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 芬芳】那些养鸡养羊养猪的日子(散文) ——小学记事之一
我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那时,除了批林批孔大字报,打倒封资修,背诵毛主席语录,还要进行各种劳动。打扫教室、擦黑板、擦桌椅板凳、清理厕所等,常规的劳动必不可少。此外,还要养鸡养羊养猪。
那时农村的孩子,参加这样的劳动,倒是自然而然,没有觉得有多辛苦,只是一种平常生活劳动。说实在的,每天上课上自习、写作业考试,总是一成不变。而这些劳动,正好给一成不变的日子增添了些许趣味。毕竟,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总想有新鲜事情发生。
起初养鸡。每天安排值日生给鸡喂食,打扫鸡粪,晚上把鸡关到笼子里,早上把鸡放出来。一开始很简单,只有两只鸡。后来,母鸡孵了一窝小鸡,事情就多了起来。下课后,一群孩子围着母鸡和小鸡,喜欢看毛茸茸小鸡,萌态可掬,猜想着小鸡长大后有几只母鸡、几只公鸡。也好奇母鸡走路的样子,走两步,停下来,四周看看,生怕有小鸡掉队;母鸡那种呼唤小鸡的特殊叫声,也充满了柔情。当母鸡发现吃的东西,啄两下,自己并不吃,放在地上,看着小鸡争抢……
至于另外一只鸡怎样了,没有人关注,也不记得了。
上课时,母鸡时常带着小鸡进入教室,母鸡“咯——咯——咯——”地鸣叫着,静静的教室里,叫声特别响亮。小鸡呢,叽叽喳喳,紧紧地跟着鸡妈妈。这种声音,这一群鸡,经常“勾引”着我们,吸引着我们的视线,扰乱课堂秩序。不得已,老师停止讲课,将鸡妈妈和小鸡赶出教室,关上门,接着上课。
自从有了一群小鸡,下课后,我们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疯跑了,即使走路,也得小心翼翼,随时注意脚下。万一不小心,会踩到小鸡的。班里就有同学向后退的时候,一下子踩死了一只小鸡。老师叫他到办公室,让他关上办公室的门,也许是恐慌,也许是生气,竟然又把一只小鸡夹死了!
真是运气不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后来,母鸡带的小鸡越来越少,真正成长大鸡的,只有一只!
学校养鸡的记忆,忧乐参半。至今想起母鸡带着小鸡跑到教室的情形,也是那时我们感觉有趣的时刻。经常想起那位踩死夹死小鸡的同学,给老师批评之后,有点郁郁寡欢,真是替他担心。
到了三年级,我们班要负责养羊。
羊圈在学校东边靠围墙的地方。大概四五平米,有半人高的围墙。里面有给羊放草的篮子,有给羊饮水的盆子。羊圈门用栅栏做成,门上有锁。
那时,有两只白色绵羊,看样子都不大,有两三个月吧。
和养鸡一样,每天有两位值日生负责。
轮到自己喂羊的日子,要去羊圈里给羊放好草,还要把羊喝水的盆子洗干净,放上水,还得打扫羊圈。羊圈里有跳蚤,进去之前,将裤脚挽起来,不能让跳蚤钻进裤子里面。
夏天的时候,下午放学后,值日生要到野外给羊割草。两个人各提一个篮子,拿着镰刀。一边割草,一边聊天,将篮子装满后,如果天没有黑,就继续玩一会儿,然后将草提回羊圈,这就是羊的草料。羊喜欢吃的草有:打碗花、蒲公英、天穗谷,灰灰菜等,此外还有杨树叶、槐树叶等。树叶太高,得有钩子才行,再说也不能总是折树枝,会影响树木的生长。最好就是修剪过的树杆低处冒出来的嫩枝,既容易攀折,又不影响整棵树的生长和美观,折断后给羊吃。
冬天的时候,不用去外面割草,只能给羊吃干草。值日生负责按时喂草、给羊饮水、打扫卫生就可以了。
绵羊生性温顺,样子也乖巧可爱。每次给羊喂草,首先看到的是羊儿期待的眼神,听到那悠悠清脆“咩——咩——”的叫声。当羊低头吃草的时候,有时忍不住摸一下羊背,羊身子会轻轻晃动一下,似乎很享受的样子,却不抬头,继续吃草。
柔软的羊毛,让人感觉舒适。看着羊慢慢地吃草,有一种平静放松的感觉。
又升级了,羊交给低年级同学喂养,我们班要负责养猪了。
养猪和养羊大体差不多,但是养猪要比养羊麻烦的多。猪圈和羊圈挨着,有两只黑色的小猪。
夏天照样要给猪打青草。猪吃的多,好在猪草相对好找一些,除了羊能吃的那些草,还有刺角、苦菜等。特别是刺角,它的茎、叶子边缘有小小的刺,只要不是长的特别老,还没有开出紫色的花,猪都喜欢吃。在农田里,特别是玉米地里,刺角非常多,一会儿就割下许多,打一笼猪草,用不了多长时间。
