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春游颐和园(散文)
一
昆明湖,万寿山,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名气之大,那是人尽皆知,自不必细说。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一位游客眼里的颐和园都别具一格,值得细说,值得细品。
三月里,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满怀着憧憬之心,跟随着人流,从颐和园东侧的新建宫门,走进了这座占地约两百九十万平方米的皇家园林。接下来,就让我来说一说,我所看到的颐和园吧。
走进园林以后,我立刻就被它的恢宏之气震撼到了。到底是皇家园林啊,可真是足够气派!不用说,近在眼前的就是久闻大名的昆明湖了,抬眼向北看到的,一定就是绵延起伏的万寿山。这湖光山色,真是美得动人心弦。
我非常喜欢被这气势统摄着,这种震撼和统摄,有着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喜欢和愿意。
二
一碧万顷的昆明湖,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看远处有几只游船在湖面上漂泊,看近处有几只野鸭在戏水追逐,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沿着湖岸再往南走几步,一座形态逼真的铜牛,映入了我的眼帘。铜牛处以卧姿,远看像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姿态。走近点儿仔细看,铜牛的眼睛睁得可真大,它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西北方向,像是若有所思,又像是充满了“想要动起来”的渴望。感觉如果不是被那一圈围栏阻挡着,这只铜牛,随时都准备着一跃而起,踏入春耕的沃野。都说牛马不相及,在这只铜牛身上,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些类似骏马才有的奔放气息,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一股子猛劲儿吧。不得不说,这铜牛栩栩如生,珠圆玉润,活力四射,其高超的锻铸工艺,令人赞叹不已。
离开铜牛,再往南走一些,就来到了十七孔桥,这里是走进颐和园必须要去打卡的一处胜景。这座桥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桥栏杆上雕塑着的,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资料显示有五百四十四头之多。我盯着其中一头狮子仔细端详了半天,越看越觉得,它像是在对着我这个陌生人呲牙咧嘴地尬笑。也难怪,谁让我一个劲儿地盯着人家看呢。你瞧啊,就连藏在它肚子下边的幼狮子,也被我看得怕生了起来,露出了缩头缩脑的模样。我用手轻轻摸了摸小狮子的头,心里在责备着自己的唐突。可转念一想,也不对啊,这些石狮,可都是见证过历史上的大人物和大场面的狮子。如今它们又每天从早到晚,面对着世界各地匆匆来去的游客,它们又哪里会感到怕生呢?
桥上人来人往,很多人都在忙着用手机给石狮们拍照。匆匆到此一游的人们,总想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但是好难啊,一步一景,处处不同,光是石狮就有那么多只,哪里又照得过来呢?照片拍不过来,后来干脆我就不拍了,把脚步放缓一些,以目光为镜头,以记忆为胶片,用心感受着我所看到的一切。
从十七孔桥走回来,我们又开始沿着湖岸一路向北而行。并没有去购买什么游园路线图,完全就是跟着感觉走,兴之所至,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颐和园,也是一步一景,何必费眼去端详路线图啊。
三
走到了知春亭,就像是走进了昆明湖的环抱之中。这里是嵌入湖面的一处胜景,坐在临近湖水的大石头上,感觉春风比在湖岸上明显大了许多。知春亭所在处,视角特别开阔,临湖远望,满园春色尽收眼底。据说每年的春天,昆明湖的湖水都是从这里开始融化的。由此立刻会让人想起那一句有名的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知春之亭,报春之亭,有多少南来北往的过客,曾在此驻足观望,感怀古今啊。
知春,报春,这个春,岂止是季节物候的名称。祖国曾遭受蹂躏,颐和园是永远记得那次沉痛的,如今,我们欣逢春天,怎么能不对春耕有关怀啊。
作别知春亭,我们很快来到了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住园期间临朝理政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一座红色的宫殿,看上去极为开阔,极为壮观,院内有几棵古树,顶天立地,尤显苍劲。看到今天仁寿殿院内的喧哗与热闹,再联想到这里当初曾经有过的肃静与庄重,不觉令人感慨万千。历史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一笔一划书写而成的。什么样的人与事会载入史册,会光耀史册,只有在时间的洗礼中,才会露出最本真的面目。
在颐和园长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长廊上那些色彩明艳,富丽堂皇的绘画。绘画中有山有水,有花鸟,还有很多四大名著和一些神话故事中的著名场景。画师们技艺精湛且极为用心,他们像是要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全部都浓缩在这条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上。今天的我们,在长廊上行走观望着,也仿佛是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越着,这感觉,很奇妙。
继续沿着湖岸西行,我们来到了一个渡口处。这里停泊着一只看上去很洋派的大船,不用说,这就是清晏舫了。看了一旁的文字介绍表明,清晏舫原名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重新修建时,就改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洋式舱楼,取“河清海晏”之面目。意,命名为“清晏舫”。
历史,如果放在书页里书写记录,并不生动,也不直观,在这里,一眼百年啊。
四
由建筑联想到历史,是一种最为自然的联想。想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迂腐守旧,不知自强,不知创新,又缺乏精神力量的凝聚,必然会走向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甚至是任人宰割的命运。所幸我们生在了今天,背靠着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资格满怀豪情地说一句,“我是中国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这是中华儿女最为深情,最为自豪的表白。“这一切来之不易”,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句话,是为了不断提醒新时代的人们,要懂得珍惜,更要时刻以史为鉴,自强不息。
离开清晏舫,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北宫门附近,我们又折回来,顺着山路往回走。山上的道路曲折幽深,高大挺拔的参天古树与参差各异的低矮植物错落相间,让人沉醉在其中,心旷神怡。
慢悠悠地走着,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画中游,这一组建筑群所在地。这里的地势坡度比较大,各个建筑随着山势起伏而建。下坡处的楼阁屋顶倾斜着连在一起,美轮美奂,极具特色。我们登上楼阁最高处,眺望着远方的湖光山色,感觉自己真的像是走进了一幅山水画之中。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人在画中游吧,我们在欣赏着远处的春色,而远处的游人,也在仰视着身处画中游的我们,景与人就这样相互交融着,连在了一起,意味深长。
脚步不停,目不暇接。颐和园面积那么大,且所到之处,皆是美景,只是匆匆的一日之游,实在是看不过来,也说不过来。终究是要带着点遗憾之情离开他的,此时的意犹未尽,我们就只当作是艺术创作中,有时也会用心追求的留白艺术吧,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如若不相信,请你也走近春天的颐和园,去走一走,去看一看,用心去感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