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篱】尼罗河水染乡愁(小说)

精品 【东篱】尼罗河水染乡愁(小说)


作者:李文波 布衣,16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34发表时间:2023-04-12 22:07:44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道风景,或一道传统美食,让人流连忘返或终身难忘,这种真挚的情感,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很值得将其书写纪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不过,这个故事写作起来既费时、也费力。麻烦之处在于:本已掌握的资料与史料,需更进一步查验与核实,以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引起读者的共鸣。愿结果能如此。谢谢大家赏阅!


   可让她们没想到的是,长久以来,一直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那座白色灯塔已变了模样:看上去不但摇摇欲坠,且塔身由上自下,还出现了一道长长的裂缝。再看灯塔下方,原有的那些服装批发零售商号、餐饮排挡,和不停歇的冒着炊烟的快餐手推车,均不见了踪影;灯塔周围的偌大空间,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是穿插在人流中间那些不停歇地冲着游人推销小商品的各类小贩。再细看,发现唯一不变的,是三三两两聚集在马路边上的那些“水烟迷”们,但见他们一个个悠然自得地抱着水烟壶,在混杂在空气中的烟味儿,和水果香气的环绕笼罩下、相互间大声调侃的同时,不时冲着自己的面前吞云吐雾……
   森蒂和莫妮卡不禁相互感叹道:你如果不愿意接受现实中的物是人非,那你可以不接受,因为没人会拦着你!不过,你不能不相信: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甚至改变一切!
   最终结果是森蒂和莫妮卡姐妹二人悻悻然地转身离去,并带着深深的惋惜返回了加拿大……
   更令人遗憾与伤感的是,姐妹三人分别返回埃及的这两个时间段内,父母亲由于健康原因,不能随同她们前往,并在此后的几年内,相继离世。因而,两位老人企盼了数十年的返乡梦,最终化为了泡影。这让三姐妹深感悲痛和惋惜的同时,不禁感叹,正如一句古老的埃及谚语所说:“风,总是朝着船行进的相反方向飞行!”愿望,尤其是那些人们阔别已久,且沉湎于其中的美好愿望,若想实现,其过程与结果总难达到一帆风顺,要么,会差强人意,要么,则事与愿违。
  
   五
   现如今,大姐和二妹已相继退休,刚好赶上还未退休的三妹莫妮卡休年假,为了能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梦,同时,也为了能了却父母生前的遗愿,老姐妹三人即刻商定:结伴同行,为她们自己,也代表父母亲,返回故乡埃及,重温故乡梦的同时,品尝与她们失之交臂半个多世纪的埃及美味烤沙瑞。
   飞机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了开罗的上空。三姐妹情不自禁地将脸贴附在了眩窗边上,望向那一望无垠的非洲大地:明媚的阳光普照下,这个沙漠之国那林立的房屋建筑,在遍布于四围的,那广袤的撒哈拉大沙漠及其缓冲地带的映衬下,仿佛变成了一座座弱小的围城。但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围城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目极之处,绿色植被的面积及其规模,虽不能与加拿大相比,但也能明显感觉到,随着飞机的前行,接踵而来的片片绿茵,如同一张张巨大的、翠绿色的地毯,向着天际结合处铺展延伸……
   今天,此刻,三姐妹终于回到了埃及、回到了开罗、回到了记忆中的美好家乡!
