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聊聊孔乙己(随笔)
当前有关孔乙己的话题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这里不妨也来凑个热闹,算是给波动不息的人声大海再投下一枚小石子。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落魄文人的典型,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因素不外两点:外部环境及个人认知。我们现在所具有的思想意识有很多成份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外来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与已往的东方文化区别很大。东方文化形成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和封建王朝国家,标榜的是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而西方文化不仅产生于农业文明更成长于工商业文明,因而它比东方文化更显优越。它提倡和尊崇的是工商业繁荣和个性探索。孔乙己生活在受封建文化制约的历史阶段,当然不会具备我们今天这样的思想意识。封建文化灌输给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他在思想上固步自封。你看他沉。。醉科举到了何种程度?早已经过了读书求取功名的年龄,也不知另谋营生,死粘在读书人的边缘,日常替人做些笔墨抄写工作。但这极菲薄的收入岂能够最基本的生存开支?于是弄到老来,连读书人的名节也不顾了,开始“窃书”变现以糊口。到头来被不讲人道的举人老爷命人吊着打,很残暴地打折了腿,只能爬着走路。
孔乙己因是读书人,封建教育下的封建思想对其影响自然深入骨髓,但生活在其周围的无数“短衣帮”的劳苦大众,何尝不可以做为对人生的借鉴和启示昵?“短衣帮”是最广泛的底层劳动百姓,他们自小连孔乙己也比不上,孔乙己还有钱读书,他们没进过学只是识得几个字而己。但他们能知道从实际出发,做下等活,凭气力或手艺谋生。生活还算过得去,时常还可以去“咸亨酒店”享受一下,断不至于赊账喝酒。孔乙己之所以穷困到老,与自身是有关系的,可总结为两点,一是他的虚荣心,二是他人懒。虚荣是他迷恋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脱不下象征着读书人的“长衫”。先不说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究竟怎样,就读书人的社会意义而言,凭心而论,公道地说一句,是高于"短衣帮”的。他们毕竟是埋头用功了十年以上的。但其价值只有在做了官以后才能服务于社会。自古当官的,人皆仰望,道理呢?官者掌握着公权,左右着社会力量,处在龙头和枢纽的位置,对文明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历史上的魏征、包拯、海瑞等都是做官人的楷范。孔乙己追求朝服加身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在屡试不第后,年龄也到了成家的时候,就应有自知之明,重新寻找新的人生道路,或做“短衣帮”的一员,或去学手艺做个木工师傅或泥瓦工师傅等,总之三十六行,任你挑选。谁知孔乙己好吃懒做,明知仕途无望,仍苟且在读书人的边缘,终究使自己穷困潦倒一生。
客观地说,把孔乙己穷困潦倒的根源不加分析地怪罪在封建文化上是不切实际的。“穷则思变”、“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君子固穷,但不凝滞于物”等语,分明都在教导人要懂得变通。据实看来封建文化并不是样样糟粕,一无是处。只怪孔乙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太欠缺。有如此命运个人的原因看来是主要的。
奇巧的是,人类文明在前进了整整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竟又出现了对孔乙己现象的讨论。令人惊诧的是,这次孔乙己的形象倒是当代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千人万人要来争的一个公务员岗位,有人便出来批驳说这是大学就业生舍不得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只想着端铁饭碗。事实上,“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这是千年以来一成不变的规律,应给与尊重。换位思考一下,说这种话的人自己何尝又能例外呢?外国语常说的“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一般不是好士兵”,可以看出中外人物的心理是一样的。
极少的体制内岗位,极多的应聘者,最终只能按“优胜劣汰”来招收。大多数的应聘者最终只能在轰轰烈烈招聘活动过后,下沉就业到产业工人岗位。恰恰这合格的产业工人正是经济实体的核心支撑。因为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一般都要靠人来操作。
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象是,当经济形势变得不如人意时,择业人员就要朝体制内或国企蜂拥。相反,怀抱创业理想的人们更愿下海一搏。目前的形势无疑是让人忧心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来深思一下。哲学的观点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长有短。公务员岗位的履行的是社会职责,职业神圣且意义非凡,对个人素养要求高,要求德才兼备,否则易犯“闭门造车”的错误。民营或外企的工人,按劳分配的待遇无可争辩。工人的劳动热情和责任心普遍很好。受市场经济影响和行业竞争,非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忧患意识比较强,对企业的管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奖惩分明”。最普通的高校就业生只有你肯用心努力,薪水一定会使你满意。象今年这超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如何被一一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从根本上上讲还得依赖祖国工业水平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为了加强竞争力,个人奉献的精神便必不可少,任何一项又苦又累再艰辛的活儿都得有人干。任何时期,我们都必须清醒,企业生产是国家生产力最基本的元素,政府工作的成效如何,企业状况便是晴雨表。试想我们日益扩大着的城市人囗,要生活,要解决“吃穿住行”:钱从哪里来?一一一只能从工厂劳动中得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眼睛要多向下看”,好来“抓纲务本”。同样居于下层的劳作人员,要增强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你们在生产上的建树大小,直接决定着本国生产力的强弱。假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各执其事、尽职尽责,那么过去年代的孔乙己只能是昔日那个落后时代的特定人物。
孔乙己是早已远去了,但与其相似的思想却很值得我们警惕。尤其是逢着上层建筑异常庞大而财力吃紧的时候。孔乙己日常生活尽管遭受着青黄不接地煎熬,却因循守旧着得过且过。这无疑是告诫我们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凡事必须尽早防微杜渐,不可坐视不管,否则就会在熟视无睹中变得日渐麻木,最终酿成灾害。抬头望一下,不料看到了农村良田里随处可见的坟头。这难道没有统一规划么?何以乱到如此地步?难道是人心所向吗?毫无疑问这是“懒政”!是孔乙己式的自甘颓废。说到农村工作,最起码得具有三个公共场所:公墓、垃圾场、农产品交易的广场。……啊,当聊到孔乙己时,我一时有许多话要说。同时心情激动而忧思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