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自媒让纸媒如此尴尬(随笔)
玩自媒体非常偶然。
好几年前,一位文友在微信公众号创作,大概是需要凑粉丝,便力邀我去注册。出于友情支持,便注册了一个公众号,注册时想着多半不会常来,甚至有可能不会再来,就没有用自己常用的创作笔名——浅草闲阳,而是根据自己曾经做过老师的那段经历以及“老师”这个概念在文革期间排名的委屈,随手填了一个有些玩世不恭的名字:天下第九。
在关注好文友完成任务后,想着他主要填词,便顺手发了两阕词,然后便退出了。因为工作忙,这一走就是几年,再也没登陆过,直到新冠到来。
所以,严格来讲,自己是被“粉”进了自媒体。
因为,从没想过通过自媒体来赚钱,从能力与精力来讲,玩这些糊不了口,更养不了家,这是我的真心话。
更重要的是,我码文字,仅仅是出于单纯的喜欢。很多年前,在盛极一时的烟雨红尘文学网站,八小时之外,我一路做到了策划,一分钱报酬也没有,依然干得有滋有味,乐得纵情纵色。我喜欢的是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阅读,即使他们不喜欢,不屑一顾,或者批评甚至讨伐。这样,至少自己对文字的热爱与体会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尽管它们可能不会带给所有人温暖,但哪怕只带给某一部分人或某一个人温度,这就足够。
也因为如此,自媒体出现后,我就基本不向纸媒投稿了。纸媒过于严肃,过于刻板,过于自傲,特别是过于人情。或许是自己站得不够高,我以为当下这个时代,中国文学难出大师级作家,尽管被推崇为大师的不少;也难出传世级作品,尽管被吹捧为传世的不少。文学圈子化太严重了,像官场足坛一样,同样急需一场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
盛世繁华从来不意味着文字繁华,这是狂欢着的社会及其主流人群极易忽视或刻意忽视的一个哲学常态。以并不高贵的方式来发表本该高贵的文字,同样成为当下绝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能够突破传统纸媒的主要方式,这或许是中国传统纸媒日渐萧条与举步维艰的关键原因。
而自媒体恰恰给予了所有真心喜爱文字的人一个自由反思自由呐喊自由交流的平台。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冲着它的收益而去。但市侩与世俗并不能掩盖它所有的价值。有些光芒,微弱,却穿透生命。
发现这一点,也就在前两年,原因依然很“粉”。一些各省各地的作家朋友们经常将自己各式各样的自媒体作品往朋友圈晒一晒,他们那一番对文字的痴爱让我们这类业余爱好者五体投地,自然纷纷捧场并起而效之。
于是,王子真的返乡了。虽然王子是假的,返乡也是假的,但返乡的心情却是真的,在花费一番心思终于试出当年公众号的登录密码后,心底里还真有点“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嚣张与霸道。
自媒体的创作自由感与舒适度远胜传统纸媒,更没有纸媒那种曲高和寡、自以为是与名不符实,她在文学领域的扩张力与亲和力丝毫不亚于原子弹在战场上的爆发力与震撼力,堪称划时代革命。
相较于传统纸媒,自媒体的整体布局与体验感受可谓天上人间。再嫩的新人在熟悉流程后立马就能找到存在感获得感甚至满足感,任务中心的任务像发散性思维,雨露均沾的滴落在每一个人心头,让你不至于茫然失措或水土不服。
并且,大多数自媒体的图文编辑系统都具备自动提示与标识错字功能,极对那些水平不高却自视极高的码字族胃口;其图文发布的速度与效率也极对那些对创作过程不急对发表结果却猴急马急的半罐子性情。
还有一些自媒体的图文转视频功能更是让人拍手称绝,单纯从码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而言,甩了传统纸媒远不止十万八千里。或许,纸媒仅剩的优越感就是它们的永久保存性,这点念叨,就像上世纪曾经风光一时的粮票与布票一样,满是遗老遗族味道。
而且,相对于纸媒的高高在上与生人勿近,一种感觉深深诱惑着我,似乎所有自媒体幕后始终悄悄关注着前台的每一位作者,不管他是百万阅读量的大伽还是个位数阅读量的新手。
不知道这是不是错觉,如果不是,这才是对文字的真正看重与呵护。
尽管绝大部分人冲着收益而来,某一天他或他们中的部分或许还会冲着收益而离开。但今晚,我,愿为自媒体这个客观上为真正爱好文字的人营造芝麻之门的平台留下一些真正的心情。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自由自在,将文字的魅力揉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