   为了方便出行,也为了能离尼罗河更近一些,她们事先预定好了位于开罗市中心的一家正对着尼罗河的阳光酒店。等下了飞机并抵达下榻酒店后,姐妹三人也没顾得上打开行装,便急不可耐地离开酒店,来到了尼罗河畔。
   让人扫兴的是,当她们到达尼罗河边时,竟然发现:矗立在河边的那个白颜色的灯塔,已不见了踪影,不过,灯塔底部那斑驳陆离的塔基,仍然沉浸在河水中隐约可见。
   此时此刻,童年时代,父母亲常常带着他们留连驻足于尼罗河边、攥着她们的小手、沿着河畔的甬道缓步而行,及喧闹嬉戏的场景,以及全家人离别埃及赴加拿大的前一天,围坐在河边的栏杆旁,享受那香喷喷的最后晚餐“烤沙瑞”的场面,又如影随行,突现在眼前……姐妹三人禁不住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尼罗河,埃及的母亲河,还像从前那样,永远保持着自身的缓慢节奏,不知疲倦地流向远方。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斗转星移和岁月的洗礼,尼罗河两岸的景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旧式的沙土毛坯房舍虽尚有余存,但现代化的亭台楼阁穿插点缀其间,尽显传统与现代各领风骚的独特风貌;在明媚的阳光下,流经埃及全境长达1000多公里的尼罗河面上,满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的游轮多达300艘以上,且终日南来北往、穿梭不息;沿河两岸那绵延不断、一望无际的椰枣林,簇拥着角豆树、金合欢,和石榴树,以及根植于其间的片片香蕉园、各类热带水果,相互连接在一起,汇集在一处,如同巨大无比的绿色走廊,顺着尼罗河水奔流的方向,无限扩展延伸……
   生活在尼罗河畔的故乡人,尽管在语言和着装上未曾有太大改变,但他们所生活的氛围和空间,较之过去却大相径庭:人力车已消失不见;客运马车虽然随处可见,但更多的,则是马路上川流不息,甚至是拥堵不堪的机动车,和杂乱无章的摩托车、汽车喇叭的鸣笛声;当年,沿着河岸摆放着的多如牛毛的商品摊、食品摊,已经被兴建在开罗市中心的几座内有数百家百货批发零售商店,和餐饮店的巨大商贸中心所代替;早年那个别具一格且人头攒动的“毛驴拍卖市场”也已无迹可寻;而马路上,曾经络绎不绝的“毛驴骑行”与“沙漠驼铃”,业已演变为旅游观光区域的一道靓丽风景。除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座落于尼罗河两岸旁、马路边,特别是经由开罗,通往亚历山大港的高速公路两侧,那一座座看上去足足有20多米高的“鸽子楼”,比之从前,也多了许多……
   姐妹三人都知道,那些用砖泥堆彻起来的、外部造型既像尖塔、又似“炮楼”、且周身有着无数窗孔,并在孔内安插着无数短木棒的鸽子楼,是出自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港的特有生活风俗与风貌,即边养信鸽,边品尝“烤鸽子”的美味。这也是古老的埃及文化中,一直沿用着的那句“别想让一只鸽子活着飞出亚历山大!”俗语的由来。
   对于故乡的变迁,大姐芭芭拉激情难抑。正欲开口说话的瞬间,忽然发现二妹和三妹不见了踪影。芭芭拉耽忧地四下里张望着,发现两位老妹双双停留在在远处,正指手画脚地,与几位埃及老乡在闲谈着什么。
   “这姐儿俩,老毛病又犯了!”芭芭拉禁不住在嘴里咕哝着。
   原来,她所说的“老毛病又犯了!”特指当年,只要姐妹三人跟随着父母来到尼罗河边,二妹森蒂总是兴奋地到处乱跑;而等她们姐妹三人长大点儿后,但逢三姐妹一同外出,二妹也总喜欢挎着三妹莫妮卡的胳膊“玩儿失踪!”于是,这也使得大姐芭芭拉于无形之中,养成了一个既定习惯:但逢姐妹三人外出,每当她走在最前面时,她总会不停地,下意识地回转过身来,招呼两位小妹,“快,跟紧点儿,别走丢了!”
   眼下,当芭芭拉走上前去时,才发现,不知何故,两位老妹正与几个小商贩模样的人在争论着什么。
   只听三妹莫妮卡冲着一个身穿长袍、头戴小白帽、身材硕长高大、肤色黝黑、手持着几件衣物的中年埃及男人在发牢骚,“不行,坚决不可以!说好了是1美元,你怎么突然变卦了呢?!”
   那位中年人面带可怜巴巴的表情辩解道,“哎呀,你仔细看看,这件花格衫的质量与成色,如此之好,怎么可以卖给你1美元呢?20美元一件!少一分我也不能卖!”
   一向文质彬彬的二妹森蒂忍不住抱怨道:“是你们冲着我们不停地说‘一美元!1美元!’我们才决定要买的呀,你们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
   三妹莫妮卡显然已失去了耐性,她手一挥喊了一句:“得了,不说了,我最多只给你5美元,不卖就拉倒!”
   小贩带着坚决的口吻:“哈,那怎么可能!20美元绝对不能少!”
   “那对不起,我们不要了!”莫妮卡说完,一把拽起森蒂,转身就走。
   “好了好了,5美元,卖给你!”小贩见状,忙一个跨步挡在了姐妹俩的面前——成交!
