美酒、鲜美的羊肉献给三多神;人们焚烧香火,磕头跪拜,虔诚地祈求三多神护佑纳西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安康。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在溪水旁,广场山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多节”也注入了更多新时代的内容和形式,除了传统的祭祀、庙会之外,还有踏青、歌舞及农特产品交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
二
黑龙潭今年的“龙潭拾忆”游园会主打文化和怀旧两大主题。共有十三个项目,全程参与打卡成功可获得相应级别的奖品。我起初还饶有兴致,跃跃欲试,当看到有十三个项目,且每个项目区都聚集了一大堆人时,只好遗憾地放弃。绣披肩、猜花名、抄诗句、唱童谣,拓印东巴文字、背对联,这些文化活动,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他们的欢声笑语惹得我一次次流连和张望。
在一片鲜花盛开的开阔地带,正上演着“我们的小时光”怀旧游戏,一些与我年岁相当的老顽童一个个喜上眉梢,玩得不亦乐乎,仿佛重回童年时光。我见“抓石子”的地方人不多,便兴奋地凑了过去。
小时候,我可是抓石子能手。随时随地,只要有五颗石子,便可以和小伙伴们蹲在地上,一玩就是半天。如今将近五十年过去,这项技能还管用吗?
志愿者热情地把五颗石子递给我。我气定神闲地玩起来,手法竟然相当老练,肌肉记忆果真是不易忘记的。遗憾的是最后一步失败了。一只手抓起四颗石子,没有接住抛向空中的那颗。原因是我的手太小了,包不下五颗石子。难道随着年龄的增大,手掌也缩小了?小时候的手难道比现在还大?我不免有些沮丧。
看,旁边有人在玩蹴鞠、铁环、打四角、打陀螺、踢毽子呢,我心里也痒痒的,它们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算是个文静的女孩,但也喜欢玩。打石子、踢房子、踢毽子这些女孩子的游戏,都玩得很溜。男孩子们玩的下棋、打四角等我也是能手。女孩子一般不玩“打四角”,我却精于此道。
“噗”的一声,最后一个报纸叠成的四角被掀翻。我一蹦三尺高,嘴里大喊着:“我赢了!我赢了!”二牛沮丧地蹲在地上,捂着脸,瓮声瓮气地说:“你别神气!明天来过(重来)!”第二天放学的哨声一响,我俩飞奔出教室,在操场上又展开了一场“打四角”大战……
如此看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差不多的童年记忆。这些经典的民间游戏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惜的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被电子产品所挟持,再也享受不到我们小时候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三
在黑龙潭游览,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更令我沉醉的还有那一汪夺人心魄的潭水和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
漫步在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淙淙的流水,它们好似古城的毛细血管,滋养着它的生命。这些水从何而来呢?它的源头就是黑龙潭。
黑龙潭有“丽江的明眸”之称。神圣的玉龙雪山终年积雪,雪山融化成水,在地下奔腾,最终从象山山麓的岩石间汩汩涌出,汇成一片又深又大的湖面。潭水清澈如碧玉,称之玉泉。玉泉龙王庙、玉泉公园因此得名。
我们刚踏入园内,放眼望去,不禁惊叹一声“好美!”远看水光山色相互辉映,近观古树楼阁相映成趣,仿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正如《光绪丽志府志稿》所描绘:“玉泉龙王庙,在府城北象山麓,依山面水,殿阁高耸,古树浓荫,寒潭漱玉,天然美景不假人工,诚邑之盛也。”
这里最早是玉泉龙神寺所在地。早在清朝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木府兴建玉泉龙神祠,后来嘉庆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分别赐予玉泉“龙神”封号,从此,黑龙潭开始名满天下。
玫瑰姐、雪和我三人沿着湖岸,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还不时停下来,与美景合影。
趁她俩在“臭美”,我一路向前冲,发现新的美景就大声招呼她俩“快来呀!”不多的时间,我就穿过龙神祠,走过锁翠桥,来到位于潭中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面前。
