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长沙印象(散文)
长沙,对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才有看头。从家出发,我就满含着期待,期待长沙可以给我一次最美的旅行。我知道,我对长沙还仅仅是印象,第一印象就那么美妙,走进长沙,不虚此行。
◎金井馨苑小区
到达酒店,已是下午五点多了。酒店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富丽堂皇。进门是一个超大的浮雕,浮雕上刻着一群人,有人抬着胳膊挽着袖子,像在振臂高呼。浮雕像一堵墙挡住了视野。前台在左手边,一个年轻的姑娘正给一个男子办理退房。浮雕下面摆着几盆绿植,几个纯净水桶。我最喜欢的酒店大堂应该是明亮的宽敞的,有着漂亮群装的俏女郎为我们办理入住,大堂有红木桌椅,漂亮的灯饰,墙壁有书橱,书橱里有各种书籍,可以随时阅读。
这里什么都没有,不免心里有些落差。
几天前就开始为这次远行描摹,想着终于有机会像鸟儿一样飞出去了,而且是跨五个省到长沙,谁知道竟住到这么个地方来。一边嚷嚷着明天要重新找酒店,一边收拾东西,赶了一天的路,又累又饿,先住下再说。好在保洁阿姨非常热情,极尽可能地满足我们的要求,勉强找回一点失落感。保洁阿姨告诉我,想看书,想喝茶,大厅一侧都有。哦,原来把这些藏在“深闺”里啊,长沙人可能不喜欢招摇,总是悄悄地让顾客慢慢喜欢吧?我或许还未读懂长沙,那些判断有失偏颇了。
酒店下去右手边就是一家叫作“小食候湘”的菜馆。吃过晚饭,跟服务员打听附近的早餐。她说,往里去,小区里全是卖饭的。言外之意,这里是一处烟火气浓厚的地方,或许,是为了照顾我这个从未出远门的人,让烟火味道不离开半步。
当初定酒店,为的就是方便。尤其早餐要方便,因为早上时间紧,要坐下来就能吃。更重要的是离学校近,步行就能去,来去方便,雨天也不怕。
第二天一早,我们顺着昨天那个服务员的指点,进到小区里。小区大门东向开着,不时有车辆进出。中间一处绿化带直通小区西边出口。绿化带两边,每栋居民楼的一楼,都是门面房,各种各样的美食,一家挨着一家,什么面啦,麻辣烫啦,馄饨啦,饼啦,光是粉,就有杀猪粉,瘦肉粉,肠粉,等等,形形色色眼花缭乱。这哪里是小区啊分明是个市场。如此的烟火气,让我感觉长沙如同我的城市。时间紧迫,大脑飞快地转圈。我们是北方人,饭食首选是面。我相中了一家包子铺,结果人家没有桌椅,买了就走的那种。有个大叔买了两个包子,悠哉悠哉地提着进了旁边的楼道。一个小学生从另一家买了什么,也往楼道里走。看来,这些店主要是为这个小区的居民服务的。又一看另一家卖的饼,各种各样的饼,色泽诱人,晶莹剔透,可也没有地方吃。总不能买了在大街上吃吧。只好又找了家,是小笼包,有稀饭。女老板年轻漂亮,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坐。这也是个一楼,在我看来就是个大车库,总共六张桌子,每张桌子可坐四个瘦小的食客,还算干净,盛辣酱的玻璃杯,没有明显的油渍,这让我感觉很舒服。只是店内一侧,有块地方,用厚厚的大布帘遮住了。这是他们睡觉的地方?晚上安身的地方?一个老妈妈在店的最里头站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在帮妈妈煮馄饨,动作很娴熟。男老板忙着给刚进来的一伙干体力活的男人端稀饭。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女人用电磁炉煮馄饨,打蛋汤。一边的炉子上,几笼小笼包在呼呼冒着热气。女孩忙了会儿,妈妈煮了一碗面,她安静地坐到最后面的角落里吃去了。
他们从哪里来,租住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地方?不得而知。我们要了两笼包子,一碗稀饭,一碗紫菜蛋花汤,19块钱。比我们那儿贵多了。但包子味道很好,稀饭也很粘稠。值。
晚饭我们也不打算走远了,还是决定在小区吃。早早下来,先逛一会儿。这个小区叫金井馨苑。我们的酒店就在小区的一侧。这是个开放的小区。没有物业,业主自管。外面的车辆可以免费停进来,行人也可以随便出入。小区里除了美食店,还有手机店,五金店,理发店,果蔬店,竟然还有一家做防盗网的,切割机正发出刺耳的声音,分割着一根钢管。另一边个门口,一个老太太正在煤气灶上翻炒着什么菜,热气一缕一缕,弯弯曲曲,从炒锅里飘出来,像一首多年前的老歌,讲述着零碎的日子。一个老大爷坐在一边的椅子上。他们一楼的房门开着,看不清里面,只感觉有些乱。走着走着,忽然就有一处楼道口。楼道口过去又是一家店。几个老太太围坐在一家卖菜的店门口,像我老家的邻居,在那里啦家常,听不懂她们说什么,但看得到她们脸上的笑。她们可能是这儿的原居民,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只有我们这些外来的人,才觉得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那么惊讶。长沙的小区可以这样随意。而这里的人,都懂得包容,和遇见的人眼神碰触,马上感觉阳光射出的是善意,他们的眼光是用来打招呼的。