   看着三妹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与对方结算的样子,大姐芭芭拉禁不住哑然失笑。
  
   六
   第二天,也是三姐妹此行计划中,最为重要的日子,前往品尝那道令他们日思夜想的烤沙瑞。
   尽管开罗市内的机动车流量过大,导致交通状况常年拥堵不堪,但可能是天遂人愿的缘故,姐妹三人今天没用了多长时间,便来到了多年来,一直无缘落座的这家烤沙瑞专营快餐店的门前。
   坐落在她们眼前的这家门店,外部装饰既精致、又现代感十足。在门楣的正上方,镌刻着餐馆的大名——“阿布·塔拉克烤沙瑞专卖店”。
   单就外表看上去,这家餐馆并不是很大,可奇怪的是,进进出出的食客,却如走马灯般络绎不绝。
   “女士们好!欢迎大家光临本店!”一声响亮的问候声,来自前方。
   定睛望过去,是立于门旁的一位西装革履、身材健壮、满面红光、上唇留着一簇胡髭的中年埃及男士,他正热情地冲着姐妹三人频频挥手打着招呼。
   经过相互介绍才知道,原来,该店的第一任老板,正是姐妹们童年时代常见的那位卖烤沙瑞的年轻人——阿布·塔拉克先生!可不幸的是,老先生已于几年前不幸离世,而他的继承人,是面前的这位中年人,他也是阿布·塔拉克先生的大公子约瑟夫·塔拉克先生。
   当听说姐妹三人是来自加拿大的埃及同胞,且又是这家品牌店创业伊始时期的老主顾时,约瑟夫·塔拉克先生,对这三位来自遥远的、北极圈附近的尊贵客人,给予了热情的接待。
   约瑟夫首先带领着三姐妹参观了整个餐馆,并对餐厅内外的布局与陈设一一作了详尽介绍。
   原来,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阿布·塔拉克快餐店,已经发展壮大成了拥有五层餐厅、并能同时接待数百名食客、且闻名全埃及的、最著名的烤沙瑞专卖店。不仅如此,依据几年前张挂在餐厅墙壁上的一则“埃及报业托拉斯”的新闻报道,这家专卖店,由于日均销售量达到300-900公斤,在被甄选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还被冠以“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烤沙瑞品牌专营店”的名号。
   哇,这可真是了不起的创举与奇迹!
   约瑟夫·塔拉克先生,还特意请出了站在售餐台旁的一位年轻人,专门为姐妹三人表演了由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抛洒米饭”绝活儿。
   只见这位小伙子抬起双手,快速操起一把碗口大的长柄大餐杓,和一个空陶碗,顺势将满盛着煮熟了的米饭的大餐杓猛然抬手一扬,眼见一大坨米饭瞬间涣散成一条直线,径直窜向了天花板……随着这位年轻人手持着空陶碗的那只手腕儿在不停地左右晃动,在空中兜了一大圈儿的米饭,几乎一粒儿不差地,相继回落到了他手中的陶碗内。
   哎呦,这位小伙子抛洒米饭的动作与节奏,活脱儿一个当年那位小伙子——阿布·塔拉克先生的拷贝和翻版!要不怎么说,人家居然能把一碗炒饭,做到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呢?就连他们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售餐技艺,居然也被演绎成了绝妙的杂技表演。
   在三姐妹鼓掌喝彩的同时,约瑟夫先生又请大家进入到了厨房内,亲临参观烤沙瑞的烹饪制作流程。在谈到最关键的佐料使用问题时,约瑟夫如是说:“我们是一家名店,没错!但这不等于别人没能力做出与我们相同的烤沙瑞味道。原因人尽皆知,我们彼此所用佐料不同嘛!”说到这儿,约瑟夫的面部表情中闪现出神秘的微笑,“咱们开罗市有一家专营烹饪材料的门店,假如你们能够前去参观一下的话,说不定可以找到类似于我们店所用的烹饪配方。那里所陈设的烹调所用佐料与香料,如果没有上千种,也绝对不下伍佰种……”
   店主人的一句话,言中了母亲当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也难怪,别说在埃及以外的其它地方,即便在埃及,也没人能做出类似这家品牌店所烹饪的,既正宗又独特的烤沙瑞味道。可不嘛,在咱的故乡埃及,烹饪所用的食材何止油、盐、酱、醋、陈皮及香叶寥寥数种,可供厨师挑选与配置的佐料与香料,居然高达数百样、乃至上千种,嚯,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再说了,又有谁能知道,人家阿布·塔拉克门店的专用配方是哪一种啊?三姐妹不禁感慨着……
