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绛溪流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情】过海(散文)

精品 【齐鲁•情】过海(散文)


作者:吉言 布衣,33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44发表时间:2023-03-29 08:34:09

两个老战友从青岛市里来西海岸新区聚会,晚宴后已是晚上9点多。我作为“东道主”,本想留他们住一夜,第二天带他们去看看一起住过的部队营房及其周围的变迁,可他们两个执意要回青岛市里的住处,我只好开车送他们回去。
   李班长喝得多了些,上车不久就打起了呼噜,我和黄排长则一路畅叙。车驶入海底隧道时,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俩一块儿去青岛市里的事,问他:“你还记得咱们两个一块儿去青岛的事吗?”
   “怎么会不记得。那次差点把命搭上。”看来黄排长也记忆犹新。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青岛老市区与西海岸新区隔着个胶州湾,那时,青岛人管西海岸新区叫“海西”,“海西”人管去青岛市里叫“过海”。西海岸和青岛老市区虽然海上距离不到四千米,但去一次可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第一次去青岛市里是1976年底。当时,我在连队当通信员,可能是连里准备让我接任给养员,司务长让我去青岛市里给即将退伍的老兵买纪念品。那时,虽然有个薛家岛安子码头,但还没有客运站。售票处是临路的一间平房,卖票时把临路的一个窗口打开,乘客站在外面露天排队。码头只是一个水泥平台,遇到退潮,船面离码头平面垂直高度二米多,需踏着竖直的简易铁梯下去。运载我们的是一艘“小火轮”,没有客舱,也没有座位,人多数站在上面,也有的胡乱坐在自己的包裹上,熙熙攘攘像一堆难民。过海的大都是去市里卖小海货或是买东西的妇女,那时的男劳力都在生产队劳动,只有逢年过节闲暇时才有机会去市里看看。
   我和黄排长那次一起去青岛,是1980年初冬。那时,薛家岛码头已经有了小型客船,但每天只开一班,早晨七点半左右从薛家岛码头发船,下午三点半点左右返航。由于船小排水量小,加之那时的气象预报也不够准确及时,海上风浪稍微大些就要停航。如果赶不上发船的点儿或是停航,当天就无法返回。
   那天,我们去时风和日丽,很顺利,可当准备返回时,却刮起了大风。急匆匆赶到小港码头,只见大大小小的船停满了港湾,整个码头上看不到一个人。售票厅里坐着的几个乘客,都是一脸的无奈。售票窗口紧关,里面没有人,贴玻璃挂着一个牌子——下午停航!
   我们只请了一天假,当天必须回去。部队的纪律是“铁”规定,军人的纪律意识早已渗透到骨髓里,没有半点儿的犹豫,“去找船吧!”两个人几乎同时说出。于是,我们便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寻找可以搭乘的船。
   虽然才下午三点左右,但天空已经被风吹的昏黄,海浪撞击着岸边的挡水墙,发出巨大的响声。我和黄排长顶着刺脸的海风,急切地放眼搜索着。海边完全没了平日的热闹,看不到一个海洋生物以外的活物,如果不是两人作伴,肯定会感到恐惧。好不容易看见条小船,却是空落落的仰面朝天,被一波接一波的波涛肆意蹂躏着,像一只正在受虐而又挣扎不出绳索束缚的小动物,完全没了“野渡无人舟自横”那种孤寂悠闲的意境,徒让人失落焦虑。
   我们北行了一千五百米左右时,终于在一个鱼码头附近看到了一条有人的小船。有船就有希望。
   那是一艘用十二马力柴油机做动力的小木船,一个50左右的老人正在船上整理着什么。当我们得知他也是去薛家岛时,真像是在茫茫沙漠上看见了一片绿洲。我俩心照不宣:一定要搭乘上这艘小船!
   我们向老人说明缘由,发出请求后,却被老人一口回绝,听那语气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我们很理解老人,那可是百分百的风险,不用他解释,看看码头上那一片停靠的各类大船,看看那被海浪颠簸的像树叶一样的一只只小船,再无海上经验的人也会明白在那样的气候条件下航行意味着什么。
   但是,这是唯一的希望。我们只好厚着脸皮苦苦哀求,直说的那位不善言语的老人无可奈何得扔给了我们一句:“出了事可不要怨我!”我们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突突突”,老人发动起了柴油机,轻车路熟的将小船驾驶出了港湾。
   开始,小船只是随着波涛上下颠簸,老人操作地还算轻松自如,可越往深海,风浪越大,船身不仅上下颠簸得厉害,还大幅度的左右摇晃了起来。老人双手掌舵,供着腰,眼睛紧紧的盯着前方,熟练而又谨慎的应对着一个个一人多高的波浪。我和黄排长裹着军大衣偎靠在船仓上,望着海面上混混沌沌的天空,耳边响着波涛撞击船舷的声音,不时随着“哗”的一声,四、五米高的水花像盆泼一样洒落在我们身上,一会儿,浑身上下就湿了个遍,船里的积水也没过了脚面。
   过了那段风急浪高的惊险水域,老人恢复了开始时的自如,我和黄排长早眩晕得失去了思维。小船好不容易靠了岸,老人拴好船,提上自买的物品,径自去了沙滩边的养殖房,开船后直至临走也没说一句话。我和黄排长跟着老人趔趔趄趄地下了船,刚离开海面没多远,就一头栽到晒满海带的沙滩上,任凭不能自己的脑袋天旋地转,五脏六腑翻江倒海。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强撑起身子,仔细辨别了一下方向,原来是薛家岛码头北面那个海带养殖场。
   回到营房,我整整三天没有吃饭。
   后来,知道了在前湾港和唐岛湾之间有条“马濠”,当我了解了那条马濠的来历,才意识到那次“过海”真是无知者无畏!原来,在胶州湾的入口处,也就是青岛市区距西海岸最近的海域,浅水处暗礁耸立,深水处有几道海沟,暗流湍急,历史上曾有无数渔船、商船葬于此地,元、明时期曾停航一百二十余年。及至明嘉靖年间,才在元代开凿的“半拉子”工程附近,新开凿了一条可以避开那段海域的马濠,开通了从胶莱新河出海的新航道。
   回忆完那段经历,两人都感叹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又你一言我一语地回顾起了西海岸新区与青岛老市区之间的交通发展:
   1979年原黄岛区成立后,新建了黄岛油港和黄岛电厂两个码头,每天都是早上和下午上、下班前两次发船,从黄岛去青岛办事,基本上可以当天往返。我当时在济南工作,记得从济南乘夜间的火车到达青岛后,匆匆忙忙能赶上青岛开往黄岛的早班船。
   1986年底,青岛小港和黄岛的轮渡客运站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两岸轮渡每隔三十分钟流水对开,西海岸人到青岛市区上班、公务、购物、观光、走亲戚实现了来去自如,圆了海西人多年的梦。原黄岛区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合一后,黄岛和青岛市区两地的经济、人员往来快速增加,为了方便两地来往者就近乘船,缓解黄岛轮渡排队等船和拥挤状况,2003年底又开通了薛家岛轮渡。两个轮渡还都增开了快艇与轮渡同时运营,让海上航行的时间大大缩短,记得我那时上班后去青岛市区办事,中午前就可以返回黄岛。
   2011年7月1日,对西海岸人来说是个划时代的日子——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胶州湾跨海大桥同时通航,并有若干趟隧道公交与青岛市区和黄岛区的公交网络连接,真正实现了青(岛)黄(岛)相接,让黄岛区名副其实地融进了青岛市区,西海岸人成了名副其实的青岛人。两岸人员往来不再受时间限制,很多老城区的市民来西海岸买房安家,西海岸人去青岛市里如同去邻居串门一样方便。听说,住在隧道口附近的一些老年人经常乘坐隧道公交去青岛老市区吃早餐,路上的时间来回也不过半小时。
   2012年,原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成为新的黄岛区,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包括新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同时,青岛市将西海岸新区规划为城市副中心,青岛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如今,从青岛主城区跨海直通西海岸新区的地铁1号线已经开通,不久,青岛地铁2号线将与西海岸新区的若干条地铁线对接运行,第三条海底隧道也即将打通,那时,隧道、地铁、大桥、快艇、高速路同时运行,新、老城区将实现全方位对接、融合,西海岸这块生机勃勃的热土必将会迎来新的飞跃。

