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九龙潭寻趣(散文)
风景常在险远处,趣味也因风景的独特而产生。让我最开心的是选择九龙潭作为目的地,携着外孙,让我一路赏景,有了丰富的童趣。童颜已逝,童心还不老,又得童趣一潭潭。归来感慨,直道不虚此行。
一
我和女儿一家于8月10日游览了承德兴隆县九龙潭大峡谷。
选择这个地方,倒不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如何瑰丽。朋友曾劝我到此一游,主要的理由是找到旅行的趣味。是啊,那些年,一直忙于工作,工作之外的趣味慢慢放下了。曾经最初的想法就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但感觉自身的趣味好像渐离。去山川峡谷找到趣味,成了此行的目的。
这条峡谷位于承德市兴隆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北京150公里。山上为半原始次生状态,素有“京东绿色宝库”之美称。它是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而形成的,悬崖峭壁如刀劈斧砍,鬼斧神工,奇秀幽险,景色神秘诱人。这里山高林密,峰奇石秀,峡谷纵横,溪潭珠联,曲径通幽,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如此美妙和丰富,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也会惊叹,我就举目抒怀,学着吟诗,“啊”了数次,诗句多是赞叹。
关于九龙潭,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将身体化为日、月、河和万物。有一巨龙居于东海中龙窝,并生有九子一女,分别是睚眦、囚牛、蒲牢、嘲风、狻猊、霸下、狴犴、赑屃、鸱吻、龙女。后来由于沧海变桑田,大海东移,龙王随海东行前,不愿自己的子女们一路劳顿,而且九个龙子在还未修成真正的龙形之前,不能全部随行。于是就在龙窝外开辟了相连的九道龙潭,让其子女在此居住修行。九龙潭大峡谷也因此得名。外孙听我给他介绍,忍不住问我,他属于九龙中的哪一位?其实,我还真无法回答孩子,我只略知其名,对九龙并不了解。我随口应付他,说他是九龙之外的“中华龙”。这是外孙能够理解并喜欢的。
一进山谷,暑气顿消,凉风习习。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一路荫凉,阳光倒成了稀罕物。有的地方仰首上望,帽子就会脱落,也只能看到窄窄的一条缝。走在栈道上,岩石上的水珠滴滴嗒嗒,故意与人嬉戏,“嗞溜”一下,钻入脖颈,冰凉爽极,好不惬意。我们寻着溪流溯洄而上,越走越深,真是天然的森林氧吧。我贪婪地张开嘴,一口口湿润清新的空气吸入肺腑,让我这有心脏病的人,都舒畅了许多,好像全身所有细胞都吸足了水分,鼓鼓的。虽然是步步登高,我也没像以前那样连上个楼梯都气喘吁吁。上山的路,有的地方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窄仄的山路,实在无法开凿的地方,就在溪流上铺设了栈道。有的在水侧,有的在水上。虽然没有下雨,路上也湿漉漉的,有的地方还流着水。溪流和栈道就像两条曲曲折折的巨龙在峡谷中交错缠绕蜿蜒盘旋着。一路上古木和岩石上长满了青苔,陈年的已经变成白色,快成标本了。
大口呼吸,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尤其在今天,空气都成了我们的宝贝,曾经的痛,那些PM2.5,就像看不见的鬼影。每个人,都无法不爱大自然啊。外孙说,能不能把山谷里的空气装在瓶子里,这个想法,让我更感到新奇,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笑声是否会惊动九龙?外孙担心起来。
二
来到了著名不老泉。作为游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不多,《不老泉》是其中一篇。当年讲解这篇课文,感觉自己很投入,神采飞扬,那么有趣,到实景地看看,那种有趣只是纸上谈兵的趣味,真实的生动,在面对不老泉。就是传说,仿佛也是随着泉水汩汩而出。相传龙女到水边游玩,碰到了上山采药被摔伤以致昏迷的药农,就用泉水融化了随身携带的丹药,喂给药农,将他救活。有部分药液流入泉眼中,就使这眼泉水拥有了长生不老的神奇功效,后来就被人们命名为“不老泉”。只此一个传说,就嚷嚷一眼泉活了,不能不让人惊叹。史上有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寻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就曾千里驱车到胶东半岛,只为寻找长生不老药,经过未得。或许,他并不知晓这里才有让人“不老”的醴泉神水。多么有意思。外孙说,他想去告诉那个秦始皇。我说,等我们回去,从古籍中找到他。