到了冬天,猪不吃干草,要给猪煮东西吃。两个教室中间,有一间小屋子,里面有一个灶台,有一口大锅,还有一堆玉米杆、棉花杆之类的干柴禾。负责值日的学生,每天早晚都要到房子里生火煮猪食——包谷糁、豆渣、米糠、红薯等。煮熟之后晾着,不烫的时候再用盆子端到猪圈,倒在猪槽里,那两头黑猪就急不可待,埋头吃着。
猪吃食时,吃相很野蛮,嘴脸浸在猪食里,连续吞咽着,同时不断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仿佛吃的是美味佳肴。虽然只有两头猪,可它们在吃的时候,经常用身子挤着对方,似乎想把另外一头赶走,好独霸食物。
猪能吃,也长的快。一两个月过去,猪就长大了不少。
半大的猪,吃过食之后,肚子变的圆滚滚,脊椎中部也明显地弯曲下垂。它们乖乖地走到靠墙的地方,找一块干燥的地方,懒洋洋地躺下,闭上眼睛。那条细小的尾巴,打着卷儿,晃动几下,还不时地哼哼两声,好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猪羊喝的水,都要从学校门口的涝池里打。羊喝水少,用搪瓷盆端一些回来就行。养猪用水多,得用桶去涝池里打水。两个值日生,去的时候一人提着空桶,一人拿着棍子;打一桶水,两个人就抬着。一路走,一路洒,等到学校就剩大半桶了。
我们班养猪是76年。76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涝池结冰了,冰层很厚。往年涝池结冰,第二天人们把冰砸开,就可以从涝池里取水。可是那年冬天,整个涝池靠边的地方全冻住了,于是人们在涝池中间凿开一个圆洞,从里面取水。
那个冬天,负责养猪的两个值日生,必须从涝池上的冰面走,到中间有圆洞的地方,把水桶放下去,冰层至少有一尺多厚,冰层与水面中间已经有半尺多的空隙了。好在涝池的冰面不是很滑,在上面行走很安全。
数九寒天,一节课上完,手冻僵了,脚也麻木了。下课后都想找个暖和的地方。那个煮猪食的小房间,除了煮猪食的值日生,经常有其他人跑进去,只为在里面烤一下火,蹭点热气。人多的时候,似乎都有十多个。假如老师发现了,就把其他人赶出来,说是怕发生危险。如果没有老师管,又有许多人挤进去。
说实在的,小房间里是比外面暖和一点,可是烟熏火缭,熏的人眼睛都不舒服,呛的人喉咙也不舒服。大家挤在里面,除了取暖之外,大概也是凑热闹。毕竟下课无事,看看热闹而已!
养猪养羊都要搞卫生。相对来说,羊吃草干净一点,羊圈的卫生好搞一些,羊粪是干的,一粒一粒的,羊尿的也较少,搞卫生容易一些,也快一点。而猪圈的卫生,就难搞多了。猪吃的多,拉的多,屎尿混成一大堆,臭哄哄的,得垫一些干土,才能清理干净。
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校不再养鸡养羊养猪了。至于我们养的鸡猪羊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当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从此学校就以学习文化课为中心,期末考试也是由乡上组织统一考试,考后还要排名次的。但是,在学校养鸡养羊养猪的特殊经历,却成为我们校园生活记忆中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心中。
二〇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是的,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而现在,是物质生产过剩的年代。只有对比,才知道我们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美好。
这样的情形,我也经常遇到,看书时,经常会想起生活中类似的境遇。如最近读《诗经 豳风 七月》,总是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生活劳动的情形,我发现这篇公刘时代的劳作场景,竟然和几千年后我生活的时代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这也是文化历史的传承和记载。以后,农业生产现代化了,人们读《七月》之时,大概不会有那种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了吧?这就是文学启迪着人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