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偶遇好书(随笔)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读后感
蓬莱出差,公事已毕,距离航班时间尚早。百无聊赖间,我顺手拿起宾馆写字台上的一本《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本以为只是推广旅游的商业册子,翻了两页却发现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文化著作,一下子就看了进去。此书非赠品,离店之际我便网上下单买了一本,回到家一口气看完了。
这本书是以“丝绸之路”为地理线索,借唐朝日本遣唐使高元度和玄奘西域取经的视角,带读者重新寻访前年前丝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人文风貌。但日本遣唐使和玄奘的行迹只是移步换景的工具,作者对沿线所涉国家的讲述并不仅限于唐朝当时,而是从当地历史源头讲起,撮其大要,娓娓道来。就这样从桑蚕之地的源头中国蓬莱一直讲到西亚、中东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欧洲国家,以罗马为终点画上句号。
作者的历史知识扎实细致,文笔简洁优美,给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古代中西历史横向对比的全景图,让我们对古代世界全貌有了一个清晰、生动的认知。读完之后,我有两个肤浅的感受不吐不快。
其一,国家、民族的命运正如个体的人一样,难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沧桑变迁与荣辱沉浮。之前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时,就有相同的感喟。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经历数千年岁月的大浪淘沙,到近代几乎只剩断壁残垣和折戟沉沙的历史遗迹。中华文明算是韧性最强,硕果仅存的一枚,但近代百年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也几近倾覆,险遭灭绝。如果没有历史的大视角与景深,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西方民主、法治文明对照下,中国人麻木、羸弱、官僚、腐朽的落后形象。但如果从历史的高空俯瞰,才会清楚地发现我们的民族和祖先曾经是何等的灿烂、辉煌和霸气十足!
秦汉之际,我们就与辉煌的罗马帝国遥相辉映。那时,我们的丝绸也已经穿越千山万水,通过漫漫丝路到达罗马帝国,成为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大汉帝国使者甘英的脚步也已远涉黑海、地中海沿岸,几乎踏进了罗马帝国的土地。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禁不住赞叹——“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罗马)。”
盛唐之际,我们的长安更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万国来朝”“重译而王”所言不虚,与后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完全不是一回事。而那时罗马帝国已经覆灭,西方进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到了元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开疆拓土,横扫中亚,远慑西亚、中东。西方人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看到的中国是比他们自己国家富庶、文明百倍的锦绣繁华之地。
总之,站在历史的大视角,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落后就是明朝以后晚近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我们能穿越五千年历史生生不息而血脉不断,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重新屹立世界民族强林也确是未可知的事情。
其二,欲知世界之大,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面这些历史的知识,其实早在中学的课本里就学过。但那是简约、抽象的。只有读了《丝绸之路》这样详实、生动的专题佳作,才能激活和深化那些已经遥远和淡漠了的知识。所以,我要感谢高洪雷先生这本优秀的用心之作,也要感谢我入住的酒店将这本优秀作品摆在客人的房间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就是经由一个个看似偶然和不起眼的细节组成的。
当然,“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深入地了解和消化历史与文化,只靠读书是不行的,因为它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地图和一个坐标。我们还应该亲临文明的胜迹去实地瞻仰、考察,像三毛那样孤独地流浪,远涉美洲高原和非洲大沙漠,像余秋雨那样沿着文明的古迹去贴地寻访,与历史对话。我们未必能像他们那样专业和洒脱,但如今交通发达,旅行便捷,三年漫漫疫情已经成为过去,行走的自由已然恢复,只要心向往之,念兹在兹,焉知平凡如你我者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掩卷深思,我仿佛又站在了蓬莱的大海边,看孤帆远影,听海鸟长鸣……
2023年4月12日下午,水木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