   品尝美食烤沙瑞的时刻到了。大姐芭芭拉,手牵着两位老妹,静静地坐在了一张5人份的餐桌旁,她特意点了5份烤沙瑞,个中含义,不言自明。
   店主人约瑟夫先生热情地对三姐妹表示:为了表示对三位老大姐的敬意、也为了埃及共和国与加拿大的友谊、更为了三位女士及她们已经不幸离世的父母,与自己已经过世了的父亲阿布·塔拉克先生,于半个世纪前结下的友谊,理所当然,他要为老姐姐们今天所点的全部餐饮买单。
   在约瑟夫先生及身旁工作人员的掌声与喝彩声中,服务人员手捧着大托盘,将5碗飘逸着独特味道的烤沙瑞,及供个人调味儿用的番茄汁,和蒜盐汁,摆放在她们面前。那股早已沁入到姐妹们骨髓中的原汁原味儿,及久别了的馨香,豁然撩拨起了三姐妹的味觉神经。
   凝视着摆放在身旁的两个空座位前的两碗烤沙瑞,品尝并重温自己面前的这一幼年记忆中最难忘的美味时,三姐妹都禁不住热泪盈框……
   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七
   告别了约瑟夫先生和烤沙瑞专卖店,姐妹三人回到了酒店。当她们坐在了直面尼罗河的酒店阳台上,举目凝望近在眼前的尼罗河时,仍觉着口有余香、兴致挥之不去。
   夜色中的尼罗河水波光粼粼,镶嵌于河边建筑上的各式霓虹灯,与马路两旁的灯光交相辉映,不时地幻化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璀璨画面。水面上若隐若现的熠熠闪光、河面上不时划过的游轮所发出的耀眼光芒、与出自沿河两岸的阵阵蛙鸣、虫鸣、鸟鸣,及非洲特有的“灰雁鸟”所发出的,犹如生活在欧亚地区的夜莺一般的美丽歌声……眼前的所有景致融集于一处,构成了一道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妙风景线,并凸显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氛。

共 1373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文波老师的小说总是有一种异域风情。用中国的文化去诠释另一种文化,寻求普世价值。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落叶归根的故事,只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换成了埃及,然而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落叶归根,月是故乡明的价值判断,结尾处三姐妹对埃及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多元和开放,也许这也是不同文化的区别吧。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半个多世纪,这也是文波老师一贯的风格,随着叙事的时间线被拉长,小说就有了一种更宏大的背景,也更全面地展示生命个体的成长或是家族的兴衰历程。小说以“烤沙瑞”作为线索,加深了三姐妹对于故乡的印象,也达到了一种“延迟”的效果。离开故乡前去吃烤沙瑞,之后在异国他乡每每想起都有深深怀念之情,这就让读者也跟着心心念念;大姐重回埃及,本以为能吃上烤沙瑞,结果遗憾而归;几年后二姐三妹相约出游,又一次扑空……这两次空手而归都在不断增加读者的心里期待,吊足胃口,却又迟迟不见烤沙瑞,这种“延迟”效果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多次写到尼罗河两岸的风光,自然景色和人文风俗,让读者感受穆斯林国家独特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了漫长岁月中一个国家的变迁。和我们的传统小说相比,虽文化各异,但是乡愁确实如此接近;虽信仰不同,但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大同小异,这也是小说的另一种典型性。我很喜欢文波老师在小说中多处运用的俗语谚语,既使人物语言个性化,也让主人公的文化背景显得更真实可信。有幸编辑您的作品,祝您文丰笔健!【东篱编辑:粗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4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3-04-12 22:09:12
  很高兴又看到文波老师的作品,饱览了尼罗河风光,向您致敬!
