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年味之久违的年集(散文)
一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临近年底,年味越来越浓。疫情过后,打工在外的我想在家乡赶一次年集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这几乎都成为了一个心结。
归心似箭,好不容易盼到腊月十六放假回到家,当天下午就和孩子的大姨父约好,第二天去看老丈人。八号早起,瞧窗外,天气预报真准:明朝日出春风动,更看晴天万里开。吃完饭,坐上公交车,直奔老丈人家。
在张店村路口下车,下的车来,寒气逼人,哈气成雾。只听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呵!原来正好赶上张店集,集市由新张店村北边迁到了村南边一家大型超市附近。真是来得早也来得巧,那可不能错过,我心中一阵窃喜。
琳琅满目的年货、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喜气洋洋的笑脸……年味扑面而来,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我被这浓浓的年味和喜庆快乐的氛围所感染。
新年将至,提前备足年货成为人们眼下的头等大事。附近的村民早早来到年集上,人们东转转,西看看,一样一样忙着置办,忙且快乐着,脸上的笑容也不再遮掩。年集成为老家年前最热闹的地方。岁月沉淀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三年疫情的老人和孩子们欢快地走出家门,恣意地放松自己的心情。人们赶年集,不仅仅是为了买东西,更重要的是来感受一下年味,重温那久违的热闹动人的气氛。
穿梭于人群中,年轻人不太多,在外打工的很多年轻人还没有回到家。疫情期间,人们的收入少了,因此有工作就格外珍惜,尽可能多干一天,多挣一点。谁不想早点回到家,过团圆温馨的日子?岁月不声不响,却让人有些慌慌张张。生活不易,只要健康地活着,平静地过着,开心地笑着,踏踏实实地忙碌着,就是一种幸福。正所谓风吹雨打是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
红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最能烘托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国红带着喜悦,带着美好的祝福。对联摊位前围满了人,人们有说有笑,忙着挑选福字与春联,把新年的喜气带回家,让闪亮的红色转化成新年的一派生机,期许新一年日子步歩登高。
农村集市上,价格亲民,接地气。来到菜摊前,菜品应有尽有。红红的西红柿,又嫩又粗的芹菜吸引着人们。青绿不仅是餐桌上的基色,更是春天在年味中的一次次萌动。买些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再买些金桔,象征日子红红火火,价格比县城卖的还低。遇景看景,见花赏花,看到干枝梅、干枝银柳,就如同遇见春天。其实,生活不完全有深意,幸福和遗憾都藏在日常里,就如同这年集上洋溢着的快乐。
走到猪肉摊前,问一下价格,肉价稍微涨了点。妻子忙着给老丈人仔细挑选着里脊肉。
多买点吧,过几天就到年底了,说不定还要涨价。我对妻子说。
很有可能!基本每年都是这个趋势。卖肉的两个中年妇女笑着说。
那就多买点!妻子看着我,会心一笑。
买完肉,继续往前走,集市上涌动着淳朴的乡情,而浓浓的年味将我包围,让人沉醉不醒。糖葫芦最吸引小孩,在一个京味的糖葫芦车摊前,围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串串糖葫芦,笑着,跳着。孩子的欢笑声如飞珠散玉,把大人的欢快心情也燃爆了,我不由得跟着开怀笑起来,也像个小孩子,二女儿也笑着看向我。我花5元钱买了三串糖葫芦。
一串就行。小女儿说。
还有两个小孩,要学会分享。人家还叫你小姨呢!我对女儿说,两个小孩是她表哥的孩子。
小女儿点点头。
看着女儿手里的糖葫芦,我不由地想到小时候赶年集的情景,糖葫芦是我们最期待的美食,可是一年到头很少能吃到,只能呆呆地看着或是做做梦。真羡慕那些爸爸当工人的小伙伴,他们随时能吃到糖葫芦,但我也充分体会到了过日子的不易。
好久不赶家乡的集,尤其是年集,现在感觉见了什么都亲切。赶大集,办年货,这些热闹喜庆又充满新年仪式感的活动,都承载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期待。人们都希望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新年。集市上不时传出几声咳嗽,其实人们早已不把新冠病毒当成一回事,大疫不过三年,这句话就像真理一样。
五彩缤纷的糖果、花生、瓜子是抢手货。我买了10块钱的炒带皮花生,买了5块钱的胡屯古庄豆腐皮。胡屯豆腐皮在桃都肥城是很出名的,而桃都肥城的豆腐皮在济南又是很出名的,即使一斤贵上两三元仍很畅销。所以,商品要靠质量取胜,靠牌子挣钱。这些食品都是我的最爱,小时候,总想着能有一天,像别的孩子一样,边走边扒着花生吃,花生在嘴里被慢慢嚼碎,满口生香,那才叫一个幸福。
在集市尽头,是卖活禽的,笼子里的大公鸡活蹦乱跳,一身大红衣裳,鸡冠子直直挺立,精神抖擞,煞是惹人喜爱。
多少钱?
