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收藏玩家刘文水(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收藏玩家刘文水(散文)


作者:岁月零零柒 布衣,20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55发表时间:2023-04-24 18:32:20
摘要:刘文水收藏人生故事

认识刘文水大约是十五年前的事,那时我刚从事收藏,还不知道收藏的水有多深。刚知道哈尔滨还有一个古玩城,我兴奋不已,于是相邀身边几位收藏“顶级大师”乘车前往。就这样在哈尔滨哈药古玩城的古玩交流会上认识了开古玩店的刘文水,相互加了微信,留下了电话号码。
   刘文水1957年出生在河北,某县某庄人,长得一脸老实本分相,不太爱说话,可是一旦讲起古董知识,他却滔滔不绝,像有一肚子墨水似的。他家里姊妹兄弟九人,他行排老六。父亲是一个老八路,不但参加过抗日,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是毛主席的铁杆战士。大哥、二哥、四哥、五哥在父亲影响教育下,都参军了。他19岁那年,刚刚高中毕业,也毫不犹豫地参军了,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战士。
   文水聪明能干,新兵连刚毕业,被分配到某连某班。当战士时,他不但勤奋苦练杀敌本领,还是学习雷锋标兵。早晨他偷偷早起,打扫院内卫生,晚上积极主动担水、劈柴。有一天,正赶上他站岗,天下起了大雪,半夜停雪后,他拿起铁锹,一个人默默地从站岗山上,一直清扫到三里外的山下营房门口。山上到山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他足足干了近两个小时,他说,这事至今连队没人知道。一个多么好的战士啊。
   刘文水妻子高魏力刘文水就凭着这样的品质,一年多当上了班长,不到三年当上了排长,没到五年就被任命为连长。他说那年他提干超过23岁了,团长破格把他提了上去,团长在会上说,我们团有一个提干的,那就是刘文水。
   而说起收藏,刘文水笑了,他说那是歪打正着。那时部队住在扎兰屯,是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老乡的家里几乎都有今天人们说的古董,由于他是工程兵,经常和老乡接触,老乡知道部队里就刘文水一个人喜欢古董,于是每每捡到好东西都会想到卖给刘文水换钱,有好的东西先可着刘文水挑,他挑剩下的就丢给小孩玩去了,古董成了哄孩子工具。十几年过去,刘文水没想到,自己慢慢成了拥有几百件玉器、陶瓷的大家。刘文水能够收到这些东西,他说多亏有一个能干、贤惠的好媳妇。
   说起刘文水娶媳妇,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刘文水提干了,在地方上自然有人关注,女方家里委托一个在地方上有亲属的战士介绍刘文水给他家当姑爷。他记得那天他们正在施工,那个战士跑过来说,连长,一会儿那个姑娘就从这里经过。不一会儿,她真的来了,背着书包刚放学。就这样,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竟会在工地上。从此一个女人驻扎在他的心里,再也没有离开过。文水说,1979年大批官兵转业,他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工作让人羡慕,更何况他是干部,很多人劝他,并给他介绍了某局长的女儿,但这时的文水早
   已心有所属。他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就这样,二人携手走过了幸福的初恋、新婚,直至今天白发丛生。
   刘文水说,媳妇非常支持他搞收藏,由于她是本地人,牧民们和她都熟,只要见到东西不管是不是古董就到文水家,文水媳妇来者不拒。久而久之,夫妻两个竟成了收藏路上情比金坚的伴侣。晚上没事,老两口摆弄着一个个陶瓷玉器,就像看着睡熟的孩子,无限欣慰。
   刘文水在收藏古玩期间,还把自己的收藏体会撰写成文章,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句句表现出一个收藏爱好者的用心良苦。
   刘文水的第一篇文章是《小玉玦大文化》文中这样说道:《白虎通·德论》云:“玦,环之不周也。”《广雅》谓:“玦如环,缺而不连。”从考古发掘出土品看,其尺寸大多直径在3~6厘米、小于2厘米和大于8厘米的数量很少。其用途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耳饰,一种认为是象征性用玉。我认为其用途是代表佩戴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这要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形制分析:红山文化的早期兴隆洼文化阶段原始农业已经开始,这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出土人工栽培的粟、黍可知当时的农业已初具规模,而农耕文化才催生了其他的先进文化。而且只有定居的农耕民族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农业的丰歉,制约着族群的兴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决定农业丰歉的又取决于天(主要的是雨水的多少)。天旱和天涝都对族群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旱灾对族群的生存影响更大。对于一个农耕族群来说,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就是先民们最大的期盼。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先人发现了一个自然现象:长时间干旱不雨,如果突然有大蛇出动,大雨马上就会来临。于是,蛇能带来雨,蛇能管着行云布雨的观念就产生了。随后,先人又取之于大自然中最精美的玉石(也许最先是其他材质)加工琢磨成了一种象征蛇的器物佩戴在身上以表明身份。玉玦就这样产生了。为了既明显又方便,将玉玦挂于头的两侧是最佳佩戴方式。于是头两侧两耳佩戴两只玉玦的奇人就产生了。自此,只要是部落的首领、巫师两耳就要佩戴玉玦,只要是能够佩戴玉玦的人,就表明她(他)是受部落族人崇拜的、能沟通天地的奇人。《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面、大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这段文字是对东夷族的描述,红山文化兴隆洼时期的先民即是东夷族的祖先。“珥两青蛇”,一定是说两耳佩戴着蛇形象征物玉玦的人就是奇人。