不老泉上面不远处,就是龙女瑶。在她左侧有一道大峡谷,绿松满坡,岩石雄踞,瀑流顺着峡谷飞泻而下,被一棵棵树木撕扯成丝丝缕缕,分披如珠帘,犹如龙女的一头秀发。瀑水飞落瑶池,因此人们称之为龙女瑶。外孙问我,是不是那个龙女很调皮,在潭水里待不住,跑到了这里?奇想,是儿童的天性,即使是笑话,我都珍藏着,准备回去记在日记里,也准备给外孙重编“小龙女故事”。
向前望去,溪流一会儿跳到你左边,一会儿又陪在你右边;一会儿悠然地流于石上,一会儿又陶气地潜入崖石罅隙或深谷树底,让人寻她不着;一会儿又在栈道下,似千马万军奔腾,惊心动魄;一会儿又汇成深潭,安静地在前面等着你。你看,这些“龙”是不是也满有情趣的。
小外孙,到蒲牢潭就不走了,非要在那里玩水不可。我和姑爷继续向前。
我们游览了嘲风潭、红石泉,又来到了囚牛潭。《治世余闻》有云:“囚牛,龙种,性好音乐。”传说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囚牛潭经过千年水石冲击,石潭上的小溪成为了水渠,形似琴弦。溪水涓涓,长流不断,间关莺语,淙淙潺潺,犹如囚牛终日操琴,乐音袅袅。故此龙王把它安排在远离兄弟之处,避开烦杂嫌怨。
可惜外孙未跟随,不然,他又会叫嚷着要抱琴而归了。琴是一座山,这么大,这么抱得动呢?不要怀疑儿童的想象力,女娲可以补天,抱一挂琴,那不是轻易而举的吗?我生怕外孙根据所学的《女娲补天》来跟我较劲。
三
欣赏了景区第一景,守护九龙潭门户的睚眦潭,就原路返回到蒲牢潭。这是个戏水的好去处。孩子们带着戏水工具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小朋友淌着水,用吸水枪打仗;有的小朋友挑捡着漂亮的晶莹剔透的宝石。潭边有祖孙俩摆摊卖些饮料、水果和一些山上特产。小女孩很干练,十岁左右。帮奶奶给客人到潭水中去冰水果,招揽顾客,完全不同于那些十来岁跟大人一起来旅游的娇宝贝儿们。她们的货物都是一篓篓背上来的。我们空走还觉得又热又累,她们还要背着一篓沉重的货物,其艰难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可想而知。所以人们买东西都从不还价。
风景,成为当今人们谋生的资源。这是哪个时代都不敢奢望的事情。
休息了一会我们又转向另一方向,去了嘲风潭、狻猊潭、赑屃潭、狴犴潭,最后到达鸱吻潭。这是第九道潭,也是最后一个潭。必须攀崖牵藤,游荡而过。还有几块巨石摞叠着,这大概是从山崖上掉下来的吧。来到谷底,悬崖万丈,绿树葱茏,只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蚂蚁一样渺小。抬头仰望,悬崖上有一个豁口,瀑布就是从那里涌出来的。不知道山那边是不是也有条银河。精美神奇的风景,总是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应该有那么一条河,是龙沐浴的地方,我这样肯定,完全是想满足外孙的求知欲。
因为鸱吻善吞好水,龙王就把它安排在最后,所有九潭之水均由其腹中包藏,由其口中吞吐,大有“腹盛龙潭千盅水,口吐峡谷万重山”之势。很远就听到犹如雷霆之声。正如李白所说:“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瀑高达几丈,从悬崖跌落下来,仿佛龙吸天河水一般。由于落差太大,瀑水砸入潭中,激起层层白浪,像有无数条巨龙在搅动翻滚,弄得水花飞溅。这个潭很有意思,虽然不大,却呈现出几种颜色。瀑布砸下的地方,翻着白浪,稍远一点,就是深绿色,仿佛蕴藏着万顷森林,不知其深几许,包藏着多少天地。这绿色也是渐变的,越来越浅。到脚下时简直看不出有水了,清澈见底,碎石粒粒。却没有游鱼,也许是水太清了吧,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是一路上未看到一鱼条的原因吧,也使那些拿着网子的小孩儿们失望至极。没有鱼,也不要失望,富于想象的孩子们会把它视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我又来了点心,孩子们怎么能捞上这块绿宝石呢?趣味这个东西,是不分老幼的,谁都应该有,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读童话的年代,满身都是童话的味道,有趣吧?我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来到这里的游客少之又少,因为路途遥远,又难走,这正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写这段话的时候,太过哲理化,和我所要的趣味有距离,毕竟我是一个成年人,我不能放下这么美好的哲理。这和鸡汤不同,回想一路风景,这段话仿佛就是王安石游览九龙潭所得,而非“褒禅山”。
回头瞭望大峡谷,九龙潭遁形其中,一路的惊奇,仿佛是看了一章《封神演义》,人在神话中,脚步也轻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