18块一斤,散养鸡,人们都爱吃!如果想要,可再便宜点!
我只是随便问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二
对年集的记忆,是融进生命里的。如今,集市上早已没有了卖丸子汤的摊点了,也没有喝早酒的摊点了。一些事物,只能存活在记忆里了。用时间去感受,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沉淀在时光里,温润着心田,在脑际萦绕,是那么的清晰、生动。遥想三十年前的张店年集,那可是盛况空前,简直就是我们小伙伴们的幸福源泉,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玩意儿,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能吃到心心念念的美食,余味悠长,夜里枕着那种香味入眠。
那时的年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鞭炮声不断炸响,都在比着看谁家的鞭炮响,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看着集上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寒冬腊月似乎也不觉得冷了。熟人见了,互相打着招呼,询问年货办的咋样了。卖丸子汤的摊点处,热气腾腾,人们喝着丸子汤,畅快淋漓,浑身暖和。煎包摊处,一个个金黄色的煎包香气飘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一排排鲤鱼,一排排带鱼,诱惑着人们的眼球。什么时候我家也能吃上大鲤鱼?只愿自己学有所成,像鲤鱼跳龙门一样,改变贫穷的命运。最吸引我们的当然是鞭炮和礼花,站在摊位旁,挪不动脚步,久久不愿离去。而直到黄昏,年集上最后的几个商家才收拾完毕,消失在夜幕里。
旧游不堪无寻处,天乐唯有少年心。记得老爷爷,每年都到年集上买回一些滴滴金,给我几小捆。天黑燃放,闪耀着银白色的火花。带着激动和感动,我不停地转着胳膊画着圈,飞散开来的火花犹如天上明亮的星星,在很远处就能看到,很快我的周围聚拢了一圈小伙伴。过年那些美好往事,就像黑夜中的星斗,闪耀在记忆的天空。
从超市出来,返回集市。一时看到依稀记忆中神似的背影,都会神游很久,然后是无限的怀念。总以为年味变淡了,结果在赶年集中找了回来。生活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浓墨有重彩,有清新有淡雅,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找寻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
忽然,心里酸酸的,年集承载着过往的快乐和追求,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光永远也回不去了。现在的年集规模小多了,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村搬迁,村民住进楼房,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宽阔的沥青路,漂亮的绿植,方便的购物超市。也许,这就是父辈们追求的幸福。
三
来到老丈人家的村子,行走在干净的水泥路上,心情格外舒畅,路边花树似乎也沐浴在快乐的气氛里。村东活动中心有几个老人在散歩,村东汇河的水面上结了一层冰。河岸边,柳枝依依,随风摇曳,也摇曳着人们过年激动的心。
老丈人见到我们自是高兴。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他已80多,头发花白,今年血压偏高。赶年集回来的大舅哥嘱咐道,以后都别买酒了!老丈人以前吸烟喝酒都行,心情好,身体好。
这样的日子谁能想的到?以前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现在膳食要合理搭配,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晚饭,我做玉米稀饭,煮上两个胡萝卜,吃完饭到小广场转转。这样的日子很知足。老丈人高兴地说,我的年货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只有吃过大苦的人,才知道幸福其实很简单。老百姓以平常的心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人生不易,烦恼、痛苦在欢笑中一笑而过。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一顿忙碌,饭菜摆满桌,举杯同庆,欢聚一堂,就连打哈欠都充斥着幸福的味道。然而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夕阳染红了西天。
四
2022年过去了,不管经历了什么事,都是生活的一种考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财富?就让三年里的遗憾,慢慢在新年里释怀吧。如今,光阴素美,恬淡,生活安适如常。
有些幸福,可以填满曾经和过往。我们曾经以为今生没有什么放不下,结果发现乡情怎么也无法割舍掉。带有浓郁烟火味的年集仍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故乡情怀,年集文化,真得让它好好地留存下来,发扬光大。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等到我们走过了许多的日子,有一天,我们再回到故乡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有道风景仍在,且更加浓烈,那就是永不减退的年集年味。
(2023年2月16初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