在小区里,我还发现了两棵从没见过的树。
一棵,叶子很像栀子花的叶,枝头有浅绿色的骨朵,散发着一股股的幽香。但不像栀子花的骨朵。用微信一扫,是柚子树。哇!原来大大咧咧的柚子开花还这么香啊!柚子树,曾在江山文学网东篱社团的江南才子岚亮老师的文章里读过,能在这里与它不期而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每次从树下走过,沁人心脾的香气,总让我忍不住贪婪地深呼吸几次。
还有一棵,比这柚子树又高又壮,叶黑绿,又长又大,形如兔耳,也打着绿骨朵。还用微信扫,原来是枇杷树。枇杷长什么样我不知道,从没见过,只是买过川贝枇杷膏,知道那是止咳的。“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泪湿无”。这是宋朝方岳的诗。刘彻,杜甫,刘宗远,司马相如,杨万里都写过关于枇杷的诗,可见它有多讨人欢喜。可惜现在它还没长成,只是那墨绿的叶,人们说它们像琵琶,更让枇杷增了诗韵。
吃过饭,我们到街上走一走。路灯亮起来了。212路公交车从南驶过来,向北驶去。昨天,它载着我们过来。马路上车辆不多,行人也不多。有人遛狗,年轻的母亲推着孩子遛弯。这里不是繁华地带,很安静。
仅这一天,我再也不提重新找酒店的事了。让酒店藏着自己的秘密吧,等我逛完了小区,再躲进你的迷宫去享受娴静吧。我发觉已经喜欢上这里了。仿佛前世,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长沙的美,美在烟火的亲民,美在从不张扬,骨子里有着精美的内涵啊。
◎长沙菜
中午,时间充裕,可以找一家中意的饭店,坐下来,慢慢浏览,揣摩每一道菜品,遇到心动的,就满心欢喜,等着它们惊艳出场,真是幸福的事。那天中午,发现一家“佬童浏阳蒸菜”的店,异常火爆,宽敞的大厅几乎爆满。浏阳,是长沙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它是李谷一的一首《浏阳河》唱响的,“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浏阳蒸菜?人气这么旺,进去看看?和儿子交流一下眼神,决定进去会会这超级旺的菜馆。
儿子说,浏阳那地方以前特别穷,剩下的菜不舍得扔掉,所以就有了蒸菜。儿子越来越像一个老师了,他知道得比我多得多了。
拿过菜单一看,上面价格,从七十八十降到十几的都有,非常亲民。我想,这是它火爆的原因之一吧。菜品非常丰富,但食材我们都熟悉,一样一样捋下去,直到一个“外婆菜炒蚕豆”时,儿子忽然抬起头来,我能看到厚厚的眼镜后面,那异常明亮的光。
“外婆菜?”他显然不是在问我,只是像我一样,对外婆菜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跟外婆有关的菜,外婆做的菜,可能都让我们倍感亲切。我的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我肯定吃过她做的菜,记忆里,姥姥家的菜格外的香,小时候我几乎是赖在外婆家长大的。儿子的外婆,我的母亲,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留给儿子,有些菜,我们不去她不吃,哪怕在冰箱里放上几个月。其实,现在孩子少,哪能缺了他的吃?只是,母亲永远都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
我们决定要一个外婆菜炒蚕豆。又点了一份蒸的剁椒鱼头,一个杂粮糍粑。
我告诉儿子,和我在同一个社团的红花草老师,你草儿阿姨,是常德人,离这里不远。她做的粑粑特别好,她写的文章也特别好。儿子表示高度的敬佩。山不转水转,草儿姐姐,今天,在长沙吃一次糍粑,也算我们相遇了吧。
一会儿工夫,外婆菜炒蚕豆上来了,我们瞪大眼睛望向那盘菜。炒熟的蚕豆,青绿青绿的,配上鲜红的辣椒圈,很是入眼。外婆菜,在哪里?除了蚕豆,还有一些细碎的菜茉子,不青不绿,颜色暗沉,搭配其中,难道这就是外婆菜?真如外婆那灰暗的脸色,还有属于她们那个年代的记忆。夹起根茎状的一节,细尝,是干菜。百度上搜一下,外婆菜,又名万菜,是湖南湘西,广东五华等地的一道家常菜,选用梅干菜,萝卜干,干豇豆,包菜丝等,以湘西传统的民间制作方法晒干放入坛内腌制而成,之后加上白辣椒,生姜,红干椒,大蒜,香葱,植物油,食盐,爆炒,香辣下饭。儿子尝了几口,说蚕豆还可以吃,那些干菜,有些吃不来。等鱼头上来,他就专攻鱼头了。我又夹起一片菜叶,梅干菜?也许是吧。慢慢嚼,真的特别香。为什么外婆菜是干菜?或许,外婆的年代,没有富余的钞票,没有冰箱,没有蔬菜大棚,她们只能把这些菜晒干留存,到冬天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拿出来吃。那个年代,不只是浏阳穷,全国人民都穷。