   其后,红山文化(或者是赵宝沟文化)“C”形玉龙的产生,也是源于玉玦的理念。开始是先民用来祈雨的神物,后来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玉玦的产生年代历史悠久,迄今东亚地区已有一千多处遗址发现了玉玦。目前已经科学考古发掘证实的以中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玉玦年代最早且数量较多,距今约8000年,其余遗址出土玉玦均在7000年以后,5000年至4000年最多。我认为玉玦最早一定是由一个人发明制作,然后传播到中国各个文化区及世界其他地域的。这是由产生玉玦的文化内涵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决定的。由考古资料证实,玉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少数几种玉器制作形制的一种,她开创了中国用玉、崇玉之先河。
   同时,伴随着玉器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礼仪文化随之产生并加快了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后来的红山玉文化、河姆渡玉文化、良渚玉文化、商周战汉玉文化等,都是源于兴隆洼玉玦的肇始。玉玦的传播,也就是玉器的传播,第一次是由中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通过老哈河、辽河或通过牤牛河、大凌河在辽东湾入海,有两处经渤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峡在日本北海道(福井县桑野遗址)和俄罗斯沿海州(滨海地区鬼门洞)登陆,有一处经渤海黄海在杭州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登陆。7000年至6500年前,红山文化兴隆洼时期的先民一定是遭受了突发事件:战争、瘟疫、洪水、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先人认为此地不宜再居住了,于是在部落首领或巫师的带领下,带上玉器制作人员及族人从水路离开了故土,随波漂流到了异国他乡,并将红山文化制玉工艺及理念传播了下去,直到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将来有玉玦出土文化遗址年代测序得越来越精确,一定能确定红山文化玉玦的传播时间和传播路线以及诸文化受红山文化影响的文化基因。小小的玉玦,虽然其貌不扬,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太多太多的文化。
   在这篇文章里,文水认为:玉玦,其用途是代表佩戴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他在文中阐述道:在远古时代,农业的丰歉,制约着族群的兴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新石器时代,决定农业丰歉的又取决于天(主要的是雨水的多少)。天旱和天涝都对族群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旱灾对族群的生存影响更大。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就是先民们最大的期盼。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先人发现了一个自然现象:长时间干旱不雨,如果突然有大蛇出动,大雨马上就会来临。于是,蛇能带来雨,蛇能管着行云布雨的观念就产生了。随后,先人又取之于大自然中最精美的玉石(也许最先是其他材质)加工琢磨成了一种象征蛇的器物佩戴在身上以表明身份。玉玦就这样产生了。为了既明显又方便,将玉玦挂于头的两侧是最佳佩戴方式。于是头两侧两耳佩戴两只玉玦的奇人就产生了。自此,只要是部落的首领、巫师两耳就要佩戴玉诀,只要是能够佩戴玉诀的人,就表明她(他)是受部落崇拜的、能沟通天地的奇人。
   此外,刘文水还对玉玦的流向也讲得头头是道:玉玦的传播,也就是玉器的传播,第一次是由中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通过老哈河、辽河或通过牤牛河、大凌河在辽东湾入海,有两处经渤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峡在日本北海道(福井县桑野遗址)和俄罗斯沿海州(滨海地区鬼门洞)登陆,有一处经渤海黄海在杭州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登陆。7000年至6500年前,红山文化兴隆洼时期的先民一定是遭受了突发事件:战争、瘟疫、洪水、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先人认为此地不宜再居住了,于是在部落首领或巫师的带领下,带上玉器制作人员及族人从水路离开了故土,随波漂流到了异国他乡,并将红山文化制玉工艺及理念传播了下去直到今天。