回复1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2:04:31
  谢谢粗人老师的辛勤编辑与辛苦付出!这篇拙文罢笔那一刻,我就预感到,不管哪位编辑老师来编辑,都会既费时又费力!此外,老师细致独到的品评,也让我学到了东西?再次感谢您!祝您一切都好!:)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4-13 10:38:09
  一座城市,一个食品摊点,一个和童年味道相伴的人,在一次返乡的旅程里,都变成了诗意的风景。这篇小说,叙述的不仅仅是三姊妹的情感归宿,也向我们展示了埃及迷人的风光。乡愁,永远是世界的主题,无论走到哪里,乡愁永远是温暖人性的词汇。李文波老师的小说,展现了国外的风光,书写了不同于我们的乡愁,写得尽兴,情节布局不以惊奇为重点,而是以情感捕捉为本分,寻找童年的情趣,那些离开的人,在小说里,变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这是人生的温暖和美好,小说表达出寻找乡愁的美好情愫,读者亲切唯美。遥握,问候李文波老师春好,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2:13:09
  怀才老师好!自那次与您沟通过后,我才突然明白,原来,平台的每一篇文章,都由您最后把关校正,此前我还真不知道,也没人告诉过我!可以想象的出,您的工作量既大且繁重。感谢老师百忙中亲临审核置评!您的笔墨,总能让人学到东西!顺祝您工作顺利、开心!:)
回复2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3:01:27
  怀才老师,很抱歉,我忘记了那道美食”烤沙瑞“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在其后面,加英文注释(Koshari),不知是否重要。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4-13 14:12:09
  李老师不虚这次埃及之行,带给读者一篇精彩的小说。这篇小说通过三姐妹回归故乡埃及的所见所感,不仅描写了尼罗河的大美风光,也抒发了三姐妹心中浓郁的乡愁,以及对故乡特色美食的怀想,也表达了三姐妹对故乡的无比眷恋之情,文章异域风情浓郁,仿佛跟随着李老师神游了一次埃及,三姐妹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那里是法语区,对加拿大来说,是一个历史相对悠久的城市,但对比古埃及文明,那真是相形见绌,埃及,我们经理去过,看过她拍摄的照片,真是古韵悠悠,她说,埃及是一个让人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我将来如果有时间,一定去埃及看看。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李老师,遥祝一切安好!吉祥如意!
回复3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2:21:24
  琳达老师好!其实,我这篇拙作也是或多或少,受您那两篇有关“回乡”和“广式饮茶”雅作的影响,我才想到:哪天,我也该写一篇从来没写过的与饮食文化相关的东西......此番偏偏让我赶上了一次机会。感谢老师在双重工作压力下,亲临置评。埃及那地方,虽然在这个季节每天都是扬沙天气,但很值得一去!谢谢老师!祝工作开心!:)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4-13 14:26:08
  三姐妹是重情重谊之人,不管时间隔了多久,依然怀念当年的味道,依然要找到当年炒饭小哥。可是,当年炒饭小哥已不在了人世,他的儿子不赖,他的举动给离乡的三姐妹带来了无尽的温暖。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佳作。文中充满了异国风情,诉说着悲欢离合,写尽了人情世故,流淌着思念与乡愁。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春好!
回复4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2:29:58
  谢谢湘莉老师的关注与支持!也是由于我好不容易碰到了三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姐妹,总想抓紧时间,多了解点儿她们的情况,外加每天不是上不了网,就是上网前,一定得摆弄来摆弄去老半天,偶尔上去后,常常还没两分钟就又断网。于是乎,那段时间我索性不上网,也没再与亲朋联络,所以,各方消息都有所滞后。谢谢湘莉老师百忙中光临置评!祝您工作愉快开心!:)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4-14 05:47:58
  老师的小说充满深情,三姐妹漂泊之后的回乡问题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小说是不是注重故事性而轻感情的表达,我觉得老师在这方面拿捏得非常好。其实,散文和小说并无本质区别,关键争执在一个虚构与否上。老师对域外风情非常熟悉,尤其埃及文化了如指掌,其中的谚语用得恰如其分。拜读学习老师好文,祝老师体健、笔丰,佳作频出!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5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09:07:08
  谢谢韩老师百忙中前来置评!也谢谢老师分享您的想法。其实,有关小说是不是注重故事性而轻感情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探讨摸索中。此外,有关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的问题,我近日也听到有不同的说法。希望我能从老师们海量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准确答案。谢谢老师!祝您工作开心!:)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4-14 16:27:30
  祝贺文波老师精彩小说摘精。乡愁淋漓,且听三姊妹故事!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李文波        2023-04-14 23:19:35
  谢谢怀才老师!喜欢老师的精美雅作!也喜欢老师的文笔文风!祝老师工作、创作愉快开心!:)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