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护花使者】藕塘岸边甽水流(散文)
潺潺古甽水,悠悠故乡情,老家即将拆迁,古甽就要消逝。把记忆化成文字,以便告诉后来人:无论自己走多远,都要找到回家路。
——题记
走进藕岸,已是黄昏,适逢大年初二,天正下着小雨。
本想回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寻觅那份久违的宁静,无奈村头巷尾的墙壁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鲜红的“拆”字,就连湿润的天空里也弥漫着阴冷的气息。望着已经断流的水甽,看着风雨之中的村庄,一股故土难离的悲凉浮上心头。
藕岸,旧名藕津,位于黄泽江畔,是黄泽江上游的第一个河运码头。早先村口有藕塘,村庄由此得名。一条宽2.5米,深1.5米的古甽横贯全村,从大岩潭口到长山,自东向西绵延十华里。数百年来,缓缓流淌的甽水灌溉了藕岸全村8000余亩农田;目睹了藕津渡口的几度繁华和落寂;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藕岸人的不屈与抗争。
藕岸甽水源自赤崖之下的大岩潭口,人们在这里筑坝引水,不仅仅是因为潭深水澈,还缘于一个催人泪下的“赤崖身代”的故事。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初三,方国珍下属的温闽大军从天台流窜至新昌,进入藕岸村抢掠。面对贼人的要挟,村人石永寿不卑不亢,大义凛然,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替父赴死,血染赤崖。后人还在此建了一座孝子庙,雕像刻碑,以作纪念。明洪武三年(1370),永寿事迹被载入史册,名动全国。藕岸人在这里取水入甽,是为了告诫人们:“做人莫忘本,饮水当思源”。
水甽的引渠长约200米,依山而建,外堤用大石块垒成。至孝子庙东侧,经涵洞穿第一道沙堤,到金塘墩过第二道沙堤。这里,两处涵洞和所有甽壁都由鹅卵石砌就,整齐划一,匠心可见。引水渠的设置,涵洞与沙堤的组合,便于控制进水量。一旦黄泽江涨大水,两道沙堤可阻挡洪水,避免泛滥成灾。
金塘墩的沙堤上原有一棵大枫树,几年前才毁于一场雷击。此树倒塌之前,是藕岸村的标志性景观,“大枫树下”的地名,至今还在沿用。此树的树龄已过800年,虽然藕岸古甽的历史已无文献可查,但从涵洞和挡水坝的结构分析,水甽的开挖时间应当早于大枫树。
甽水的引入,改良了土壤,滋养了村庄。金塘墩早先有窑厂,村里小朋友一直在传唱的那首童谣:“金塘墩,藏金砖,挖块烂泥能当饭”,说的就是金塘墩的泥土手感柔软,质地细腻,烧制的青砖,制作的砖雕,特别受人欢迎。金塘墩以西至村口的这段水甽,有上下两个闸口。上闸口的水渠流向西北,用来灌溉村后的那片田野;下闸口的水渠通往东南,浇灌的是村庄南边的土地。
甽到石台门就正式进村了。石台门又名“景履堂”,原为开明绅士吕文豪的居所,解放后,先后做过新北区政府、藕岸公社、藕岸大队的办公地。入村后的水甽两旁增设了许多埠头,底面也加铺了鹅卵石,有多条暗沟与礼文台门、后巷弄、茧灶头等地的几个蓄水池相连。每个蓄水池的四周建有围墙,平时关门上锁,池水只为防火。
穿过几座石板桥,立在水甽北边的是茶厂。茶厂前面的水甽埠头旁有两块元宝石,模样相仿,大约长1.5米,宽0.5米,高0.7米,一块是玉质的,另一块是花岗岩的。老人们说,玉石元宝原本是一对,由于古时候航运不发达,村人从海外购置时,在运输途中,不慎将一只掉进了海里。茶厂后面是礼文台门,礼文台门也称“义训堂”,是藕岸村中面积最大的四合院。院内曾设“登云书院”,存有“亦政”石碑和会试“头号”石刻等文物,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再往下就是观音堂,水甽在这里变成了总长80米的长桥洞。先在甽上盖石板,再用蛋石铺路面,人在路上走,水在脚下流,却全然不知。长桥洞的北侧原有一个供奉观音娘娘的佛堂,后来改做村里的豆腐店,但观音堂的名字保留了下来。长桥洞的南侧是一个临街而立的古戏台,“祗树千年留古柏,灵台一曲漾清波”,平常时候是凉亭,遇到演出做戏台。
藕岸是越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时,在水碓坑自然村,藕岸人组建了新昌第一个男子的笃班,这是越剧的最早雏形。该村的吕爱宝,八岁学戏,十岁登台,从“宽带常缀莲花座,水袖没翻藕岸风”的藕岸古戏台,走上了更为广阔的革命舞台,成为名噪江南的一代名伶。她上四明,下福建,支援前线,面对不公,坚守初心,是德艺双馨的艺人典范。
流过长桥洞,甽水变湍急,拐弯处的一条小巷连着后台门,中国著名图书学家、目录学家吕绍虞先生的故居就在里面。1938年11月,吕汉清、吕洪士、吕华林等三个藕岸青年,在后台门成立了新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1942年,该支部党员已达40多人,涌现了吕再岳、成正富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水甽再向西,便是官堆基。藕岸村里有句俗语:“先有官堆基,后有藕岸村”。官堆基,其实是宋代之前的一个古代官员的大墓,至于墓主是谁,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官墓早早的被岁月长河湮没了,唯有名头流传到了今天。
从管堆基到陈家台门,甽面呈喇叭状散开,形成了一个湖泊。西端筑有大坝,坝上建电厂。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照明而修建的电厂,是新昌县境内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开创了新昌小水电发展的先河,值得所有藕岸人骄傲。
电厂的拦水坝将甽水分成了三路,流往村外的田畈。西南方向走长山甽口,至下岛;发过电的水,一路向西,过塘中墩,直达王家山脚下;西北方向的那一股,除了少部分通过水上过水的方式引入村西的水碓厂外,大部分流向了上水埝。藕岸的甽水,经过层层分流,能送到全村的各个角落,保证了农田的灌溉。
在抽水井和自来水出现之前,藕岸人的生活用水都依靠水甽。“清晨甽水要饮用,半早过后可洗涤,”“田水不回流,污水不落甽”,这些用水规则,村里人耳熟能详,严格遵守。从下岛、塘中墩、上水埝等地名可以看出,藕岸水甽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千百年来无数藕岸先民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结果,凝聚着几十代藕岸村民的智慧和力量。藕岸人通过筑沙堤,挖水甽,填泥土,把黄泽江边的大片沙滩,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使藕岸成为新昌有名的产粮区。藕岸人是伟大的,他们从“以孝为先”“耕读传家”中走来,成就了“崇文、尚礼、实干、创新”的藕岸精神。
天将黑,雨渐停,纵有千般不舍,总有离别的一天。我不敢滞留,深怕老屋房檐上落下的雨滴会沾湿自己的眼睛。
离开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拿,只带走了一句话:心中的藕岸,永远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