共 30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多年以后的战友相聚,酒后勾起了作者对一段往事的追忆。这段往事就是当年在部队的时候 作者与黄排长去青岛。那时候的薛家岛码头还比较简陋落后,天气预报也不是很先进。不巧的是因为天气原因停航,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作者和黄排长私自找了一条小船,祈求老人出了海。在行进的过程中,面对惊涛骇浪,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体验。这段经历对于作者而言,几十年后可谓仍记忆犹新,不然不会写得如此具体详细。回顾这段九死一生,作者提到那句“无知者无畏”。的确,这句话很有警示意义,如今很多探险者,都是因为无知者无畏而失去了生命,值得警示。在后文,作者提到几十年后,如今这条海航线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那是祖国越来越富裕强大,科技越来越飞跃的巨变,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自豪。欣赏美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3-29 08:36:39
  小编觉得,作者几十年前与黄排长的那次出海经历也不是莽撞,还是因为任务在身,军人的天职就是义无反顾完成任务。幸运的是总算有惊无险。这种体验相信一辈子都忘不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3-29 08:38:36
  那时候交通码头的落后,源于国家的不富裕。如今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那种古老的出行方式已然成为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点赞。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吉言        2023-03-29 10:04:05
  编辑老师辛苦!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而我们这代人又见证了西海岸新区的发展。短短几十年,原黄岛区的一百三十多个农村已全部城市化,与此同时,交通状况也有了质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市政建设等自不必说。我们为这样的成果感到自豪,也为能成为高速发展的受益者而欣慰。
3 楼        文友:成敏        2023-03-29 10:17:11
  这篇文章,把我们的军人,为了保家卫国,甘愿冒险出海,为了祖国的安宁,不畏牺牲,勇往直前,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老师的文章总是把正能量凸现出来,值得学习尊敬,问好老师,遥握!
回复3 楼        文友:吉言        2023-03-29 14:31:15
  谢谢成敏点评!可能是个人经历使然,感到应该有点儿社会责任。我的文字本来没多少文学味儿,如果说思想内容还有那么一点儿可取之处,占《江山文学》这页版面心里会坦然些。
4 楼        文友:流泪的飞鱼        2023-03-29 14:35:33
  想念海洋世界的熊,黄岛的烤包子,想念啤酒节......问好作者,祝生活愉快!
岁月从来不斟酌谁得到更多,笑看人生最洒脱。
回复4 楼        文友:吉言        2023-03-29 16:39:52
  谢谢光临!烤包子我还没吃过,啤酒节还在办,只是这些年很少去。欢迎再来黄岛!天天快乐!
5 楼        文友:老树听风        2023-03-29 17:30:21
  一段酒后回忆,赞扬了国之卫士的忠魂。拜读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吉言        2023-03-29 18:52:54
  谢谢美言!还请各位老师多指点。祝事事遂愿,天天开心!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