   刘文水的第二篇文章是《玉壶春瓶元青花周敦颐爱莲》,文中介绍道:玉壶春瓶残高23厘米,腹径15.2厘米,足径9.2厘米,依同类器物尺寸比例估算,此瓶原高应在31厘米上下。器外壁满施青白釉,釉面青亮莹润,宝光内蕴,老化和传世特征自然明显;胎土细白润滑,胎釉结合处有淡淡的火石红色;内膛无釉受侵明显,接胎印模成型。全器用进口头青料满绘山水人物图纹,青花青翠蓝艳,赏心悦目,元青花这种色调很少。此器珍稀之处在于:第一是元青花中的高端品种;第二是绘有出处的人物画;第三是青花艳丽,是元青花中很难出现的一种发色,只有在胎、釉、料、绘制、火候及窑位恰到好处时才能出现这种发色。画面构图严谨、画技高超,是元代瓷绘大师级的人物在瓷器上所作文人气息浓郁的山水人物画卷。器腹上部绘垂柳,下部绘仰莲瓣和卷草纹一周,中部主体纹饰以宋代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为蓝本绘制的诗意山水人物画。
   史料记载: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晚年任职南康郡(今江西九江星子县)知军时在庐山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内建爱莲堂,并挖池种莲,名“爱莲池”。池宽十丈余,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元人崇尚自然、简洁、清逸,通过对自然界山石、草木,尤其是对莲花的描画,表现出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此瓶青花纹饰描绘的,正是周敦颐在莲花峰下,于盛夏相约名人高士爱莲池畔赏莲论道的场景。
   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珍藏一件器形、纹饰与此瓶基本相同的元墓出土的“茂叔爱莲”青花玉壶春瓶,是该馆的第一镇馆之宝。两件器物绘画风格和画面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区别的是:第一,馆藏品尺寸较本品稍矮了几厘米;第二,青花发色,馆藏品略显灰,本品青花蓝艳可爱,绘画更显洒脱,似元人写意山水人物画;第三,馆藏品画面中绘有莲蓬,是秋天的莲花,而本品画面中没有莲蓬,表现的是盛夏的莲花;第四,依理推测:如果两件器物是同一年内烧制,馆藏品应晚于本藏品。两只玉壶春瓶,恰如一对孪生兄弟,经历近七百年的世事变迁,一只长住在了他的出生地江西景德镇附近的上饶,另一只却颠沛流离到了漠比大草原(据说是20世纪70年代被一牧羊人所得)。可能是当年元朝宫廷命督陶官以《爱莲说》为蓝本出画稿烧制玉壶春两件,一件赏给了一有功的汉人,死后将心爱之物带入了地下;另一件赐给了蒙古王公大臣。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元顺帝退居漠北内蒙克什克腾旗应昌府时带出宫,后辗转流落民间。不管怎么说,经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纹玉壶春瓶稀世珍宝现身人间,虽残尤珍,也使元青花的家族里又多了一段传奇,更显出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与珍稀。
   刘文水在这篇文章里,对元青花高、底、胎等一一做了描述。玉壶春瓶残高23厘米,腹径15.2厘米,足径9.2厘米,依同类器物尺寸比例估算,此瓶原高应在31厘米上下。器外壁满施青白釉,釉面青亮莹润,宝光内蕴,老化和传世特征自然明显;胎土细白润滑,胎釉结合处有淡淡的火石红色;内膛无釉受侵明显,接胎印模成型。全器用进口头青料满绘山水人物图纹,青花青翠蓝艳,赏心悦目,元青花这种色调很少。他自述他的藏品是元青花周敦颐爱莲,并且从绘画、釉色青花发色到周敦颐爱莲的故事,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还就江西省上饶市博物馆珍藏一件器形、纹饰与此瓶基本相同的元墓出土的“茂叔爱莲”青花玉壶春瓶,一一进行对比,他说两件器物绘画风格和画面内容基本相同,还举出四点不同。
   刘文水还写了很多有关收藏的研究性文章,不日将于各位读者见面,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共 51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字对人物描写很下功夫“刘文水1957年出生在河北,某县某庄人,长得一脸老实本分相,不太爱说话,可是一旦讲起古董知识,他却滔滔不绝,像有一肚子墨水似的。”只轻轻的一句就把一位古玩大师的“痴”态就刻画了出来。而接下来话锋一转,没有对这位大师对古玩的痴情进行描述而是转而话起了当年。既然是当年的故事又和古玩有什么渊源呢?我们继续看吧。“而说起收藏,刘文水笑了,他说那是歪打正着。那时部队住在扎兰屯,是内蒙古地区,内蒙古老乡的家里几乎都有今天人们说的古董,由于他是工程兵,经常和老乡接触,老乡知道部队里就刘文水一个人喜欢古董,于是每每捡到好东西都会想到卖给刘文水换钱,有好的东西先可着刘文水挑,他挑剩下的就丢给小孩玩去了,古董成了哄孩子工具。十几年过去,刘文水没想到,自己慢慢成了拥有几百件玉器、陶瓷的大家。刘文水能够收到这些东西,他说多亏有一个能干、贤惠的好媳妇。”这是命运还是缘分呢?也许只有剧中人最了解了。“,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竟会在工地上。从此一个女人驻扎在他的心里,再也没有离开过。”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缘分吧。如此的缘分安排,也让这位大兵成为古董大师的路走得更加顺畅,而如此的结局是大师对古董的更加痴迷并著作累累。也让“我”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和学识。因此也更让“我”对大师的作品更加期待。文字把人物的爱情与爱好的痴都描绘了出来,可谓一箭双雕。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柳岸,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语千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3-04-25 20:43:24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