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土灶台(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土灶台(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3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3发表时间:2023-04-28 10:28:07

【菊韵】土灶台(散文) 土灶台隐逸在旧时光里,但在我的记忆中却从未远去。
   那时候,农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个充满烟火味的土灶台。土灶之所以叫土灶,是用厚实的黄泥巴砖砌成的,它烹煮着一年四季,让一家老小,简单而快乐。“人间烟火锅灶始”。砌灶很讲究,往往是请乡里有经验的砌匠师傅来砌的。技术好的砌匠砌出来的土灶,不仅牢固耐用,而且省柴又旺火,深受大家的欢迎。
   土灶有灶台、灶门、铁锅、铁水罐(我们这里叫镬坛或镬罐)等部件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有的人家灶上有烟囱,有的人家没有烟囱,我家的土灶上是那种没有烟囱的。没有做烟囱,灶台上方遮挡烟尘的苇席每年需更换个几次。厨房上面的墙壁也被熏得黑黑的,但奇怪的是并没有什么油腻的地方,只是天长日久,让老屋看上去很有些沧桑感。母亲极爱干净,每次做完饭之后,不仅把灶台抹了又抹,还隔三差五地在厨房里扫扬尘,特别是年底打扬尘的时候,厨房的卫生更是重中之中。
   我家的厨房在堂屋后边,跨过一道门槛即是。在我们家乡厨房里因为有灶台,所以叫“灶间”或是“灶厦”。厨房里有水缸,有潲水桶,洗菜淘米什么的都很方便。不大的菜橱里放着碗筷等。烧的蜂窝煤是凭票供应的,因此,靠近厨房后门边有个炭火炉子。但一向节省的母亲,只是在每年过年时,才会把炭火炉子生来用,如烧茶呀,煨汤呀。
   厨房里最显眼的还是那个土灶台。灶台很宽很大,占去了厨房的三分之一,上面平列着一大一小两口锅和一个类似于鼎罐样的铁水罐(我们这里叫镬坛或镬罐)。放两口锅的俗称“两眼灶”,我们这儿也是以“两眼灶”居多。靠墙的是大锅,靠外的是小锅,靠近灶门上沿处大锅和小锅交界的地方,就是放镬罐的了地方了。镬罐是用来温水的,里面的水烧不开,但是,可以用来洗脸洗脚。小锅其实不小,只是相对大锅而言。大锅用得少,是用来烧开水的,有时还用来煮猪食,但在逢年过节或是来人来客的时候,大锅就显示出了它的“大哥”风范,是做饭的“神器”,全活。平常烧火煮饭,大都用小锅。小锅小灶,母亲像变戏法一样,做出了九口之家的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土灶台长约2米,高约80公分,不高不矮,成年人站着挥动锅铲毫不费力;垂髫小儿站在小马扎上,在灶台旁也够得着。土灶台的台面起先是水泥的,在流行瓷砖的年月里,台面上也镶上了白瓷砖。镶了白瓷砖后,看上去很整洁,关键是做起卫生来更顺手了。
   从大锅方向往小锅方向看,有弧度的灶台就像是西洋乐器里的大提琴,母亲挥动的锅铲像是琴弓,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演奏出生活的饥寒饱暖;苦辣酸甜,烟熏火燎,烹调出人间至味。土厨房,土灶台,无须华丽铺张,无需大加修饰,母亲的味道便是这天底下最幸福的味道!