鱼头用的是淡水鱼,但不认识是什么鱼,火候很好,肉质鲜嫩,汤汁咸,鲜,香,辣。一层火红的辣椒铺满了整个鱼头,蔚为壮观。我们正吃得起劲,糍粑上桌了,呀!色泽金黄,好漂亮!尝一口,蓬松暄软细腻,像蛋糕,却没有蛋腥味和奶腥味,而是粮食的清香,还有一点点的甜,口感特别好,比蛋糕口感更朴素更丰富更绵厚。民以食为天,最抚慰心灵的,仍然来自于大地和对大地的赤诚。
很多菜品,可能是我们不习惯,总觉得吃不来,其实,滋养出乡愁,不在于用的什么菜,而在于那种菜品里一定有着故事,有着长期养成的口味。如果我再来长沙,一定还会点这道菜,因为我有了曾经的味道。
◎长沙人
回到酒店,保洁阿姨正在房间里换床单被罩。她一边忙着,一边和我聊着。她很健谈,人也很好。我说,很喜欢听你说话,你们湖南话特别软,好听。她立刻就笑了,直起腰身,露出花白的牙龈和参差不齐的牙齿,说,我老家的话太丑了,你根本不懂。问她老家,说是娄底。后面她打开话匣子,我就真听不懂了,只能尴尬地望着她,装着听懂的样子笑。但我还是喜欢她。天南地北,从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畅所欲言,毫无隔阂,完全没有陌生感,没有疏离感,我们那么亲近。睡在她铺好的床上,我每晚都睡得很香很甜。
酒店出去,右拐是一家湘菜馆。昨晚在那里吃过饭,辣得我们眼泪鼻涕的。左拐是一家水果店。店面不大,进门就闻到浓浓的榴莲味道,水果品种也不多,榴莲,橘子,香蕉,菠萝,火龙果,哈蜜瓜,木瓜……且每种水果数量都不多,看起来有些单薄。店主是位中年女人。用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问我要什么。香蕉和菠萝摆在门口,香蕉看起来还不错。儿子爱吃香蕉,我要吃菠萝。要了四个香蕉,一个菠萝。我要她把菠萝给切成小块。柜台上的一个小盒里,整齐地放着各种剪刀,水果刀,削皮刀。她戴上手套,去皮,挖眼,很熟练地从中间竖着来一刀,然后,找出一个一次性的长方形塑料盒,再横着切成薄薄的一片一片。
第一次感受到长沙人的细致体贴。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碧波惊鸿,垂柳拂堤,细雨蒙蒙,这里的人却让我对江南有了全新的认知,江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风景里,更多的体现在许多看不见的情怀里。
做这一切的时候,她不说话,低着头,很认真很仔细,动作特别温柔。仿佛她手里拿的不是水果刀,仿佛她不是在切水果,而是在做一项高雅的艺术,需要她专心倾心细心地投入。短发散在脸颊一侧,遮住白皙的脸庞,留给我一个美丽的剪影。
她的认真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只是想切成四大半,方便食用。她把整个菠萝切好,放上几个小塑料叉子,用保鲜膜仔细封好,然后和香蕉一起放在一个方便袋里递给我。眼睛带着微笑,似乎对我给她一个好评,有点生疏,我便回她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她应该可以意会出我的满意。
这一切,她做得自然而然,然而这份内之事,让我这个北方人倍感温暖。我们北方人粗爽,没有人会把一个菠萝切得这么仔细,包得这么用心。他们顶多给你切成四个大块,直接装进方便袋。从来没有人用保鲜膜包过。这就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吧。
回到酒店,打开包装,吃一口,凉滋滋,满口的水气都透着清幽的香气,特别甜,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甜的菠萝,连向来不喜欢菠萝的儿子都吃了好多。一个菠萝,娘儿俩一口气吃完,过瘾。
4月3号的早上,路灯还亮着,我们悄悄告别了这个小区,这个地方的人和事,踏上了回程的路途。我似乎是到长沙认亲来的,突然要准备离开了,有点不舍。我不是一个随便就用情喜欢一个人留恋一座城的人,但我此时却不愿就这么不去告别就离开。我的确想去找到我人生的长沙人说声“再见”。转头看着长沙的一角,我感到那些楼舍,那些人,都站着给我送行。
喜欢这种旅行方式,静静地来,慢慢地看,慢慢地行,慢慢地喜欢。
儿子说,他最想去橘子洲头。我最想去看看湘江。
那就,长沙,再——见!
一根一茎皆岁月,一箸一口品温情。
编个顺口溜合老师七绝,老师别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