“得月楼”,光是这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遐想联翩。它来源于宋代诗人苏麟《断句》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这座造型优美的亭子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曾于1963年重修。它外形独特,色彩缤纷,我无法用语言来描绘它的精美;它有着极高的建筑美学价值,我不懂建筑设计,欣赏不了其独具匠心、美轮美奂的艺术风采。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这是1963年“得月楼”修葺落成时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对联,不愧为大师手笔,文字优美传神,书法飘逸灵动,深得黑龙潭精髓,为“得月楼”锦上添花。
在黑龙潭的北门,玉河北畔,依山傍水,雄踞着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凤楼。跨进典雅大气的门楼,一股逼人的气势让人望而止步,仿佛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正朝我飞来。更有两棵怒放的白玉兰,一白一红,映衬着雕龙画栋的飞檐,美得令人窒息。我们对着花一顿猛拍,在慢慢地去欣赏这座跨越几百年沧桑的历史名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阁,原址在芝山福国寺,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为土司木氏的别墅“解脱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皆可见五个飞角,像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五凤楼”因此得名。它是汉、藏、纳西各民族建筑融合的典范,被誉为云南第一楼。
明代崇祯十二年春天,徐霞客在丽江游历,受邀为土司木增编校杂著并作序,在五凤楼居住了八天,可谓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同时,也留下了他对这座楼的生动描绘:“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八角层甍,极其宏丽。”如今已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福国寺后来在战乱中被烧毁,余存的法云阁和“解脱林”门楼,于1979年搬移至黑龙潭。经过重新修葺,再次焕发了生机,使得我们今天有机会瞻仰它的绝世容颜,倾听它默默地讲述一段关于丽江、关于纳西族文化的故事。
四
两次游览丽江,比较大众的景点都走遍,却没有登上玉龙雪山,因为我害怕高反,害怕爬山。这也成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怎么弥补这份遗憾呢?就是抓住机会一次次遥望。这简直成了我心中的一份执念。在丽江游历的日子,无论是在行驶的车上,还是走在大街小巷,只要能见到它的影子,我就疯狂地追逐。为此,我曾在白沙古镇迷失了方向;在万古楼上久久流连,不肯离去。
听说黑龙潭是观赏玉龙雪山的绝佳地,天气晴好的时候还能在潭中看到雪山美丽的倒影。尽管天气有些阴沉,我依然没放弃希望。从进入黑龙潭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眼睛像一部扫描器,期待那一座皑皑雪峰突然印入我的眼帘。
可是,太阳一直不肯露脸,不远处山峰延绵,雾霭蒙蒙,根本辨不清山的轮廓,更不用说从水里看到它的影子。我不甘心,看雪和玫瑰姐走累了,坐下休息,就一个人溜出北门,沿着河岸,一直往北走。走着走着,游人越来越少,流水声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开阔。我想,如果我一直走下去,定能到达我心心念念的玉龙雪山。
正在这时,太阳冲破厚厚的云层,露出一张朦朦胧胧的脸。不远处的雪峰金光闪耀,变幻着瑰丽的色彩。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祥瑞之兆——日照金山?
我久久地凝望着雪山的雄姿。意念中,一位身穿白衣、手执长矛的白衣勇士,正策马飞鞭向我走来。霎时,他又化作一汪碧绿的潭水,在我耳畔轰然作响……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这是一篇多元化的散文,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个人感觉。这里是丽江古城最好的景点,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可惜我笔力不逮,没能充分展示它的风采。
文章写的端庄雅丽,妙趣横生,真是精彩佳作,认真学习中。


我们还是比较匆忙,没能静下心好好感受它的底蕴。
写文的时候搜了一些资料,不然文章内容太单薄。
也叫“三朵节”一般指纳西族三多节 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清新的笔调简直把黑龙潭写沸了。龙潭、玉山”均为当地山水之名,潭水清澈见底,水面上可见玉龙雪山十三峰之倒影。玉龙山静止不动,而龙潭水则川流不息,故有潜龙和飞龙之谓。我也跟着春光姐笔锋一起游历了云南丽江,不虚此行。
去丽江的人大抵都会去玉龙雪山坐索道上去,不过作者却并没有,其实我也不曾登顶。当时我是选择去玉龙雪山下的玉湖村,在山脚下仰望这座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