   灶台上,两锅并排,到了饭点,油盐酱醋,摆放其间,撩拨着人的味蕾,作料虽不多,但滋味悠长。灶台旁,母亲腰系围裙,灶上灶下,忙而不乱,忙而有序。灶门前,一条细长而又不高的烧火凳,是冬天里我们最喜欢抢占的地方。大锅处的灶门口多半时候充当了柴草间。一把铁火钳是挟各种柴的“武器”;竹制的吹火筒像一把“竖笛”立在一旁;平口的小火铲时不时地来帮下忙,从灶膛里往外铲下柴火灰。
   铁打的灶台,流水的锅盖。在我的记忆中,灶台上的锅盖换过几个了,而土灶台依然还是那个土灶台。从我记事起到我们湾子拆迁,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家的土灶台没有重砌过。土灶台,木锅盖,腾腾热气,香气缭绕,弥漫着整个老屋,成为了童年里挥之不去的记忆。
   土灶台烧火用的柴火有山中的茅草、枞毛须子;地里的花生禾、高粱秆;树上的枯枝败叶;还有从建筑工地捡回来的废木柴。我们小时候,一到暑假或是秋冬季节,课余时间不是去割柴、扒柴、捡柴,就是去割柴、扒柴、捡柴的路上。傍晚,夕阳西下,当我们背着柴,望着小村庄里那袅袅腾起的炊烟,平素喜欢慢慢腾腾的伙伴们也不玩闹了,大家不知不觉地都加快了回家的脚步。那炊烟是家的地方,家之所在,便是心之所向。
   那个年代,每一个土灶台旁都有个弓着腰,低着头,围着灶台转的母亲。“土灶台犹如全家后勤保障的重阵地,母亲是这块重阵地的主人,她与灶台形影不离。”后来是姐姐她们忙碌的身影,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几个小的在灶台旁也能应付自如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些生动的画面成了我少年时珍贵的记忆和一生温暖的情怀。
   小时候,放学回来,看母亲在灶上灶下忙着,我们便把书包放在一边都跑去帮忙烧火。有时,柴塞满了灶膛反而没得火,呛得我们眼泪直流。母亲总是在旁提醒着我们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母亲那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隐含着人生哲理的话,至今还在我耳旁萦绕。
   烧灶,其实还是有点“诀窍”的,比如炒青菜时,要烧大火,炒出来的菜不仅爽脆而且颜色好看;当锅里捞米饭滗米汤时,可以不用烧火;当锅里焖饭时,只能烧小火。生活艰苦的年月里,无论严寒与暑热,无论天晴与阴雨,即使是粗茶淡饭,经过母亲的手,也总是会让我们觉得格外香甜。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一膛柴火灶,一锅饭菜香,倾注着母亲的心血。
   土灶台在冬天是最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而冬日里的温暖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幸福,让人愉悦的。
   我们都抢着去烧火,生怕跑慢了,灶门口没得了自己的位子。草把子塞进灶膛里,火柴划过,灶膛里腾起了红红的火焰,热气扑面而来,熏得我们的脸红扑扑的,身上也热乎乎的。
   我们还经常在柴火灰里,埋下几个红薯,等到红薯熟了,满屋子里漂着红薯香,香喷喷的,真的好诱人,猴急得很,也顾不得烫,把红薯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再撕开红薯的皮,里面的红薯肉红红的,吃一口甜甜的,可是一不小心嘴巴也烫了,烫得“豁霍”地叫,大家笑作一团。
   烫豆丝的日子,草把子被火钳压着,慢慢地烧,细细地烧,母亲把磨好的米浆搅拌均匀了,往长方形的烫板上倒入薄薄的一层,放进锅里一汽,盖上锅盖焖半分钟,不一会儿,一张白白嫩嫩的豆皮就烫好了。
   搋糍粑的日子,干柴烈火,火焰在大锅底下奔突,硬柴烧得“噼噼啪啪”直响,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饭甑里蒸的糯米,清香四溢。
   土灶台是个孕育美食的地方。平常的日子,有黄黄的锅巴粥;来人来客时,有鲜香的苕粉肉;腊八节时,有香甜的腊八粥;吃年饭时,盆满钵满的鸡鸭鱼肉,应有尽有,把偌大的灶台弄得热火朝天,美食大荟萃,让人大快朵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事的更替,灶具也发生了变革,一改传统的形式,涌现了燃气灶、电磁灶、太阳灶、微波炉等多种新型灶具,曾经赖以生存的土灶台逐渐退出了我们生活的“舞台”,但也带走了从前的老味道和冬日里柔软的温暖。
   作家王太生说,或许,我们只不过是土灶台的一个过客,土灶台只是一个象征。土灶台旁惆怅客,心里有湿漉漉的雾和迷蒙的水汽;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游过的天空,袅袅升腾的炊烟。
   土灶台,散发着柴火的清香,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它虽已远去,却从未被遗忘。

共 27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土灶台,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随处可见,伴随着六0后,七零后儿时成长岁月。一方不起眼的土灶台,却是一家人的生活中心,它不光煮熟了食物,更煮出了上辈人的烟火人生。那袅袅炊烟升起的地方,便是家之所在,心之所向。不起眼的土灶台显得更有凝聚力,让那艰难的岁月过出甜滋味。土灶台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文章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描写生动细腻,读来有亲切感。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美散文。佳作倾情推荐【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04-28 10:37:15
  米香老师的文章,总让人有种亲切感。文中描述的具体细节我小时都经历过,经作者描述印象更深刻。土灶台,伴随着我们儿时成长,现在虽退出历史舞台,却从未被遗忘。好文,学习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